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考」,江蘇如何交出過硬成果?

2020-03-12     群眾雜誌

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


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精闢論述,既實事求是指出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性,又高屋建瓴吹響了決戰決勝疫情防控的衝鋒號。


最新一期《群眾》刊發江蘇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的文章。文章指出,在「危機」和「大考」面前,我們必須義無反顧、迎難而上,以更大勇氣、更高智慧和更強擔當,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為全國大局多挑擔子多作貢獻,在「大考」中交出高質量發展過硬成果。


把准堅持「兩手抓」、奪取「雙勝利」的時代命題


在「大考」中交出高質量發展過硬成果,最重要的是緊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兩手抓」、奪取「雙勝利」的時代命題。


一方面繼續咬緊疫情防控這個頭等大事,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和鬆勁心態,毫不放鬆,一鼓作氣,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另一方面,咬定全年目標任務不動搖,主動化危為機,積極穩妥、有力有序恢復經濟社會正常秩序,充分釋放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建設現代化強省打下堅實基礎。


在「大考」中交出高質量發展過硬成果,最關鍵的是正確認識面臨的嚴峻形勢,堅定必勝信心。既要看到新冠疫情打亂了經濟社會正常秩序,阻礙了經濟增長通道,又要看到疫情防控形勢向好態勢正在拓展,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既要看到危機造成的損失不容低估,又要看到危機中蘊含新的機遇,利用得好,其長遠價值將數倍於短期損失;既要看到防控工作的重重困難和巨大壓力,又要看到黨和人民的堅定決心和無限創造力,堅信中華民族必將戰勝這次危機,創造新的輝煌。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的疫情防控決策部署,迅速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構建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防控體系,落實嚴格防控措施,著力強化責任擔當和統籌協調,著力強化科學診治和物資保障,著力強化科技支撐和分類指導,著力強化服務大局和維護穩定,在危機中勇於奮進,在被動中積極主動,既有效守住省內防控陣地,又有力支持湖北和全國大局,基本扭轉了被動局面,形成了防控形勢積極向好態勢,為堅持「兩手抓」、奪取「雙勝利」創造了較好條件。


在「大考」中交出高質量發展過硬成果,最根本的是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創造江蘇發展新奇蹟。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確定發展思路、制定政策措施和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推進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江蘇量身定製的戰略目標,也是對江蘇發展的殷切囑託。在「大考」中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批示精神,著力落實更有針對性、更有創新性和更有突破性的關鍵舉措。


以「六個更加突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在「大考」中交出過硬「答卷」,就是要圍繞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戰略目標,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認真汲取應對公共安全危機的經驗教訓,著力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能力,提高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打造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新樣板,構建高水平開放發展新格局,開創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新局面,實現質量效率動力深刻變革,把江蘇建設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高地,為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貢獻更多的江蘇智慧和江蘇力量。具體來說,就是圍繞省委確立的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生態環境、人民生活「六個高質量」和加強黨的領導的具體目標,進一步突出重點,強化責任,落實政策,加大力度,確保戰勝疫情危機,把損失降到最低點,把恢復發展秩序工作做得更加紮實,確保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具體而言就是圍繞「六個高質量」,做到「六個更加突出」。


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要更加突出創新性,著力增創數字經濟主導優勢。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用創新奪回損失是「大考」的必然選擇。越是「大考」越要依靠創新解決「老大難」、培育新動能。


這次危機中,數字診療、數字辦公、數字教學、機器換人、無人機應用、在線娛樂和智能製造等新產業、新消費逆勢增長,必將加快我國經濟從物理世界向數字世界遷徙的進程。


要因勢利導,乘勢而上,著力推進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產業新基建發展,做強數字化平台經濟,帶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構建數字經濟為主導的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現代先進產業為依託、優秀人才為支撐的發展格局。


要著力釋放需求側增長動力,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推進位造向創造轉變、速度向質量轉變、產品向品牌轉變,不斷增強實體經濟的創新競爭力。


推動改革開放高質量要更加突出開放性,著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越是「大考」越要釋放改革開放巨大潛能。要倍加珍惜國家重大戰略在江蘇疊加的歷史性機遇,進一步拓展空間,優化布局,增強發展活力。


一是著力建好「長三角的江蘇」。強化「一體化意識」和「一盤棋思想」,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積極主動服務上海、攜手浙皖,共同承擔起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國家使命。


二是著力建好「中國的江蘇」。大力增創實體經濟發展優勢,加強同長江中上游地區協作配合,更好扮演起經濟增長「穩定器」和高質量發展「助推器」的角色。


三是著力建好「世界的江蘇」。堅持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統攬全省開放大局,聚力建設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提升江蘇全球競爭力和世界影響力。要以更大開放倒逼改革,加快建設更高標準現代產權、市場監管、法治保障等基礎性制度,築牢市場經濟制度根基。要著力推動要素流動開放向制度開放轉變,加快發展更高層次更有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


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要更加突出協調性,著力凸顯城市群聚合效應。協調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增強發展整體性的內在要求。我省城鎮化率已接近70%,發揮城市群聚合效應、重構城鄉區域結構、提高整體發展水平,正當其時。


一要突出補短板,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強化制度供給、人才支撐和投入保障,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通道,讓更多精英人才到鄉村舞台上大施拳腳。抓住蘇北集中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契機,依靠改革創新激活鄉村振興更多更強動力源。


二要突出強功能,高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工業化的載體、市場化的平台和國際化的舞台。針對蘇北與蘇南城鎮化的較大落差,推進產城融合、城鄉互補和南北共進,增強城鎮化對高端要素吸引和承載能力。


三要突出上水平,高質量推動城市群建設。城市群是城鎮化的高級形態和現代化的標誌。我國在建的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三大世界級城市群,對實現中國夢極為重要。長三角城市群巨大的要素聚合效應正在凸顯,要在深度融入中打造新能級、新治理、新形態三位一體的城市發展升級版。


推動文化建設高質量要更加突出思想文化引領力,著力構築先進文化引領高地。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成為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先導。


這次疫情防控湧現出的無數「最美逆行者」,充分彰顯了中國制度和文化的力量,給推動文化建設高質量帶來深刻啟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著力構築思想文化引領高地。


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搶占價值體系制高點。要結合「大考」組織文藝創造,推出更多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引領時代風氣。


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要講好江蘇故事,增強文化傳播親和力,提高文化軟實力。


推動生態環境高質量要更加突出可持續性,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家園。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我省生態環境仍處於滾石爬坡的高風險階段,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牢固確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最嚴格的制度,做到對違法行為「零容忍」。


強化區域生態環境聯防共治,聚焦能源、工業、交通、城建等重點領域,破解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解決「化工圍江」「垃圾圍城」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聚力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性好轉。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釋放綠色製造、綠色服務、綠色金融潛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生產和消費方式深刻變革。加強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提升突發公共安全應急管理能力,促進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


推動人民生活高質量要更加突出共享性,著力構建共同富裕和公平正義民生治理格局。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完善萬無一失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構建共同富裕和公平正義的民生治理格局,也是這次「大考」的題中之義。


我省人均GDP已達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提高共享發展質量具備較好條件。要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增強內在活力,辦好人民滿意的現代化教育。要著力推進健康江蘇建設,針對疫情防控暴露出的突出短板,加大政策支持和資源整合力度,著力建設一批高水平的醫療機構、高標準的醫用物資基地、高素質的醫學專業人才隊伍和高效率的醫療保障機制,加快構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公共衛生安全保障體系。


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並軌,制定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規劃,促進更多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人群。建立相對貧困幫扶機制,持續促進民生幸福和社會和諧穩定。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繫的集合體,必須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要提高統籌貫徹能力,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紅綠燈,對不適應不符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其行為要堅決糾正,對其做法要徹底摒棄,做到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


在「大考」中交出高質量發展過硬成果,更須進一步強化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也是戰勝這次疫情的關鍵所在。


越是「大考」越要強化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要把黨建引領放在高質量發展更加突出位置,把發揮制度優勢同提高治理效能結合起來,凝聚起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強大力量,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確保交出無愧於時代的優異答卷。


摘編自《群眾》2020年第5期

作者:沈和(作者系江蘇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何 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hYMz3ABgx9BqZZIA6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