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銀華去世四天,未等到婚禮的妻子,我希望你得到餘生安穩的補償

2020-02-24   惜情君談心事

01

這兩天,又有一位醫生因為感染新冠肺炎離世,倒在了抗擊疫情的一線上,年僅二十九歲,他是彭銀華。

2020年,本應該是彭醫生最幸福的一年。今年的正月初八,他將迎娶自己心愛的姑娘,成立自己的小家。

然而,疫情的突然襲擊,打破了所有關於美好的設定。

彭醫生毫不猶豫地投入抗疫一線,暫時擱置了自己的婚期。他對妻子說:疫情不散,婚期延遲。面對丈夫的決定,妻子選擇了理解和支持。

疫情當前,他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幸福。他願意扛起「武器」擊退「疫魔」,而後和自己心愛的姑娘步入禮堂。然而,這一去,他便再也等不到了。

1月21日,彭醫生所在病區被列為隔離病區,隨後,即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

1月25日,彭醫生出現「咳嗽發熱」的症狀,醫院進行身體檢查,後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醫院先後組織多次會診,積極搶救;

1月30日,情況急轉直下,彭醫生被緊急轉送至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治療;

2020年2月20日晚上21時50分,最終搶救無效,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去世。

彭醫生離開了,留下正在孕期的妻子。辦公室抽屜里為發出去的請柬,成了永遠的遺憾。

大紅的喜帖,紅得耀眼,卻讓人感到泣血的心痛。

母親傷心欲絕,最痛苦的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我陪你長大,卻再也看不到你結婚生子,兒孫繞膝的景象。此時的妻子早已哭成了淚人,卻堅強地決定將孩子生下來,以此告慰老公的在天之靈。

在這裡,我不禁想到前幾日,51歲的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抗疫犧牲後妻子送別的一幕。

2月18日10時54分,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先生因感染新冠肺炎,在武漢同濟醫院去世,成為疫情發生後,第一位因新冠肺炎去世的醫院院長。

劉院長去世後,妻子匆匆趕來,只看到靈車呼嘯而過。慌忙追趕著,不住地喊著「「不要,不要,不要……」,卻再也喚不回她的丈夫了。

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生死的人,才能對那樣的撕心裂肺感同身受吧!而每每點開視頻,看到院長妻子追趕靈車的畫面,我都忍不住落淚···

他是醫院院長,他是世人眼中的抗疫英雄,而他也是一個妻子的丈夫。那個寵愛妻子的男人,永遠地離開了,離開了他愛著的家,離開了他熱愛的事業。

他把家人照顧的很好,全家沒有一人感染。可是,誰來照顧他呢?

因為病情嚴重,他用上了呼吸機。可當妻子哭著說「我來陪你吧」的時候,他仍然堅定的搖了搖頭。只因妻子也是一線的醫護人員,她也有需要照顧的病人。後來,他孤單的走了。

你是英雄,也是我「小肚雞腸的老公」。

在生命的最後,醫院要對他進行插管搶救,也被他拒絕了。

市武昌醫院紀委書記洪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沉默了很久才說道:「他(劉智明)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死也不要插管。」

因為在氣管切開的那一刻,會產生大量的氣溶膠,這將大大增加同事感染的風險。

在新的冠狀肺炎感染者死亡後,屍體可能仍具有傳染性。

由於這個原因,他的妻子甚至沒有看到他的最後一面,也沒有舉行遺體告別儀式,甚至沒有時間說一句話,就被送上了靈車。

之後,劉智明院長的妻子在朋友圈中說:「這兩天工作時有恍惚,看到電梯門開了,總覺得你會走出來。」 (劉智明妻子的同事口述)

知道你在裡面,卻再也不能看看你。

02

最近待在家裡,最不敢看的是微信推送和微博熱搜。怕一打開,又是代表死亡的數字在跳動。

是啊,我們被困在了家裡,可他們卻永遠地困在了2020年。

有太多的人,在這個年份里被銘記:

懷孕九個月仍在一線的護士,

留孩子一人在家,雙雙上前線抗疫的醫生夫妻,

為疫情捐獻全部身家的白髮老人,

這一切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必將與日月爭輝。

而犧牲的又何止於此,短短11天的時間裡,8名警察陸續倒在抗疫一線。

你們用行動讓金盾閃光。

他們雖是警察,卻也是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兒子,更是家中的「頂樑柱」。

他們倒下了,有的家庭一下子就失去經濟來源。我們能做的,不只是一些虛晃的溢美之詞,更應當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來安撫家庭成員,以保證他們的後繼生活。

在這之前,同樣是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倒下的李文亮,最後被認定為工傷,其保險待遇具體為:一次性工亡補助金78.502萬元,喪葬補助金3.6834萬元。

而李醫生妻子所在的愛爾眼科醫院也表示,將會負擔李醫生的兩個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補貼,直到他們上大學。

我認為,這才是最具有實際意義的表達哀悼的一種「有用」方式,而不是只在蒼白無力的呼喚。

每一次,總是會有英雄出現,卻也伴隨著他們各自家庭的分裂。

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是中國的脊樑,也是中國在漫長的歷史文明中不至於消亡的重要原因。

03

網際網路是具有記憶的,當再次提到這些光榮的名字時,我們或許還會感動和致敬。但死者家屬的痛苦卻會刻在心裡一輩子。

那麼,如何為英雄及其家人爭取真正的利益呢?

我不知道為什麼,公眾對於「金錢」的態度常常很矛盾。在許多人看來,奉獻只能與「無私」相匹配,而偉大只能與「貧困」相匹配。

英雄如果有房有車有產業,似乎就讓人很難接受。這時候,他們似乎忘了,英雄也只是普通人。在平民英雄的血肉之軀後面,也有需要幫助的老人,需要撫養的孩子,需要抵押的貸款.。

一個典型的例子,李蘭娟院士,明明前些天,每個人都在為她的辛勤工作而點贊。

可一篇毫無根據的文章出現了,惡意地引導大眾,汙衊李蘭娟院士說阿比朵爾對治療新的冠狀肺炎有效,是在為她兒子的公司謀取利益。

輿論的風向瞬間變化,那天晚上,我看到無數的失望,諷刺,甚至謾罵。大眾被居心叵測的人一引導,就喪失了最基本的判斷能力,忽視了她在抗疫一線的所有付出。


我困惑了,可也能理解為什麼人們在短短几天的轉變如此之快。

好在闢謠及時,據企查查信息顯示,李蘭娟兒子鄭傑的公司,杭州華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屬於醫療信息公司,藥品生產並不在公司的經營範圍之內。

而目前藥監局審批的阿比朵爾,生產企業中並沒有她兒子的公司。那麼試問:李蘭娟院士名下就不可以有公司嗎?有公司就不可以生產阿比朵爾嗎?

鼓勵科研人員參與「雙創」,即創新和創業,學以致用地為百姓服務,這是2015年國務院就已經提出過的指導意見。我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大家這麼反對學者賺錢?

按照國家規定,院士每月有200元的國家津貼。2009年,調整至1000元,院士的年薪才20萬元。而這在北上廣深的網際網路公司中,還遠遠不及一個應屆畢業生的保底工資。這時有人說了,學者做項目,有國家撥專項基金,哪像普通人,四處借錢。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項目基金的審批流程非常繁瑣,也非常嚴格。要是等著真正拿到資金應用在開展項目,完全來不及。很多院士甚至教授,都是自己先行墊付甚至貼錢,來保證項目的順利開展。院士就不能創業掙錢嗎?

他們有錢就應該被黑嗎?擁有著中國最高的學術稱號,在中國最好的學術機構工作,代表著中國科研的最高水平,卻不能享受最好的待遇,甚至掙職業以外的錢都會被人詬病。憑什麼?

我們總是避免談及「個人利益」,好像事情一談論「利益」二字,動機就不純粹了。但誰有想過自己,誰上班不拿工資呢?

一邊用辛勤工作換取報酬,一邊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有什麼不對的嗎?難道一個人因為工作,拿到了工資,他的勞動就不配得到肯定了嗎?

04

子貢救了一個魯國人,並拒絕了該國給予的獎勵,但是孔子說子貢不應該這樣做。無私奉獻,不求回報,這看上去是高風亮節,是美德。

然而,從長遠來看,不難發現,這卻會打擊每個人幫助他人的熱情。後來子路救了一名溺水的人,對方給了他一頭牛作為酬謝,子路欣然接受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敢的救落水的人了。」

與其盲目的跟風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不如採取合理的經濟補償和實際的回報,這樣反而能在社會中起到更好的引導和示範作用,這是孔夫子幾千年前就知道的道理。

但到了今天,依然有很多人依舊無法理解。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品格越高尚,人們對他道德上的期許就越高,他的輿論環境就越惡劣。

嚴歌苓在《芳華》中塑造了一個絕對的好人,他幾乎奉獻一切,被認為是「活雷鋒」。後來,這個「活雷鋒」犯了以惡搞錯誤,所有人開始謾罵他、詆毀他,無所不用其極——誰叫他是活雷鋒呢?

活雷鋒是不能犯錯的。紅顏薄命,才是悽美。家徒四壁,犧牲才悲壯。但這樣殘酷的道德認同,真的是我們期望的嗎?

給好人一些實質性的回報,讓善有善報這樣的概念深入人心,讓行善的人的到更多實質的獎勵。鼓勵更多的人行善,讓社會擁有一個良性循環才是正道。

英雄已經流血哭泣了,所以就不要再讓他們的家人感到心寒了。

讚美和認可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從實際上去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問題。

給一線的醫生和護士提供充足的防護物資,給他們更高的職稱頭銜,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追封已經犧牲的烈士,撫養他們的子女,並為他們的家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還有那些捐出全部身家支援疫情的人,除了「謝謝你」,在將來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也向他們提供同樣的幫助。

社會對待好人的態度,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我由衷地希望,將來有一天,在我們的社會中,當好人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勉勵自己時,社會可以堅定地告訴他們:「但行好事,定有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