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河文化|陸河客家話與普通話的比較

2019-07-17     陸河熱線網

廣東省陸河縣,地處粵東山區,是中國最年輕的客家新縣,屬於純客家方言區。習慣上人們稱這一帶的客家話為「海陸客」,因為陸河縣是1988年才從原陸豐縣析出北部8鎮建立起來的,所以一直沒有自己真正的名字,所以我稱其為「陸河客家話」。台灣國立中央大學的博士生班曾到陸河當地調查,寫成論文,現存於國立中央大學的圖書館系統。陸河客家話有以下特點:

一、 詞義與普通話的比較

(一)有些詞語與普通話同義異形

例如:叫(哭)、面(臉)、熱頭(太陽)、火蛇(閃電)、心臼(媳婦)、麻索(繩子)、狗虱(跳蚤)、墨盤(硯台)、單車(自行車)、公婆(夫婦)、爺嬡(父母)、天弓(虹)、家官(公公)、家娘(婆婆)、目珠(眼睛)。

(二) 有些詞語與普通話同形異義

例如:「打靶」,陸河客指槍斃,普通話指一定規則對設置的目標進行射擊。

(三) 有些詞形與普通話相同,但意義範圍大小不同

例如:「唇」,普通話指人或某些動物口的周圍的肌肉,陸河客除了具有這個意義外,還有器物和自然物的口和邊緣的意義(如鍋唇、桌唇、田唇、井唇、河唇、湖唇)。「燒」,普通話有使東西著火、加熱使物體起變化等意義。陸河客除了上述意義外,還有「柴火」、「熱」、「暖和」等意義。「手」,普通話指人體上肢前端能使的部分,陸河客除了指這一部分外,還包括前臂和上臂。「米」,普通話一般指稻米和去掉殼或皮以後的種子(如:糯米、花生米、高粱米),陸河客只指稻米。

(四) 有些詞形與普通話相同而詞義互相交叉

例如:「光」、「亮」、「明」在陸河客和普通話中都是同義詞,都有相同的用法,如火光、光彩、光芒、光環、亮晶晶、亮相、明亮、明燈。但陸河客用「光」的地方,普通話則往往用「亮」或「明」,如月光(月亮)、天光(天亮)、火太光(燈太亮)、玻璃透光(玻璃透明)。「冷」與「涼」在陸河客和普通話都是同義詞,都有相同的用法,如冷氣、冷汗、涼爽、涼茶。但有時陸河客用「冷」,而普通話則用「涼」,或普通話用「冷」,陸河客則用「涼」,例如冷水(涼水)、冷颼颼(涼颼颼)。

(五) 詞的語法意義與普通話的差異

陸河客和普通話有一部分詞在語法意義上有所不同,例如:陸河客中的「鼻」,除了做名詞(鼻涕)外,還做動詞(聞、嗅。)「愛」,除了做動詞(喜愛)外,還做助動詞(要)。「燒」,除了做動詞(燃燒)外,還可做形容詞(暖和)和名詞(柴火)。

二、詞形與普通話的差異比較

從構詞法的角度進行分析,主要表現在詞素次序、重疊式、附加式等方面。

(一) 詞素次序不同

從詞素次序的來看,陸河客有些並列式和偏正式合成詞的詞素次序與普通話有所不同

例如:緊要(要緊)、塵灰(灰塵)、鬧熱(熱鬧)、千秋(鞦韆)、牛牯(公牛)、豬牯(公豬)、人客(客人)、雞嬤(母雞)、雞公(公雞)、豬嬤(母豬)。

(二) 重疊方式不同

從詞的重疊的方式看,陸河客也有自己的特色。

1、AA式——陸河客單音名詞、量詞可重疊的範圍比較大,重疊後有「每一」的意思

例如:碗碗(每一碗)、間間(每一間)、槍槍(每一槍)、刀刀(每一刀)、盤盤(每一盤)、只只(每一隻)、條條(每一條)、鏟鏟(每一鏟)、棍棍(每一棍)。

2、XAA式——中心詞在前,後加重疊的嵌音和後綴e,表示程度加深

例如:紅鄒鄒e(紅艷艷的)、冷颼颼e(冷得使人渾身打顫)、頭黎黎e(頭低低的、垂頭喪氣)、背駝駝e(背彎彎的)。

(三) 附加詞綴不同

從附加式的不同看,陸河客常用的前綴有「亞」(或「阿」)、「老」;後綴有「e」、「頭」、「公」、「嬤」、「牯」、「哥」、「兜(等)」;中綴「晡」

亞(阿)——加在親屬稱謂和排行數字上,如:亞爸(爸爸)、亞姊(姐姐)。

老——加在平輩、晚輩稱謂或表示夫妻關係的名詞前;也可以加在姓氏前面,表示親熱的意思。如:老妹(妹妹)、老弟(弟弟)、老公(丈夫)、老婆(妻子)、老張、老李。

公—— 一般加在動物名詞後面表示陽性,如:雞公(公雞)、鴨公(公鴨);有時還有大的意思,如:碗公,指比較大的碗;有時「公」加在其他事物名稱後只做形態標誌,不表示性別:鼻公(鼻子)、耳公(耳朵)、手指公(大拇指)、蝦公(蝦)。

嬤—— 一般加在動物名詞後表示陰性,如:狗嬤(母狗)、牛嬤(母牛);有時可加在其他事物名稱後,只作形態標誌不表示性別,如:舌嬤(舌頭)、勺嬤(勺子)、笠嬤(斗笠)。

牯——加在動物名詞後,表示陽性,如:牛牯(公牛)、羊牯(公羊)。

哥——加在某些動物名詞後面,一般不表示性別,但在極少數情況下表示陽性。如:蛇哥(蛇)、溜哥(蛇)、滑哥(黑鲶)、豬哥(公豬)。

晡——由實詞「晡」虛化而來,它的構詞能力不強,如:今晡日(今天)、秋晡日(昨天)、暗晡頭(晚上)等。

三、 詞語來源與普通話的比較

和普通話相類似,陸河客的詞語來源可分為古語詞和外來詞。

(一)陸河客保留的古語詞

日常口語中經常使用的古詞語,可以分為上古詞和中古詞,同時略舉幾個例詞,以見一斑。

1、上古保留詞

例如:索(繩子)、禾(稻子)、烏(黑)、面(臉)、食(吃)、頸(脖子)、飢(餓)、朝(早晨)、晝(中午)、行(走)、滾(沸騰)、樵(柴)、拗(折)、轉(倒落)、箸(筷子) 等等。

轉 念去聲,專指直立的人或物突然倒落。如:渠餓得半死,行有兩步就轉下了。」「路邊唧大樹忽然轉了。」「舊年地震,村裡轉撇好幾間屋。」這裡第一個例子是稱人倒為「轉」(去聲),這是先秦已經用開的古詞。《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矣。」宋孫侍疏引「正義曰」:「君之民老弱者轉落死於溝壑者也。」這裡釋「轉」為轉落,然後加上補語「死於溝壑」,即今語倒落在地。

箸 今語叫「筷子」的,陸河客叫「箸」,讀「住」。這個詞在上古前期大概就產生了,所以,《韓非子喻老》里已有「昔日紂為象箸(象牙做的筷子)而箕子怖」的傳說。

2、中古保留詞

例如:晡(下午或傍晚)、惱(恨,不喜歡)、桊(牛鼻中環)、揩(肩挑)、打鬥敘(鬥分子)、貢膿(瘡口內腐爛生膿)。

寒毛 人臉上和身上的細毫毛,陸河客叫「寒毛」。這個詞早見於宋人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入香山寺第四》:「法師一見,遍體流汗,寒毛卓豎。」

例如:打鬥敘——鬥分子。《水滸》第二十四回說武松搬去武大家裡,請鄰居吃茶,接著寫道:「眾鄰居鬥分子來與武松人情……。」按斗有接合、拼合之義,如斗筍。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八珍羅膳府,四彩斗匡床。」即木匠之所謂「斗分」。俗稱醵錢合糧為鬥分子,皆接合、拼合、湊聚之意。陸河客的「打鬥敘」,也就是這個意思。

貢膿——陸河客家話指瘡口內腐爛生膿的意思。《西遊記》七十三回提到孫悟空與黃花觀蜈蚣精作戰,被金光罩住時說:「卻怎麼被這金光撞軟了皮肉?久後要貢膿。」

(二)陸河客中的外來詞語

1、來自粵方言的詞語

例如:「岩」(剛剛、合得來)、靚(漂亮、美好)、車大炮(吹牛)。有些是粵語的藉詞,陸河客直接把它引用過來,如:「波珠」中的「波」是粵語借用英語中的「Ball」,陸河客直接將它借用過來使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陸河客家話將會吸收更多的外來詞語。

(文字/廣東財經大學 彭嘉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eW3C2wBmyVoG_1ZLy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