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1475期)
古代的皇帝在公開場合是不能隨便說話的,因為他的話被認為是金口玉言,具有一言九鼎之威勢。假如說錯了,是很難被糾正的。某種意義上,皇帝即便是一句錯話,也很「值錢」。這個主要體現在皇帝的「聖旨」上。比如趙匡胤醉酒之後,錯誤下旨殺掉結拜兄弟三千歲鄭子明,當對方人頭落地之後,他知道自己辦了錯事,只是感嘆一聲:「悔不該酒醉錯殺了鄭賢弟……」然後便沒什麼事了,頂多自罰三杯,接著喝酒。
所以聖旨是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包括皇帝下的命令或者發表的言論,它當然不會隨便寫在一張紙上,一般都寫在品質極好的絲織品上。古代的聖旨分兩種,如果聖旨是以「詔曰」開頭的,比如「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樣的聖旨是由皇帝口述,旁人代寫的;如果以「制曰」開頭的,則是皇帝親手所寫的。在皇帝權威的體現上,這兩種聖旨是一樣的,都對別人有生殺予奪大權,但在價值上,比如文物價值上是不同的。如果一份古代皇帝親自手書的聖旨能流傳下來,往往價值連城。
今天要講到的這幅聖旨即是如此。它是宋徽宗手書,曾被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帶出紫禁城收藏,差點被日寇搶走,後被估價1億元,堪稱古代最值錢的聖旨。那麼這份被估價1億、被溥儀帶出紫禁城、被日寇覬覦的聖旨,究竟牛在何處?本期解讀。
清朝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1912年退位後,還是一個6歲頑童的他仍住在皇宮裡享清福。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政變,率兵殺入紫禁城,最終把溥儀趕出了北京。溥儀逃走時帶走了不少國寶級文物,由於時間倉促,他當然是挑最值錢的帶,其中有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就是本文要說的這一幅聖旨,它是由北宋亡國之君宋徽宗手書的《蔡行敕卷》。
當時溥儀帶著這些文物到了天津,他為了保持奢侈的生活,曾經賣掉一批文物換錢,但最珍貴最值錢的他還是沒有捨得賣,其中就包括這幅聖旨。後來日本人扶持他當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他就把這批文物藏在長春臨時皇宮的小白樓里。抗日戰爭結束後,日本人撤離時,準備把溥儀收藏的文物搶走,幸好被截獲。後來這批倖存的文物被遼寧省博物館收藏,其中就包括《蔡行敕卷》。經過一番劫難後,它更是身價倍增,曾被估價1億元。那麼它究竟價值何在?
首先得從宋徽宗趙佶說起。老趙這人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是位不折不扣的亡國之君。但他不像其他朝代的亡國之君那樣,基本廢物一枚,除了吃喝玩樂,對其他事一竅不通,比如劉備的寶貝兒子劉阿斗。趙佶這人不一般,他之所以亡了國,是因為他太有才了,但有才沒有使到正經地方。「成功學」有云:選擇大於努力;或者說「女怕嫁錯郎,男怕選錯行」,趙佶是入錯行了。也就是說,他不適合搞政治,不會治國。他的才華是純粹藝術上的。
史載宋徽宗趙佶這人是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聲色犬馬樣樣皆精,甚至會踢足球(蹴鞠),跟「超級球星」高俅關係很鐵。如果宋朝舉辦足球世界盃,指不定中國足球早拿世界盃冠軍了。如果一國老大喜歡踢足球,你想想啥概念,「國足」想不稱霸世界足壇都難。
閒話少敘,書歸正傳。趙佶在藝術上是個全能手,他首先是個畫家,無論山水、花鳥、人物,都能「寓物賦形,隨意以得,筆驅造化,發於毫端」。他尤工花鳥畫,留下不少名作,比如《芙蓉錦雞圖》等。他在位時對繪畫非常重視,曾創造宣和畫院,培養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作者)、李唐等傑出的畫家。
不過趙佶在藝術上成就最高的還是書法,他的書法師承唐代著名書法家薛曜、褚遂良等,是宋代著名的「瘦金體」書法的創造者。傳統書法是講究「藏鋒」的,而他的書法卻採用「露鋒」模式,運筆「鋒芒畢露」,字跡瘦挺爽利,鋒如蘭竹,既剛勁有力,又不乏陰柔之美,在宋代書壇獨樹一幟。他的傳世書法作品很多,楷書、草書、行書都有佳作。
在明代書法史學著作《書史會要》中,對趙佶的書法作品有如此評價:「意度天成,非可以行跡求也。」儘管中國歷史上書法成就比較高的皇帝也頗有幾位,比如南北朝的梁武帝,武則天,宋高宗趙構,清朝的康熙、乾隆等,但真正的高手還要首推趙佶。
趙佶做為一個皇帝,他說的話自然也是金口玉言,所以他下的聖旨自然也是一字千金。如果再配上千古無二的帝王級書法家的字,那簡直是無價之寶了。這便是那副叫《蔡行敕卷》的聖旨。
此聖旨內容是,宋徽宗不允許蔡行(此人書法造詣也應該不低)辭去領殿中省事一職而下的命令。這份聖旨是書寫在當時最為珍貴的,且僅有皇家御用的金箋紙上,聖旨幅面相當大,長214.6厘米,寬35.5厘米。通篇共127個字,用行書寫就,其筆法犀利,鐵畫銀鉤,飄逸勁秀,如俠客舞劍,呼呼帶風,極具藝術魅力。
但是,古代書法名作多了,它為何能被估出上億元高價呢?這當然是有根據的,評估專家也絕不會空口胡說。首先它不是一般的書法作品,而是聖旨,這就提升了它的文物價值;其二是它本身具有的極高的藝術價值。還有一個因素,宋徽宗趙佶傳世的書法作品雖然不少,但大多都是楷書和草書,行書是比較罕見的,這幅《蔡行敕卷》聖旨也是趙佶存世極少的行書作品之一,物以稀為貴,價錢當然要很高了。
當然這個估價也是有參照的。宋徽宗曾有一副作品《楷書千字文》,此作曾被拍出1.2億元天價,而這幅《蔡行敕卷》在藝術價值上不低於《楷書千字文》,並且因為是聖旨,它的用紙極為珍貴,是真金描紅的皇家御用重寶,製作工藝巧奪天工,幾已失傳,所以在文物價值上要超過對方。還有趙佶的行書在稀缺度上的因素,所以被估價1個億並不為過。
還有,趙佶的這幅聖旨一直收藏於歷代的皇宮中,直到清朝末年,還經歷了被溥儀帶出皇宮,差點被日本人搶走的滄桑磨難,它的身價更是上漲了不少。
宋徽宗趙佶,儘管對北宋的亡國負有第一重責,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也是罪有應得;但他做為一名亡國之君,似乎也頗有點悲壯色彩,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為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增添了一抹亮色,也是不白活一回。而他留下的聖旨《蔡行敕卷》,其億元身價也正體現了這一點。
想必趙佶在九泉之下,聽到評估專家的話後,也會冷笑幾聲:呵呵呵,我老趙也有兩把刷子吧,沒有我,你們喝西北風去!
(文/說歷史的女人·冰島啖冰)
參考資料:《宋史》《蔡行敕卷》《千字文》《書史會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