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心中,都有一抹古鎮情懷。
古鎮里殘舊的房屋,斑駁的牆壁,
老樹無神地靠在屋前,
晴朗的天空,連雲團也不喜歡側身多動。
寧靜的古鎮宛若一幅淡遠的水墨畫......
對比城市裡的喧囂,煩憂千結,
古鎮的寧靜總能輕易將遊人的思緒
帶往天空和小鎮的脈脈溫情,
藉由老樹、老屋去感受
質樸的鎮上生活和濃厚的歷史香韻。
圖來源:觀遠的博客
踏上湛江這片富饒的土地,
走進廉江,
你會發現在廉江市西南部
有這樣一座沉澱著歷史韻味的小鎮,
安鋪鎮
小鎮地處九洲江入海口,
東連橫山鎮,南毗遂溪縣界炮鎮,
西瀕北部灣,北接營仔鎮。
鎮域總面積有82平方公里,
其中城區面積占10.5平方公里。
安鋪鎮曾與中山小欖鎮、順德容奇鎮、
東莞石龍鎮並稱為廣東四大古鎮。
安鋪鎮也是全國重點鎮、廣東省中心鎮、
廣東省宜居示範城鎮,
是湛江唯一榜上有名的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
安鋪歷史
安鋪鎮始建於明朝正統九年(1444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
初建時稱暗鋪,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改名為安鋪,隸屬石城縣。
民國23年(1934年)成立鎮公社,
1950年屬第四區,1956年屬安鋪區,
1957年改為鎮,1958年10月屬勝利公社,
1961年屬安鋪公社,
1968年成立廉江縣安鋪鎮革命委員會。
圖來源:貴州神龍的博客
1980年改為安鋪鎮,
1997年5月撤消原河堤鎮建制,劃並安鋪鎮管轄。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清朝嘉慶期間,安鋪鎮就是一個繁華的集貿中心。
1997年5月安鋪、河堤兩鎮合併為安鋪鎮。
安鋪騎樓
安鋪騎樓是東南亞風格,多建於清末民初,已有百年歷史。
圖來源:尋古無疆
安鋪鎮的騎樓多為磚木結構,以紅磚、木桁、瓷瓦等為主要材料,原木橫樑,木製的門面、樓梯、窗戶等。
圖來源:林ダンナ
騎樓樓上住人,樓下做商鋪,一般人家的是兩層,少數三層,門面向內縮入2至3米作為人行走廊。
圖來源:尋古無疆
遊走在安鋪的老街區,從破敗的騎樓里去窺探小鎮往昔的繁華,斑駁的牆柱仍然散發著騎樓獨特的南洋風情。
圖來源:尋古無疆
上世紀八十年代,安鋪鎮大多數人從事小手工業。家家戶戶就在騎樓廊下削竹蔑、卷炮筒、扭麻繩,很是熱鬧。
炎熱難耐的夜晚,人們會騎樓走廊下納涼,夜深了就乾脆鋪下蓆子在走廊里睡覺。
圖來源:surer
有些騎樓經過了重新粉刷,老字號老招牌零零星星猶在,至今仍然有很多安鋪人居住在騎樓里。
圖來源:尋古無疆
現代城市高樓幢幢而起,小鎮里殘舊的建築仍然安之若素,守護著樸素的鎮民們一方安穩天地。
圖來源:尋古無疆
這些騎樓是歷史的印記,見證了這座古老商埠的變遷,灰塗塗的牆壁記錄著安鋪百姓人家的市井故事……
名勝古蹟
安鋪鎮歷史悠久,走過繁榮與滄桑,文化底蘊深厚,古蹟遺址頗多。
抗戰炮樓
抗戰炮樓是在安鋪的一些村莊保留下來的歷史產物。其中在安鋪西南部與遂溪界炮鎮毗鄰的下三墩村就有一座。
它始建於抗日戰爭時期,位於村的中心位置,炮樓面積約20平方,沒有樓頂,牆體厚80公分,牆的高位還開著探望小窗,門口右側的牆上鑲嵌著一塊介紹炮樓的石碑。
聽當地的老人說,炮樓開始建好的時候有三層,站在樓頂可以看到茫茫大海,後來八年抗戰勝利了,炮樓失去了它的現實用途,政府就要求拆上面的兩層。
現在只留下一座無頂的廢樓,炮樓裡面長滿雜草雜樹,門口側邊堆著柴草,一副落魄的廢墟模樣,滿是滄桑。
文閣
文閣又稱文筆塔,坐落於鎮區西面,南岸之上。原塔毀於1964年。
圖來源:安東老王
1993年社會各界人士捐資在舊址上重建,新建的文筆塔高七層,約33米。文筆塔的廊檐共有八角,微微往上翹,塔角下大而上漸小,逐層往上。
玉樞宮
玉樞宮位於安鋪鎮西街,座南向北,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宮為磚木結構,高約6米。內供北帝雷神、白馬大帝。
牆塑壁畫,檐飾琉璃瓦,拜亭柱上刻有人物鳥獸圖案,梁架、斗拱上裝飾有浮雕,構思巧妙,美觀大方。是縣內不多見的仿古建築。
民俗文化
安鋪的民俗傳統代代相傳,推陳維新。民間藝人在曲樂領域頗有造詣,有獨特的鑑賞風格,素材取於安鋪的風土人情,曲樂又融入到安鋪的民俗傳統當中,如此循環相匯。
雷神誕期
雷神是安鋪鎮玉樞宮內供奉諸神之一,正月二十八日乃雷神誕期。每逢神誕,就由籌備慶誕的首事發動居民募捐,以及從圩捐收入中籌集「慶誕」經費。
田間游神,晚上游燈是慶誕的風俗。
「(農曆正月)二十八日,安鋪游神最形熱鬧。是晚游燈更為輝煌,每枝燈可載火百餘盞,製成人物鳥獸,配用機器均能舉動如生,省會各處多不及也」
——《重修石城縣誌》
游神,即以雷神為主,各街境神伴遊。
游神的神轎達10多乘,香燭焚於轎前,神童、道公隨於轎旁,大型三角彩旗引路。香案台擺滿香燭寶帛,拜神品台擺置燒豬牲儀,多達數十台,還有鑼鼓花架、獅子班、舞龍等。隊伍長達數里,熱鬧異常。
晚上游燈尤為熱鬧,大型花燈每隻可載燈百餘盞,有走馬燈、盤轉燈、長燈、短燈、方燈、圓燈、扁燈、梭燈、小型物燈等,各種各樣,五光十色。
各街組織十來歲孩童,每隊30~50人,身穿各色長衫、馬褂,頭戴帽子,腳穿白鞋,手舉龍燈、鳳燈。馬燈、獸燈、鯉魚燈、鯧魚燈、龍蝦燈、螃蟹燈、桃子燈、柑子燈等物燈,種類繁多。鑼鼓架上,裝上各色彩燈.鑼鼓樂手齊奏「六國封相」樂調,入音座前,高擎各色引燈,音樂大師領奏「迎春花曲」。
商戶、居民的門口張燈結彩。是晚,全鎮處處皆燈,歡樂聲、鑼鼓聲、弦歌聲、鞭炮聲交雜一起,響徹安鋪上空。
此外,還會請來大戲(雷劇)三班慶誕,相互競演三至五晚。「慶誕」期間,鎮外、縣外來安鋪觀燈、看戲者不計其數,商店、居民的家裡擠滿親朋戚友,連旅館、店鋪都床無虛席。
建國後,安鋪雷神誕期游神已徹底廢除,但游燈的習慣仍保留下來。
安鋪鎮八音
八音是古鎮安鋪的一種古老藝術,已有80年的歷史。「八音」是中國古代樂器的統稱。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三字經》
笙、竽屬匏類;塤屬土類;鼓屬革類;梘、屬木類;書磐等屬石類;鍾、鈴等屬金類;琴瑟屬絲類;簫、管屬竹類;此八類樂器選配,彼此不同;件數多寡,各地有異。
安鋪音樂愛好者李六明秀才採用本地特色的民族樂器對古代「八音」整改創新。使用手鈴、小扣鑼、小錢、木魚、清磐、煞板、小鼓各1個,橫蕭、洞蕭、大筒各一支,高胡、二弦、三弦、沉胡、琵琶各1架,椰胡、月琴、秦琴各2架,共21件。
再譜入當地傳統適宜的《到春來》、《小桃紅》、《浪淘沙》、《三仙會》等曲調,協奏歡快清雅,裊裊動人。
「八音」隊由21人組成,上街遊行時,每人手執樂器1件,列隊而行。人人身穿長衫馬褂,衣冠楚楚。操音響者行在前,弄蕭琴者隨於後。
各種樂器均綴上五彩帶、絲帶、絨球,五彩繽紛,蔚為壯觀。行進間,姍姍舉步,徐徐而行,音韻飄逸,縈迴長空。街道兩旁,觀者如堵,男女老少,歡欣鼓舞。
李六朋去世後,戚維謙、黃暉軒等為之繼承。戚、黃辭世,後起之秀李康權等相繼。從不間斷,留傳至今,為當地群眾所喜愛。
安鋪美食
安鋪美食種類繁多,安鋪白切雞、安鋪魚生粥、安鋪糯米雞、菜頭米乙、螺錐肉煲豆腐頭、安鋪年糕、簸箕炊、跳魚煲酸菜、紅螺蒸蛋、牛肉乾......地道獨特的小吃美食數都數不過來。
安鋪白切雞
安鋪白切雞是湛江雞的代表之一,70年代就遠近馳名,甚至名聲傳至廣州等地。雞飯攤一般在晚上4時多開市,攤位多在馬路騎樓的會合點或街角巷末。
雞皮光滑油潤,是因為雞出鍋後即用花生油塗抹雞身。用豉抽混合本地名產小磨芝麻油、沙姜、芫荽、蔥白做成簡單配料配食。
圖來源:湛江吃了麼76mo的博客
燉狗
安鋪人愛吃狗肉,一年四季照吃無忌,尤其在冬季。
每當夜幕降臨之際,在街頭巷尾攤檔上總見人們三五成群圍蹲於小圓桌旁,來一煲狗肉,加上幾兩土米酒或啤酒,一口肉一口酒,談天說地,不亦樂乎。
安鋪簸箕炊
簸箕炊因其採用竹篾編制而成的簸箕為盛具而得名,入口細膩富有彈性,味道咸香。
夏秋季節,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撒上小芝麻或配蒜頭、醬油、花生油。冬春季節,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炒熱加辣椒醬。
糯米雞
安鋪的糯米雞和酒樓早點中的糯米雞完全不同。用豬肉,花生,蝦米,香菜等材料攪拌好,用煮熟的糯米把餡包住,再用麵粉加水拌成漿,把飯糰泡在麵粉漿中,最後放入油鍋中酥炸三分鐘撈上來。
圖來源:湛江吃了麼76mo的博客
新鮮出爐的糯米雞一口咬下去外層鬆脆可口,能聽到嗤嗤的響聲,內餡軟綿香糯,香氣濃郁。
安鋪煎堆
用糯米粉做皮,用椰絲、花生芝麻、蓮蓉等做餡料,表皮均勻撒上芝麻。
再放進熱油鍋中撈壓至鼓脹成拳頭大圓球形,炸至表皮金黃酥脆。咬下一口外脆內軟,口感豐富。
圖來源:surer
泡菜
安鋪的騎樓街有很多賣泡菜的店鋪,這是安鋪的特色之一。尤其是泡蒜頭,單純用鹽水放泥罐里泡製半個月就可以食用了。
泡好的大蒜酸酸可口的,再無辛辣味,用來當泡菜吃,可以解油膩,助消化的。當地人一般都是用來佐白粥食用。
圖來源:surer
炸蝦餅
炸蝦餅的製作是用米漿加上番薯粒、蔥花或其他配料,再擺上幾條鮮蝦,放進油鍋里炸熟而成。
蝦餅在炸之前和炸的過程中都不用加鹽,炸熟後再蘸鹽粉來吃。炸蝦餅要即炸即吃,趁熱才香脆爽口。
安鋪裹蒸粽
安鋪裹蒸粽香滑可口、軟硬適度,尤以廉城東街李偉坤的裹蒸粽最為出名,顧客「吃一個想兩個」。冬春季節熱吃,夏秋季節涼吃最為適宜。
安鋪糯米籺
用糯米粘的糯米糰,加入糖水,淋上磨碎的黑芝麻,是喜甜的人的最愛。
一口下去,糯米的清香味、芝麻味、糖漿的甜味融為一體,吃完齒頰留香。在安鋪賣糯米籺的都是走鬼攤,想吃糯米籺也是要靠運氣的哦!
安鋪魚生粥
正宗的安鋪魚生粥是用柴木慢火汶熟的,味道鮮美,勝似及第粥、艇仔粥。
安鋪的魚生粥都是做晚市的,一般要晚上七點左右才開檔,在安鋪的大街小巷都可以找到賣魚生粥的店攤。
要吃美味的魚生粥,首選廉江以西街端南路口廉江中學路口的那家,其次關帝屆對面(味略重),工商銀行旁邊的一家也很不錯。
八寶飯
早期的八寶飯是將蒸熟的糯米飯拌上糖和豬油,放點蓮子、紅棗、金橘脯、桂圓肉、蜜櫻桃、蜜冬瓜、薏仁米、瓜子仁等果料,撒上紅、綠梅絲做成。後來八寶飯的用料日趨簡化,用各色果脯代替了金橘脯、蜜櫻桃、蜜冬瓜和紅、綠梅絲。後來又增添了桂花等香料,寓意「金玉滿堂」
八寶飯健脾益胃,補腎化濕。看起來色澤艷麗,吃起來甜筋油潤,綿甜不膩,實在別有一番風味。
安鋪年糕
年糕是安鋪的特產,名聲在外,和小鎮一樣都是有歷史性的。每逢過年,不僅安鋪人,其他縣區的人串門送禮都喜歡選擇傳統的安鋪年糕。
年糕採用糯米、白糖、花生油等多種材料蒸熟,從八九十年代起已經運用了真空包裝,所以它的保留時間有60天左右甚至更長。
安鋪雞比糖
安鋪雞比糖,又香又甜,回味無窮,是當地人老少皆愛的傳統零食。
據說只有白天才買得到哦!!
美景過眼,
是小鎮厚重的歷史痕跡與現代生活的衝撞融合。
美食下肚,
是藉由味蕾徜徉在古鎮數百年的飲食發展長河。
在古老的建築感受傳統的氣息,
在特色民俗里穿過時光去觸碰和感嘆
安鋪人世代傳承的文化智慧。
現代生活再喧囂,
安鋪鎮始終以簡單古樸、
一處溫情和市井煙火氣
牽扯著遊子和吸引著無數外來人。
文章來源:微湛江整理髮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