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新書院成立於2016年,緣起於北大燕南園三松堂馮友蘭先生「闡舊邦以輔新命」的哲學思想。用文化傳承帶動仁商培養,以仁商培養促進文化傳承。倡導營商致仁,推動仁商濟世,踐行文化自信,弘揚企業家精神。欣逢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傳播仁商之道,用哲學為商業築魂。打造產、學、研、一體的國際化平台,致力於為中國經濟發展培育仁商的第五大書院。
「我20歲以前沒穿過鞋,別人都很奇怪,你怎麼會不穿鞋呢?你為什麼不穿鞋呢?因為沒錢,穿不起鞋。」這是新希望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劉永好,在回憶起童年生活的艱苦時,最深刻的印象。
作為中國湧現的第一批民營企業家,劉永好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用劉永好的話說,他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同時也見證了中國經濟這些年的迅猛發展。
80年代初,劉永好在四川省機械技工學校教電子。當時劉氏四兄弟都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不甘心每個月拿著38.5元的工資,讓他們開始「不安分」地做起了音響。音響生意還沒做成,被說「走資本主義道路」,初次創業也就沒成。
兩年後的1982年,劉氏四兄弟覺察到農村經濟開始起步,國家鼓勵農村「專業戶」發展,於是再次有了創業的打算。劉永好幾兄弟又找到當時的四川新津縣縣委書記,立下「帶動專業戶共同發展」 的軍令狀後,他們開始了紅紅火火的農村創業之路。但90年代初,「姓社姓資」的爭論,差點讓劉永好把公司交給政府。
劉永好回憶當時的創業情形:「初期的時候,不僅沒錢,還借了人家的錢,還逼得我們差點去跳岷江,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的罪,但是我們趕上好時代。」
經過37年的發展,劉永好創立的新希望,已從一家飼料業的龍頭企業,發展成為以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為主導,布局銀行、證券、金融科技和基金等多種金融業態,持續關注、投資、運營具有創新能力和成長性的新興行業的綜合性企業集團。2018年,新希望集團資產規集團資產規模近2,000億元人民幣,年銷售收入超1,300億元人民幣。
經濟學家厲以寧曾這樣評價劉永好:「從他至今幾乎沒有大的戰略失誤能看出來,他從沒有被財富所扭曲」。
而劉永好給新希望定位的企業精神,也是希望其不被利益所左右。劉永好在對話新浪財經時說,作為民營企業新希望集團提出「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目標。作為全中國最大的肉蛋奶生產企業之一,要為老百姓生產價廉物美、品種齊全、優質安全的食品。「不能為了短期利益去犧牲品質,去做一些坑蒙拐騙的事。」
對話
新浪財經: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你最直觀的感受有哪些?
劉永好: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的國力得到極大地提升。我20歲以前沒穿過鞋,別人都很奇怪,你怎麼會不穿鞋呢?你為什麼不穿鞋呢?因為沒錢,穿不起鞋。不但穿不起鞋,飯吃不飽,每天到11點鐘左右的時候,肚子餓的直流流口水,就是這樣。我那時候跟現在個頭差不多,體重不到120斤,那個時候吃不飽是普遍的現象。
今天我沒聽說誰吃不飽飯,這是好大好大的變化,不管是住房、城市、鐵路、交通、汽車、人均收入等方方面面,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而以前買什麼都要票,買米要票、買肉要票買鹽也要票、打醬油也要票,買肥皂也要票,買水瓶也要票,為什麼呢?供應不起。
我記得1990年的時候,我到美國去,看到美國高速公路,看到超級市場,看到的扶梯,看到的很多東西我都認為中國可能一百年都不可能實現,但是你看現在中國的高樓大廈比它的多,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服務品、商品琳琅滿目,啥都有了,這就是變化,而中國人更有自信了,我覺得這點是非常的重要。
中國這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這40年來,中國變得強大了,人們更有自信了,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的製造業發展了,成為市場的工廠,我覺得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創業初期差點兒去跳岷江
新浪財經:作為新希望集團的創始人,你怎麼看待新希望發展的37年?
劉永好:在改革開放40年來,湧現了一大批的民營企業,我們作為其中一家,我們是比較早的,1980年的時候,我們就創業做音響,結果被說走資本主義,不讓我們乾了。我們停了兩年,1982年又開始干,從1982年到現在已經37個年頭了,這37個年頭我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成為一個在國際上都有影響力的一個以農業食品為主的企業,去年我們銷售過了1300億,到今年可能會更多一些,而且我們員工隊伍有八萬多人,那麼我們正在為中國的農業的發展和現代化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當然,這個過程中酸甜苦辣也非常多,我們吃了好多的苦,從最開始就說我們走資本主義道路,不准干,到後邊90年代初的時候,「姓社姓資」的爭論,差點我們把我們公司交給政府,好在書記還好,說沒接到通知,讓我們悄悄的干,我們才穩下來了。
在創業初期的時候我們沒錢,借了人家的錢,還不了,逼得我們差點去跳岷江等等,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的罪。但是呢,我們感覺到,總體講我們趕上好時代,因為中國經濟這40年迅猛的發展,而且發展中我們參與其中,我們也受益其中,我們是參與者、見證者也是受益者,所以說我覺得我們還是趕上一個好時代。
新浪財經:作為新希望集團的創始人,你認為企業最重要的一個品質是什麼?
劉永好:作為民營企業,作為我們企業的精神,我們提出「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耕者是什麼呢?是我們的員工,是我們的上下游的合作夥伴,是我們的供應商,是我們廣大的農民朋友,這些是耕者。食者是什麼人呢?全國的老百姓都是食者。那麼我們要為我們的老百姓創造價值,什麼價值呢?我們是中國最大的肉蛋奶生產企業之一,我們就要為老百姓生產價廉物美、品種多樣、花色齊全的,而且質量好的安全的這些產品。我們怎麼樣滿足消費者的不斷變化的需求?這是我們最大的目標。不應該為了一些短期的利益去犧牲品質,或者犧牲我們的質量,或者去做一些坑蒙拐騙的事,我覺得這樣做是做不長的,也做不大的。
新希望每年要招1萬個大學生
新浪財經:在這種趨勢下很多企業都忙著調整戰略或者做出裁員,新希望一直是要招人的,這方面你們是如何考量的?
劉永好:我們提出「五新」轉型以來,企業的發展成為蒸蒸向榮的格局,體現在我們的銷售增長了,差不多增長了20%,去年、今年都有可能。那我們新的合夥制的企業在增長,而這些新的合夥制企業在新的賽道上在成長,在進步,而這些都需要人,特別是現在我們提出把養豬戰略做一個我們農業領域的主要的一個發展戰略,所以說,這方面我們要建更多的豬廠,要招更多的人,而我們招的人更多的是大學生。
有人說:「大學生去養豬是不是浪費了?」實際上這句話,我覺得不太好,因為今天的養豬跟過去的養豬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是規模化、現代化、智能化,我們有很多的大數據和很多的智能物聯網和企業網際網路的應用,而在這方面必須有新的思路。
另外,我們這種現代化的養豬,我們的這些員工收入也不差,我們按照這樣新格局去做,所以我們提出了「百千萬」的人才計劃,所謂「百」就是,我們每一年要培養一百個合伙人,所謂「千」就是我們要培養、招收、培養大概一千個科技管理人員和基層管理人員,所謂「萬」,我們每年要招一萬個大學生,這樣的話我們現在有大概八萬個員工,我們希望明年有九萬個,後年要超過十萬個,因為我們的發展也需要,我們的新賽道有新的需求。
新模式防治疾病
新浪財經:你曾提出要鼓勵大型規模養豬場,那這是否意味著小型或者集散型豬場沒有存在的價值?
劉永好:中國人喜歡吃豬肉,中國養了七億頭豬,占了全球的一半。
現在豬肉價格上漲,我覺得這個確實對老百姓來說,這不是好事,對於養豬的企業、農民來說也不是個好事。
但是既然已經來了,我們得正視它、面對它,我們也不能怕它,怎麼辦呢?我們就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式來防治疾病,怎麼樣防治?首先從隔離,從防控、從避免感染這個角度講,就說我們從房舍的規劃、從安全的管控、從規章制度的建設、從科學的飼喂等等,這方面是個大學問,現在我們在做。
當然,現在有不少的企業在逐步的做強做大,中國已經有好幾家大的上市公司,他們在做,已經有相當的規模了。但中國還有很多的廣大的農民朋友,他們是在中國,相當長時間,仍然是我們的生產建設的主體,怎麼樣保護他們的利益,怎麼樣讓他們能夠戰勝非洲豬瘟的影響,求得新得發展,這是個大課題。
我們也在用我們的這種能力,包括金融科技的能力提供金融的幫助和支持,用我們的生物科技的能力來幫助農民怎麼樣學會防治疾病的傳播,怎麼樣防病治病,用我們的飼料科技的能力,生產一些更加安全的產品等等。我相信,我們中國的市場、大企業、規模化的企業在發展、在進步。同時,我們也希望我們中小的企業也得到進步和發展。
來源:新浪財經
編輯:Rachel
審核:華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