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不要總是干著急,這些道理應該懂得

2019-08-23   教育思呈說a

本文/思呈老師(原創)

當有人誇你的孩子很優秀時,是不是很驕傲?相信每個家長即使不說,內心也會很開心的。而優秀的孩子天生就很優秀嗎?並不一定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想讓他成為優秀的人,各方面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孩子的生活環境不一樣,孩子接觸的事物不一樣,所以面對的一切可能都是不同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總是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取得共性的。有些道理家長知道的越早孩子可能就會越優秀。

第一,學會走進孩子的內心。

在孩子的世界中,要讓他認為爸爸媽媽才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最信任的人,能夠走進一個孩子的內心,父母才能對他起著指引的作用。否則你說的話孩子並不一定會當回事。當然作為家長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有的時候給了他一個夠不著邊的台階,這可能會讓孩子更加辛苦,同時也得不到我們教育的目的。給孩子們一個前進的動力,在他稍稍做好的時候學會去稱讚他,做不好的時候學會及時的鼓勵,遇到了不開心,告訴他一定要和父母說,不想和爸爸說的話,一定要和媽媽說,不可以兩個人都不說,慢慢的爸爸媽媽成為他內心最想傾訴的對象,這才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第二,把握孩子的好勝心理。

在一個父母強勢的家庭,孩子往往沒有好勝心。被家長打壓的一點也沒有了。甚至會有一些自卑心理。而作為家長,我們不妨通過遊戲的方式和孩子去訓練,並不一定我們處處都要贏了孩子。適當的我們要試一下弱,因為輸贏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我們陪伴他成長。遊戲的時候開心才最重要。還有很多時候,比如我們不小心踩到孩子腳,很多家長可能就忽略了這件事情,當孩子踩了你的腳,你會說和媽媽說對不起。這是一種不公平的現象。在平等的世界裡,要和孩子做著相同的舉動。不管誰犯錯都應該道歉。有的時候作為父母在孩子面前強勢很容易,但是示弱卻很難教會他,不要處處都有著好勝心,都為任何事情覺得不公平。知道進退這才是最難得的。

第三,教會孩子規則意識。

我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家有家法國有國規,對於孩子來說,一定要讓他從小是懂得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堅決不可以做。這就像我們平時說的法律的事情,國家管法律以外的事情,有道德在。所以在做事情的時候不可以違法亂紀更不可以違背道德的底線。教會孩子在規則以內做事情。這樣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而這樣取得的成功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第四,學會讓孩子獨立成長。

很多家長對孩子都不放手。不僅讓孩子產生了厭煩的心理,而且讓孩子有了很多不好的習慣,甚至孩子永遠沒有辦法長大。學會適當的去放手,小的時候通過觀察去了解孩子,長大以後少對他問問題,少去看管他。不要孩子走了100步,父母走了99步走是差那一步就把孩子抓回來。這樣孩子永遠都沒有辦法成長,也隨時可能遇到問題都會找你求救。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尊重他自己的選擇。有的時候才能夠讓他更容易成長。

第五,體驗失敗及不好的結果。

家長總是想讓孩子接觸到好的東西,比如在下雨天看見了水坑會告訴孩子躲開。孩子認為很好玩,他會去踩水。家長會劈頭蓋臉一頓罵。孩子不知道自己錯了哪裡,其實我們不如讓他自己去體驗。有淺的水又深的水。當他踩了水之後,鞋子會濕,衣服會髒,這些帶給他的都是一些不好的後果。當他意識到這些不好的結果時,下次再遇到水一定會躲開走。所以有的時候自己承受著結果,才更容易讓他體會到。如何應該去改正錯誤。並不是所有的東西家長幫他避開,以後就不會遇到了。所以適當的去體驗這些結果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成長。

第六,做榜樣式的家長。

想讓孩子各方面都好,家長就不可能是那個不求上進,平時懶散的人。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的孩子不見得在補課班兒里一直不出來。很有可能是因為家庭氛圍薰陶了他。有一個良好的思維,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想讓自己的孩子優秀,家長必須要做到。否則父母身上的惡習也會讓孩子耳濡目染,慢慢學會的。

教育孩子沒有那麼簡單,當然也不是我們這幾個原則就可以說的清的。而且每一個孩子的天性也都是不同的。我們要發現自己孩子可愛之處,也要發現自己孩子那些不足與需要改正的地方。家長不要總是扼殺學會適當的鼓勵。慢慢的陪伴孩子成長,這才能夠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


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兒童教育,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分享,希望我的文章能夠幫到大家。有相關育兒問題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將為您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