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極其感人的一首詩,短短4句,便讓很多人讀後落淚

2019-12-05     慶余

古人說:「詩言志」,但是更能傳情。在古典詩詞中,包含著關於愛情的一切悲喜。「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它是一種堅貞;「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它是一種赤忱;「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它是一種至死不渝。一首首關於愛情的詩篇,即便千百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驚心動魄,令人感動落淚。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首《暮秋獨游曲江》,來一起感受一下我國古典詩詞里的動人愛情。公元851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五年秋,李商隱的妻子王氏不幸病故。就在這一年秋冬之際,李商隱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府,直到大中十一年(857)春,李商隱才得以隨柳仲郢返回長安。這首詩便是李商隱在這一年秋暮,獨游曲江(今西安城區東南部)時創作的一首悼亡詩。

清代文學家劉熙載曾在《藝概·詩概》中獨推李商隱詩「深情綿邈」,這首詩便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佳作。尤其詩的最後兩句「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格調無限悽惋,將綿綿深情推到了無以復加的境地。讀來感人至深,可以說是千年來打動了很多人。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商隱的這首詩《暮秋獨游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首先,詩的前兩句「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李商隱主要借荷葉的「生」與「枯」,暗示人與人的生離死別,表達了對妻子亡故的憾恨之情。李商隱的另一首詩《房中曲》:「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記述的是大中三年(849)春,李商隱罷桂管幕職落魄返京,夫妻重逢,無語凝噎的情景。當時王氏就已經患病。

所以李商隱說「荷葉生時春恨生」。因為他與妻子長時間的離別,所以每逢春天荷葉生的時候,就有無窮的春恨。古人有傷春悲秋的傳統。《房中曲》中又有「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之句。即記述了李商隱和妻子重逢後不久,就又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盧弘止幕府。等到大中五年(851)春回來的時候,妻子卻病入膏肓了。到了這年秋天,便病故了。

因此李商隱說「荷葉枯時秋恨成」。這裡的恨與前面的恨不同,更多的是一種對妻子的憾恨之情。即妻子生前沒有好好陪伴在身邊,等她死後只能憾恨了。字裡行間,可見悼亡的沉痛。從藝術手法來看,李商隱這兩句詩是把無情的曲江荷葉化為有情之物,如此一來,荷葉的春生、秋枯也就都與詩人的哀思息息相關了。

然後,詩的後兩句「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是無限悽惋的一筆,它將前兩句所蘊含的綿綿深情推向了無以復加的詩境。它的意思是說,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深深體會到,只要人還在世上,情意就能地久天長。可一旦人已經不在世,只能在惆悵的望著、聽著,那流不盡的江水聲。

據記載,李商隱獨游曲江的時候,也已經衰病垂幕。因此這時候的他站在曲江池邊,聞聲起哀,觸景傷情,無疑更為沉痛哀絕。至於李商隱心中對往事難追的悵恨,逝者如斯的嘆息等情感,也都寄托在了這曲江之水中。詩到這裡便結束了,李商隱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卻如同這曲江之水,有綿綿不絕之勢。直到流到今天我們的心中,讓很多人讀後感動落淚。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Est2G4BMH2_cNUgy2n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