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時代淘汰的都是哪類人?

2019-12-04     良大師

作者:良叔

首發: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前天,我遇到一位舊友,以前的客戶。


大概10年前,他開了一家保險代理公司,生意很火爆,一年凈利益大概300多萬。


我去拜訪他。他意氣風發,唾液橫飛地給我描繪著自己的願景。


但是,我發現他的思路,還是停留在最原始的狀態。所有的業務,都需要業務員面見客戶。不但養了很多人,而且成交效率還很低。


我告訴他,我們現在很多業務,都已經是通過電話銷售來完成了。業務人員和客戶,根本不用見面,就可以完成整個交易。


而且,根據我的判斷,隨著信息的發達,越來越多的客戶,會接受這種模式。甚至一部分客戶,還會在網上完成交易。


從這個趨勢來看,他們應該探索一下「線上」業務。


比如建立一個比價平台,讓客戶在上面,及時地比較各家保險公司的價格,然後再下單。


他閃爍著大眼睛,看了我半天后,說:「你說的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


客戶都是需要和業務員見面的,不然解決不了信任問題。我問了身邊好幾個客戶,他們都需要直接見到業務員,才肯簽單」。


後來,他堅持自己的預判,經營了3年,倒閉了。


現在半退休狀態。還好,以前有一套房,一個月收租6000多,勉強度日。


有意思的是,他的一個手下,自己出來干,也成立了一家保險代理公司。


只是,一開始就研究線上模式,前期異常艱難......不過現在,已經成為全國赫赫有名的網際網路保險代理平台,估值10億。


你看,冰火兩條路,往往就是在某個岔路口決定的。


你可能覺得那個老闆太刻板,竟然洞察不到網際網路的趨勢。


這種評價,其實是一種「倒後鏡視角」。站在10年前的十字路口,誰能保證自己能看清趨勢?


而且,他經營的熱火朝天。這讓他不自然地找支持自己的理由。


是啊,一張保單少則3000,多則1萬。客戶要見到真人來服務,肯定是剛需。而那些反面的、有爭議的觀點,則被自動過濾掉了。


這種現象,被社會學家稱作:「路徑依賴」。如果你對商業比較了解,就會發現,很多企業都死於「路徑依賴」。


從這點來看,企業也有自己的「舒適區」。躺贏久了,就會一直想躺下去。


平安董事長馬明哲,曾說:「平安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


這句話的本意,就是為了預防「舒適區效應」。


你大概想像不到,已經年過60的馬總,對時代是多麼的敏感。我和他一起開會時, 但凡市場上有什麼新的科技產品,他幾乎都已經了解過了。


後來才知道,他有個30人的團隊。什麼事情都不幹,只是收集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信息。


他們的觸角,遍及華爾街、矽谷、北京中關村、深圳南山區......每周這個團隊都會形成一份報告,整理相關信息,向馬總彙報。


平安在戰略上,也是各種折騰。你可能不知道,平安搞過類似微信的產品、搞過類似淘寶的產品、搞過AI、搞過很多網際網路產品......


當然,多數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如果有一個搞成了,那會將平安帶入到一個新的境地。


這也是我佩服馬總的地方。他總是在不停地擴大現有的邊界,生怕掉入舒適區的陷阱。


實際上,個體和企業是一樣的。你必須拿出一部分精力,來探索新的邊界。不然,電光火石之間,你已經被時代甩到身後。


當然,這不是讓你沒有重點,完全放棄原有的優勢。但是,你必須抽出20%的時間,來擴展新的領域。


更重要的是,不要輕易否定,你不理解或者不支持的東西。時代在變,對錯,也永遠是不確定的。


就說文章開始說的那個老闆,他手下準備出來創業時,兩人鬧得很不愉快,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老闆拿點錢出來,當成投資人,支持那名員工,現在又將會是怎樣的一種結局?


所以,很多東西的底層是通的。故步自封的人,最容易被時代淘汰。


而且更要命的是,他們還總將這個特性,當成是優點,覺得自己是對的,所以堅持己見。


最可悲的,就是這一點了。



好了,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表達的?歡迎留言,良叔小隨再堅持2天。



-END-


出來打個野 ——攝於2019年12月3日


本文作者:良叔,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點擊擴展連結,跟良叔學多維競爭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EONz24BMH2_cNUgbM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