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的性格培養,要在六歲前做到這6點

2019-07-18     筱說教育

「性格決定命運」,因此,孩子的性格對他們的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而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期,主要在六歲之前。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告訴我們,要養成孩子的良好性格,要在六歲前做到6點。

一、克制任性

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說:「孩子現在長心眼了,一不滿意就躺在地下哭,每次我都不得不妥協。」

但是,這樣的作法,雖然暫時解決了孩子的問題。卻會讓孩子養成任性的習慣,他們會認為家長的愛是沒有界限的,自己可以肆意妄為。

這種情況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孩子利用家長的愛來傷害自己,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有些孩子一旦得不到滿足,就絕食、自殘,甚至離家出走、跳樓自殺、服毒自盡。

所以,家長一定要在孩子長大,會用越來越極端的行為「威脅」家長前,克制他們的任性。

這裡有一個克制任性的訓練:

當孩子某次哭鬧,想要達成一個無理要求時,家長把他們帶回家。

不需要過多的言論,也不要過多的人干涉,只是管教人和孩子單獨待在房間。

這個時候,要做到4不要:

1、不要罵他

2、不要打他

3、不要說教

4、不要走開

家長只要耐心待在那裡,等到孩子哭夠後,給他一點愛。可以是給他擦乾淨眼淚,然後一定要問他,是不是要繼續哭。讓他明白,你雖然愛他,但是並不會妥協。

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任性不可能得到滿足,從而改正任性的習慣。

二、防止壓抑

在孩子哭到筋疲力盡以後,家長也要適時疏導,避免他們感覺自己不被愛,而產生壓抑。

具體可以是,等他們真的放棄了任性,並平靜下來之後,跟他談一談。讓他以後想要做什麼,不是通過哭鬧的方式滿足自己,而是說出自己的理由,平靜的跟家長溝通。

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讓孩子感覺自己依然可以有自己的要求,只是不能採取不恰當的方式。也能讓孩子學會交流溝通。

在這裡有一個3:1原則:每當孩子交流3次,就滿足他一次。讓他知道溝通是有效果的,避免打擊他的積極性。

三、自我控制

家長也要教會孩子自我控制,這樣他才能擁有更好的自制力。

具體的方法,可以在孩子小時候進行誘惑力訓練。

比如,用孩子很喜歡吃的零食進行訓練,開始按照固定的時間給孩子零食。當形成習慣以後,可以跟他達成協議,當孩子可以在拿到零食後,不立即吃掉,而是保留特定的天數,就可以活得獎勵。

但是要告訴孩子,如果做不到,最終將得不到獎勵。

最終,如果孩子完成訓練,則必須要把承諾的獎勵兌現。如果沒有完成訓練,也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能給予獎勵。

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孩子明白,推遲滿足感,可以獲得更大的滿足。從而在以後的人生中,能更好的控制自己,而不是只關注眼前的利弊。

四、學會忍耐

忍耐,對於孩子也是一個重要的品格。

父母長輩對孩子的疼愛,在吃飯的時候,經常別人還沒開始動筷子,就先讓孩子吃。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同吃飯,來培養孩子的忍耐力。

當孩子開始上桌,與家人一起吃飯以後,就給他指定規矩,大人不吃,孩子不能先吃。

這種情況,可能會讓孩子感覺到飢餓痛苦。但是,這恰好是對孩子最好的鍛鍊。

飢餓的痛苦,是我們人生中最基本的痛苦。若孩子從小連這樣的痛苦都不能克服,當他們長大後就很難克服更大的痛苦。

而當孩子體會過痛苦,才能更好的體諒別人的痛苦,在以後才能學會關懷別人,培養同理心。

五、防止自私

在飢餓訓練中,不止有利於孩子學會忍耐,也能防止孩子自私。

在很多父母的認知里,孩子的任務只有好好學習,分擔責任會加重孩子的負擔。

因此,很多家庭就形成了這樣的模式:孩子到大學前,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用做。這就導致,當孩子成年以後,沒有家庭觀念。

他們認為,自己的所有成就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而與家人無關。

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感恩和責任。

在電視劇《幸福一家人》中,就這樣的畫面:孩子在功成名就後,要與家人斷絕關係。嫌棄自己的父親沒有像別的父親一樣,有高高在上的地位,能夠幫他一把。

他認為自己今天所有的成功,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他忘了是父親將他撫養成人,他忘了是父親供他讀書。在他眼裡,這些都是理所當然,而父親做的,還遠遠不夠。

一個含辛茹苦的老父親,終究將兒子培養成材,卻受到了兒子這樣的指責,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一味忽略孩子家庭意識的培養,避免他們承擔家庭責任,辛苦換來的,可能是一個「白眼狼」。

六、經歷挫折

我們的生活中會發現,很多孩子明明學習很好,抵禦挫折的能力卻很低。

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一點事情,而選擇自殺等極端行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忽略了對孩子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不是智力教育,要培養孩子的挫折,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吃體力的苦,從而培養他們的意志力。

有一個很好的方法,是讓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去學游泳。

當孩子在學習中,會經歷嗆水的恐懼。但因為有教練的幫助,所以哪怕過程會讓他們產生恐懼,也不會發生危險。

這種時候,家長就可以跟孩子溝通,讓他們記住這樣的感覺。哪怕是嗆水了,只要自己在掙扎,就能走出困境。以後的生活中,他們還要經歷各種各樣的挫折,要把這樣的感受和勇氣記在心裡,將有助於他們戰勝一次次困難。

6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期。這個時候,家長的刻意培養,將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願每個父母正確教育,願每個孩子健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P0FLGwBmyVoG_1Zup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