(說歷史的女人——第1331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有一場戰役,日軍誇耀他們的陣地如何堅固說,敵人哪怕有100萬人用100年都攻不下來,簡直就是「鋼鐵」鑄就的陣地,結果美軍知難而上,那麼這個堅固的「鋼鐵」陣地是如何被美國人成功拿下的?美軍付出了什麼慘重代價?本期分解。
(一)戰爭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1943年時,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經過中途島、紐幾內亞、瓜達爾卡納爾島等戰役,逐步扭轉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奪取了戰略主動權。隨著美國軍事工業的迅猛發展,其軍事實力大為增強,至1943年秋,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已擁有航母19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66艘、運輸艦29艘,以及大量的登陸作戰艦隻。
因此,美軍最高領導層經過認真分析討論,決定以中太平洋為主要戰略進攻方向,西南太平洋為次要戰略進攻方向,採取「雙管齊下」的方案消滅日軍在太平洋的勢力。
另一方面,日本人還十分強硬。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體系,是依託一系列島嶼所形成的三條島鏈組織起的堅固防禦。第一條島鏈從南到北依次是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威克島、阿留申群島,日軍企圖憑藉這些島嶼消耗美軍艦隊,並適時出動聯合艦隊,進行一場海上大決戰,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
面對如此眾多的島嶼,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最初決定首先進攻馬紹爾群島,因為馬紹爾群島位於夏威夷群島西南、馬里亞納和加羅林群島以東,是日軍中太平洋外圍防禦圈的主要島嶼,是美軍進攻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最重要。所以指示中太平洋戰區兼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制定進攻馬紹爾群島的作戰計劃。
但尼米茲認為在馬紹爾群島東南的吉爾伯特群島,美軍曾通過多次空襲和空中偵察,對該地區情況比較了解。因此,尼米茲覺得應該首先進攻吉爾伯特群島,然後以此為基地,再發動對馬紹爾群島的進攻。
吉爾伯特群島位於馬紹爾群島東南方向,橫跨赤道,在美澳兩洲的交通線上。該群島由塔拉瓦島、馬金島等16個珊瑚環礁組成,陸地總面積864平方公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10日占領了該群島的主要島嶼,並在其中最重要的塔拉瓦島、馬金島修建了飛機場。
其中塔拉瓦島是一個三角形的珊瑚環礁,中間是礁湖,東、南兩邊分別約長33公里和22公里,是一連串的珊瑚島礁,西邊則是連綿不斷的暗礁,中間有兩條通往礁湖的深水水道,在南面最西邊的島礁是塔拉瓦島最大的島礁——比托島,該島形似一隻水鳥,是日軍在塔拉瓦島最重要的防禦核心島嶼。在島中部築有機場,是日軍在在該群島唯一的轟炸機機場。
日軍在塔拉瓦島的核心比托島,經過十五個月的努力修築了完備的防禦體系,守軍是柴崎少將親自指揮的4600餘人,而且大多是日本海軍陸戰隊中的精銳之師,配備有43門火炮、高射炮和山炮,還有14輛坦克。
由於島嶼面積狹小,柴崎少將採取灘頭防禦策略,在海灘上布置了混凝土三角錐障礙物、帶刺鐵絲網和木製柵欄,防禦工事用椰子樹木和珊瑚砂覆蓋,有的則用混凝土和鋼板加固。所有火炮掩體均用鋼板和厚珊瑚砂石覆蓋。全島工事經過長達十五個月的施工,形成了完備的防禦體系。其堅固程度完全可以用銅牆鐵壁來形容。柴崎少將因此誇耀說,敵人就是用一百萬人花一百年也攻不下塔拉瓦陣地。
為了進攻吉爾伯特群島,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同意了尼米茲將軍的作戰計劃,並於1943年7月20日正式發出指令:美軍首先攻占吉爾伯特群島,然後攻占馬紹爾群島,並正式將吉爾伯特戰役命名為「電流戰役」。為此,專門指定由新組建的中太平洋艦隊——美海軍第五艦隊擔任大反攻的戰略任務。
在中途島海空戰中曾大顯身手的斯普魯恩斯海軍中將,被任命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參謀長,成為尼米茲的得力助手;1943年8月5日,他又被任命為新組建的第五艦隊司令,成為美軍從中太平洋大舉反攻的前線總指揮。
第五艦隊的實力非常雄厚,它實際上囊括了除哈爾西的第三艦隊、弗萊徹的第九艦隊,以及麥克阿瑟屬下的第七艦隊以外的所有太平洋艦隊的兵力。至1943年秋,它已擁有各型航空母艦11艘、各型戰列艦12艘等各類艦隻總計200餘艘,各型飛機1080架。
在戰役開始之前,美軍就積極進行了作戰準備。8月下旬,美軍艦載機對吉爾伯特群島的日軍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空中轟炸。9月18日,3艘航空母艦組成的特混大隊空襲了吉爾伯特的塔拉瓦和馬金島,先給日本人來了一個下馬威,致使日軍在塔拉瓦的飛機大部分被摧毀。從10月份起,美軍轟炸機對預定攻占目標進行了不定期的超強度轟炸,每天投到塔拉瓦島上的炸彈達100多噸。
這樣,至11月20日,美艦炮和轟炸機對這個面積不足2.5平方公里的塔拉瓦島核心區發射炮彈達3000多噸,投彈1000多噸。
(二)堪比「絞肉機」的戰爭進程
1943年11月19日傍晚,美軍南部登陸編隊所有軍艦在塔拉瓦島東南海域集合完畢,在編隊司令希爾少將率領下一起向登陸地域進發。
11月20日凌晨,負責地面作戰的陸戰第二師將士們吃過了傳統的出征早餐——紐西蘭牛排雞蛋,在師長史密斯少將指揮下,做好了登陸塔拉瓦的準備。於此同時,由特納少將統領的北部登陸編隊也駛抵馬金島附近海域,準備登陸馬金島。
事實上,美軍的形勢並沒有事先預料的那麼樂觀。因為美軍此前在塔拉瓦島投下的數千噸炸彈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日軍大多數工事特別是火炮掩體都深埋在地下,只有用大口徑火炮、使用延時引信炮彈才能將其摧毀。這都是美軍意想不到的。
凌晨4時,各登陸運輸艦開始放下小型登陸工具,準備登陸。5時零5分,美軍旗艦「馬里蘭」號戰列艦彈射艦載飛機,雖然「米德」號驅逐艦同時施放煙霧進行掩護,但彈射起飛的火光還是被日軍發現,日軍海岸炮隨即開始射擊,希爾少將立即下令還擊,3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主炮開始齊射,猛烈的炮火將小小的塔拉瓦島核心區比托島幾乎全部籠罩住,但日軍的海岸炮還在不斷射擊,雙方打得難解難分。
已經過了40分鐘了,不知什麼原因美軍的航母艦載機並沒有按計劃準時飛來。由於希爾的旗艦「馬里蘭」號戰列艦通信設備在進行了兩次主炮齊射後就失靈了,也就無法催促航空火力支援大隊。直到6時15分,從三艘航母上起飛的艦載機才飛來。此時比托島上已經濃煙滾滾,由於美軍進行艦炮射擊時使用的都是爆破彈,將島上炸得塵土飛揚,飛行員根本看不清地面目標,飛機進行低空精確攻擊十分危險,因此艦載機的對地攻擊只進行了短短7分鐘就匆匆結束,這對登陸部隊的幫助就很有限。
這時,負責標示航道的「追蹤號」掃雷艦,在作業時遭到日軍海岸炮的打擊,邊作業邊與日軍炮戰,這就造成了標定出的航道發生偏離;加上當時海面上正刮著強勁的西風,因此美軍的兩棲車的航行速度比預定的要慢許多。美軍將登陸部隊和物資送上岸的裝備就是靠履帶登陸車,也就是兩棲車。
海軍的一架觀察聯絡飛機發現,美軍的兩棲車無法在預定的上午9點整搶灘登陸,便向旗艦「馬里蘭號」戰列艦報告,可是「馬里蘭號」的通信設備已經失靈,沒有收到這一重要的報告,致使一切仍在按照9時登陸的計劃實施。
9時整,美軍艦載機飛臨灘頭,實施航空火力掩護。但由於地面上仍煙霧瀰漫,飛行員無法看清目標,對島上的地面攻擊效果極差,日軍的很多工事都安然無恙。這時美軍的指揮再次出現了失誤。當美軍飛機結束攻擊飛走時,其艦炮火力已向縱深處延伸,灘頭上居然出現了長達23分鐘的火力間歇!
這是個重大錯誤。因為這23分鐘,足以讓日軍從容地由隱蔽部進入防禦工事,做好攻擊準備。果然,美軍的兩棲車在接近灘頭時遭到了日軍火力的迎頭痛擊!大多數兩棲車中彈,失去機動能力。只有少數得以上岸,海灘上到處是燃燒的兩棲車和死傷的士兵,岸邊的海水已被美國人的鮮血染紅。
2營營長艾米中校高喊:「跟我來!我們要占領海灘!」話音未落,就被日軍子彈擊中,一頭倒在海灘上。這樣,好不容易衝上岸的陸戰隊員都被日軍密集的火力壓制在海灘上大堤下,根本無法前進。
這時,陸戰第二團團長肖普上校在海灘上拚命尋找能用的電台,跟後方取得聯繫。肖普上校參與制訂了塔拉瓦島的登陸計劃,因此他對該島的地形、防禦等情況都非常熟悉。
10時30分,肖普上校終於找到了一部能用的電台,但直至中午過後,才與編隊司令希爾少將,和陸戰第二師師長史密斯取得聯繫,報告了極其嚴峻的形勢。
此時,登陸的美軍傷亡已經超過20%。希爾少將通過觀察飛機已經知道海灘上情況不妙,接到肖普的報告後更是大為震驚。他一面命令艦炮繼續猛烈射擊,為海灘上的部隊提供炮火掩護,一面投入師預備隊;同時,請求調總預備隊來增援。
但是,載著後續部隊和重武器的登陸艇大部分被卡在珊瑚礁上,動彈不得,塔拉瓦登陸之戰美軍幾乎到了失敗的邊緣!
海灘上的部隊死傷慘重,被日軍的火力壓得無法前進。關鍵時刻,方顯英雄本色。此時,陸戰第二師充分發揚了海軍陸戰隊特有的頑強不屈的戰鬥意志,儘管傷亡慘重,指揮員死傷大半,但下級軍官把士兵重新主動組織起來,拚死衝鋒。
霍金斯中尉率領34名戰士,用炸藥包、刺刀、鐵鍬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了300米,占領了灘頭東側一段長堤,取得了能展開炮兵進攻的一塊地方。炮兵立即將75毫米榴彈炮拆開,再把一塊塊部件運上灘頭,組裝起來,然後為部隊提供炮火支援。霍金斯中尉在戰鬥中壯烈犧牲。後來,為表彰他,美軍將該島的機場命名為霍金斯機場。
肖普團長將團指揮部設在剛奪取的一個日軍防空洞裡,接連組織了5次攻擊,最終在32架艦載機的大力支援下,奪取了棧橋。
與此同時,海空軍竭盡全力為登陸部隊提供支援,4艘驅逐艦始終停在礁湖裡,隨時根據登陸的需要進行炮火支援;航母上的艦載機也不時出動,提供航空火力支援。至日落前先後進行了32次攻擊,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就出動飛機80架次!經過殊死激戰,至日落時分,美軍有5000人上岸,傷亡也超過了1500人。肖普命令就地構築工事,一半人警戒,一半人休息。
入夜,美軍經過一天的血戰,已是精疲力盡,彈藥、飲水所剩無幾,一旦日軍發動大規模反擊,後果難以預料。慶幸的是,日軍只有一些小規模的襲擾,均被美軍輕易擊退。原來,美軍的猛烈炮火轟擊雖沒有摧毀日軍深埋在地下的工事,卻將其通信系統徹底破壞了;加上天黑後,美軍不間斷的擾亂射擊,使日軍無法恢復通信,因而柴崎少將無法組織起大規模反擊。
11月21日,經過一夜補充的美軍全力向前推進,擴大登陸場。美軍終於扭轉了登陸初期的不利,開始占據上風。但日軍仍在負隅頑抗,戰鬥的慘烈難以形容。
陸戰2師在激烈的鏖戰中,充分體現了一支精銳之師的風采,很多時候,士兵們都是自己組成戰鬥小組,用火焰噴射器和炸藥包,一個一個解決日軍的火力點,其勇敢頑強,可歌可泣。日軍在美軍猛烈火力下死傷慘重,隱蔽部和工事裡到處是屍體和傷員,柴崎少將被迫將指揮部所在坑道改為臨時救護所,他在率領指揮部成員向附近坑道轉移時被美軍炮火擊斃。
傍晚,陸戰2師參謀長埃德森上校上島,統一指揮島上所有部隊的戰鬥,肖普則指揮陸戰2團的作戰。日軍因指揮官柴崎少將陣亡,失去了統一的指揮,日軍陷入困境。
11月22日,美軍以灘頭為基點,對殘餘日軍實施夾擊。塔拉瓦島的勝負已成定局,但日軍仍在負隅頑抗。美軍在棧橋東側三角形陣地遭到抵抗最為激烈,美軍炮火對該陣地足足實施了三小時的連續轟擊,但步兵衝鋒時仍遭到了日軍火力的瘋狂掃射,最後美軍以機槍和迫擊炮掩護兩輛裝甲推土機,將日軍坑道徹底推倒才結束了戰鬥。在美軍的頑強攻擊和猛烈火力打擊下,日軍彈盡糧絕,很多士兵的體力和精神已經達到極限,不少人因無法忍受而剖腹自殺。
直到至11月23日凌晨,被壓縮在島東部狹長地帶的日軍殘部,又連續發動了3次大規模的自殺性衝鋒,儘管沒用,但也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心理恐慌。
早上5時許,日軍的反擊終告平息。中午過後,美軍突破了日軍的最後陣地,全殲了守軍。陸戰第二師師長史密斯於13時12分宣布,美軍全部占領塔拉瓦島最重要的防禦核心島嶼比托島。
(三)戰爭結果和影響
此役,日軍4600餘守備部隊,除146人被俘外,其餘全部戰死;美軍失蹤陣亡1013人,傷2072人,其中海軍陸戰隊死984人,傷2001人,付出的代價也十分慘重。
美軍以巨大代價攻占托比島後,於11月24日占領了比托島東面的埃塔島。29日又在阿布里基島登陸,消滅了島上160名日軍,占領該島。至此,美軍控制了塔拉瓦島全部。
與此同時,美軍北部登陸編隊經過3天的戰鬥,也於11月23日13時占領馬金島。
11月24日,史密斯少將登上比托島,面對剛剛經受過殘酷戰火洗禮的景象,這位久經戰陣的將軍大為震驚,他說:我想像不出我們的戰士是如何攻占這個島嶼的,這是我見到過的防禦最完備的島嶼!
他說的不錯,如不是美軍強大的航母做後盾,要想攻下塔拉瓦島,將十分困難,日本人誇耀的100年都讓敵人攻不下陣地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11月27日,尼米茲將軍親臨塔拉瓦島視察,並為有功的將士授勳。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感慨地說:我從未見到過如此猙獰的戰場!他認為這場血戰的激烈程度毫不亞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著「絞肉機」之稱的凡爾登之戰。
此次戰役的勝利,徹底解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對登陸作戰所存在的疑惑,用事實證明,登陸方在強大的航母艦隊和岸基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完全能夠占領有著堅固防禦的島嶼。從軍事地理上講,它不僅為即將開始的馬紹爾群島登陸戰役奪取了一個重要的海空前進基地,還消除了日軍對從珍珠港到南洋和西南太平洋海上交通線的威脅。
更重要的是,美軍以巨大的代價,取得了極其寶貴的經驗教訓,開創了太平洋大反攻中具有新特點的海空大戰新時代。塔拉瓦島戰鬥被美國海軍戰史學家莫里遜少將形象地譽為「勝利的搖籃」。
(文/戈盾)
參考資料:《一戰、二戰戰史》《太平洋戰爭之馬紹爾群島戰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