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保持年輕的最好方式,是跳出舒適區

2019-07-30     卡拉糖貓




這是十點第 241個原創視頻

特別策劃 · 見識

作者 · 菀彼青青

中年人的累是有目共睹的。

連張愛玲都說,「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有些畫面想想便覺得疲憊。孩子嗷嗷待哺,婚姻漸露危機,父母日益孱弱,事業瓶頸重重。

在你自己的回憶假想里,你仍是那個有著明媚笑容的少年,但越來越多的跡象會提醒你,你早已到了脫髮的年紀。

有的人就此認命了,人過中年還能怎樣?難道真能翻出命運的五指山?

有的人卻始終奇心蓬勃,一次次勇敢的闊步前行,走出自己舒適的半徑,努力伸手去觸摸圓圈外的生活。

馬東便是後者。


點擊查看十點與馬東的對話


相聲世家子弟的華麗轉身

馬東曾自稱是「音痴」,但他在今年夏天迎難而上,帶著米未團隊做了一檔他不擅長的音樂節目《樂隊的夏天》,在愛奇藝播出。

即便在節目裡遭遇問題白痴、唱歌走調、被樂隊硬懟等尷尬,他都以敏銳的反應力和恰到好處的幽默得以化解。

在逾50歲的年齡,在非擅長的領域扎猛子,這對於名氣正盛的人而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足夠的閱歷、超成熟的心態和直面未知毀譽的坦然。

但這不是馬東第一次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馬東出身於相聲之家,父親是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先生。曾經,很多人都覺得馬東會子承父業,就像如今大家覺得郭麒麟說相聲是順理成章一樣。

似乎被貼了「星二代」的標籤,就意味著天生便比旁人擁有更多的資源。



但馬東對相聲沒有興趣,馬季先生也不願意他從事相聲行業。於是,少年馬東遠赴澳洲,開始了長達近十年的留學打工生涯。

留學空閒時,他很喜歡看台灣的綜藝節目,並對主持這個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於是十年後青年馬東回國,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華麗轉身,他放棄了原本的計算機專業, ,進入湖南電視台,主持了一檔叫做《有話好說》的語言類節目。

這個節目的風格調性帶著濃濃的早期馬東風格,大膽、犀利、真實,因為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常常是節目一播出,電視台的電話便會被打爆。

而節目請到的嘉賓,也都是如韓寒、李銀河這樣存在著很多爭議的人物,那個年代「奇葩」這個詞尚不流行,但他們在當時確實是奇葩。

因為節目夠精彩,所以當時有媒體將《有話好說》與《實話實說》、《鏘鏘三人行》並列評為中國談話節目的三駕馬車。

這是馬東在傳媒圈裡嶄露頭角的最初崢嶸。

離開央視,再次跳出舒適區

但觀眾對馬東熟識,是從《挑戰主持人》開始的,那是當時非常熱爆的一檔節目。

這檔節目的主持人陣容非常精妙,因為這是個體態圓潤的組合,他們分別是馬東、張紹剛、叮噹。



這個鐵三角陣營幾乎是長在觀眾的笑點上,即便他們不開口,觀眾都會嘴角掛笑,何況他們三人個個妙語如珠,時而詼諧時而精闢,時而犀利時而真誠,配合的天衣無縫。

這檔節目為中國主持界輸出了許多優秀的主持人,其中最著名的有春晚主持人李思思和鳳凰衛視主持人尉遲琳嘉。

馬東便是在那時逐漸走進了全國觀眾的視野,他在節目裡的口號也是耳熟能詳,「你可能委屈,有可能不服,但是你被淘汰了。」

他在進入央視之前,做的是嚴肅的語言類節目,而《挑戰主持人》偏綜藝性。在主持這檔節目的最初,馬東很不適應,曾向製片人請辭,但製片人沒有應允。

無奈,他只得硬著頭皮做下去,幸好後來也慢慢找到了綜藝的感覺。

在一個人的身旁,舒適區無處不在,但是否能硬撐著跳出自身的障礙,決定著一個人所能達到的人生高度。

如果說從湖南電視台進入中央電視台是馬東的一次機遇,那麼參與央視春晚的製作,便是他給予自己的一次最艱難挑戰。

2009年,馬東擔任春節聯歡晚會語言類節目總導演,並首上春晚,表演了相聲《五官新說》,這是他對自己父親馬季先生的一次致敬。

能夠親自執導春晚,大概是許多傳媒人一生至高的追求了。但馬東在經歷了近十年的職業沉浮之後,他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

生命不止,折騰不休。未來,有無數種可能性在等待著他。他再一次跳出了所謂的舒適區,驚呆了世人的眼球。

他辭去央視工作,加盟愛奇藝,創辦《奇葩說》,然後又從愛奇藝卸任,成立米未傳媒,身擔主持人和老闆雙重身份,一路開掛般乘風破浪,勢不可擋。

《奇葩說》的背後,是一個更加年輕的馬東

提起馬東,不得不提《奇葩說》。

作為中國網絡平台第一檔說話達人秀,《奇葩說》創造了超高的話題流量,在新一代年輕人群體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在這檔節目裡,主持人不拘一格的衣服能上熱搜,雙方辯手的論點金句能上熱搜,緊貼每個人生活焦慮的議題更是常出現在熱搜上。

而作為製片人和主持人雙重身份的馬東引領著年輕的一代媒體人創造了流量,創造了風暴,創造了網綜奇蹟。

喜愛《奇葩說》的人很多,討厭《奇葩說》的人也很多。但無論你是愛透了也好恨透了也罷,對於馬東,大家始終懷有好感。

甚至,人們愛上了他在節目裡明目張胆播廣告的樣子,因為「花式念廣告法」已經成了他的招牌。每當聽到他說「今天,我們之所以能濟濟一堂地聚在這裡辯論……」,然後開始念廣告商的名字時,觀眾都會哈哈大笑。

這個「無顏值」的胖子,靠高智商高情商行走江湖的中年男人,思維縝密外圓內方,他的語言時而犀利時而幽默,恰到好處、葷素得宜,臉上永遠掛著令人溫暖的笑容,一開口,便是真誠。

他割眼袋,到健身房健身減肥,穿五顏六色浮誇怪異如同馬戲服的衣服;他蹦極、潛水,學習時下年輕人最蠢萌最流行的網絡語言;他在辦公室養貓,組隊玩狼人殺,在寒冬臘月的北京街頭奔跑。

在《有話好說》和《挑戰主持人》里認識馬東的觀眾忽然發現,那個悲天憫人、嚴肅正經的馬東不見了。如今的馬東,更加放鬆、更加自我、更加接地氣。

如果一個人的好奇心總是蓬勃興盛,總是蠢蠢欲動,那麼他會比同齡人顯得更加年輕,更加有活力。

做了《奇葩說》之後,觀眾們發現馬東比十年前更加年輕了。

永保好奇心,勇邁舒適圈

馬東很喜歡講「好奇心」,他覺得自己做的所有事,都是好奇心驅動。

「好奇心」其實很像個調皮而天真的孩子,沒吃過的棒棒糖看著眼饞,總是要找機會舔一舔,發現了沒去過的小花園,總想著把皮球扔進去,然後以此為藉口得意忘形的溜進去逛一逛。

《奇葩說》做了五季之後,今年夏天,馬東跑進了樂隊的小花園。

馬東說,《樂隊的夏天》這檔節目,最初導演組並不打算讓他主持,但受制於成本,最終他作為一個「音樂白痴」,選擇了迎難而上。

聰明人說傻話,在觀眾眼裡是件荒唐事,但馬東覺得這就是真實的力量。

放低姿態,無需做過多準備,就如同《挑戰主持人》和《奇葩說》一樣,展現嘉賓、主持人最真實的互動,哪怕會有尷尬有衝突也不去迴避,在磨合中推進節目的升溫,這是他對這檔節目的設定。

這需要勇氣,需要有足夠的底氣、足夠的成熟和足夠的坦然。

對於馬東而言,跳出舒適區,有時是他的主動選擇,但有時是時機和命運對他的逼迫。只是主動和被動,都需要硬撐,哪怕頭皮發麻臉頰火熱,都要咬緊牙關用力挺一挺。

因為你很想知道挺過今天,迎來的那個明天是怎樣的,並且內心隱隱有火光微亮,覺得拐角處總有桃花源。

換一種角色,跳出舒適區,令馬東有一種幸福感。



他說,「如果你的生命、生活狀態一成不變,那是一個無法接受的事情,成本更高。」

作為一名60後,馬東很願意與年輕人混在一起,願意多番嘗試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因此顯著格外年輕。

人到中年,甚是疲累,世人皆如此。有的是身累,有的是心累,但更多的是身心俱疲。而這個世界的疲累其實是對自己失望

中年的舒適區就像一條狹長的隧道,走出來,人生才會豁然開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ecXRGwB8g2yegNDQO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