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還生娃,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父母,才是孩子的天花板

2020-08-13     孟小喵

原標題:「沒錢還生娃,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父母,才是孩子的天花板

前兩天看到這樣一個數據,網上有人把培養孩子的方式分為「放養」「一般」和「精養」,不同的培養方式,都需要花費多少錢,並列出了詳細表格。

可以看出,即使用最「便宜」的【放養】方式帶娃,也得30萬。

怨不得現在很多人都在「恐育」,怕自己的經濟能力,撐不起孩子美好的未來。所以,「生孩子」這件大事,也被很多已婚未育的夫妻,儘可能地擱置。

畢竟孩子一出生,營養、教育、醫療都得跟上,一圈下來,簡直是「碎鈔機」的節奏。

1.生一個孩子,一定要很多錢嗎?

曾有人做過一個街頭採訪,大多數年輕人都表示:沒錢不會生孩子。

「自己都過得不好,何必去為難孩子呢?」

「沒錢生孩子,感覺是不負責任,因為你可能給不了他很好的生活。」

「經濟上不能支持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吧。」

蔡康永也曾說過:「父母不需要為愛做準備,能做的準備就是金錢。」

但也有人認為,有錢沒錢,跟生不生孩子關係不大。

奇葩說曾經就「沒錢要不要生孩子」展開過辯論。

選手邱晨認為,無論你有多少錢,孩子出生後,都會覺得錢不夠花,因為愛孩子就是不計一切地投入;但也正因為有了這種慾念,才會更努力地賺錢,從男生變為男人,從瘋狂變得隱忍。

他說:「生孩子和有沒有錢真的沒有多少關係。

沒有錢可以去掙,而且與那些一開始就有錢的家庭相比較,作為一個從零或者從比較低的地方開始奮鬥的人,你能給你孩子的禮物,還多了那麼一份。

那就是讓你的孩子,親眼目睹著你,為了他而去奮鬥,為了他去付出去拼搏,這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

深以為然。

有些人恰恰是在生孩子後,有了賺錢的動力,拼搏出了好未來。

比如王思聰的父親,王健林。

王思聰出生前,王健林僅僅是一名工資可憐的公務員,生活安逸卻不富裕。

孩子出生後,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捨棄了令人艷羨的「鐵飯碗」,投身激情澎湃的商海。

從此開啟了「超級勞模」的生活節奏:行程連軸轉,一天數次橫穿中國,甚至出境……

「王健林的一天」在網絡瘋傳,卻只是他瘋狂發力的冰山一角。

靠著這種異於常人的勤奮,他終於創辦了萬達帝國,並多次蟬聯中國內地首富。

與其為了孩子攢錢,倒不如為了孩子的誕生努力賺錢。畢竟生命的到來,不會總在計劃之中。

2.孩子的快樂,與金錢有多少關係?

如果說王健林只是一個個例,那我們來看看普通的家庭里,是如何面對養娃這件事的。

《三十而已》裡面,除了三位女主角的精彩,還有值得回味的各種細節,尤其是平凡卻溫馨的煎餅攤一家,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繁華的魔都,他們就像大海中的最其貌不揚的一滴水,普通,沒有一絲聲響,卻溫暖和諧,治癒著所有人的心。

車水馬龍的大上海,媽媽帶著孩子出攤賣煎餅,爸爸送快遞。每一天都過的那麼類似。

流動的手推車,簡陋的出租屋,就是孩子的整個童年。

但就在這看上去幾乎重複的每一天裡,對於家人的陪伴和愛,卻各不相同。

媽媽會給孩子煎愛心形狀的雞蛋,目光里總是愛意滿滿,孩子興奮又滿足。

爸爸心疼老婆孩子,會幫著老婆出攤,還時不時地給孩子送來小畫書,讓他開心得不得了。

孩子懂得媽媽的辛苦,會在有著大太陽的夏天,躲在媽媽身後,悄悄吹散媽媽衣服上的「雪花」。

他們各自給了彼此最好的愛和陪伴,即使住的出租屋再簡單,被一家三口爽朗的笑聲充斥著,也讓人心生艷羨。

誠然,煎餅攤這對父母,不能給孩子提供華衣錦食,不能讓孩子上輔導班,也不能給孩子住學區房。

他們可能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努力生活,用愛滋養著彼此,滋養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卻足以打動人心。

微博上有很多人,都在感慨這種平凡而真實,溫暖而熱烈的生活。

平心而論,我們每個人都想一生下來就生活富足,不用為生計發愁;誰願意一生下來就面對無底洞似的貧窮呢?

但陳詠開站在孩子角度,提出的一個相反觀點,打動了我。

他說:

「孩子的快樂與金錢無關,孩子真正關心的是父母快不快樂。

如果父母不開心,就算家裡再有錢,我也不開心;

可是如果父母可以開開心心地每一天,就算家裡再沒錢,我也可以活得很開心。」

誠然,家底豐厚的父母,一定會給孩子提供更物質的生活,普通家庭的父母,提供給孩子的物質生活的確會受到很多局限。

就像《三十而已》中,許子言可以住豪宅,吃各種好吃的,上最頂尖的幼兒園。

但他的快樂,未必比煎餅攤的孩子多。

煎餅攤夫婦早出晚歸,這種日子很苦很累,卻代表了大多數普通人,在簡單的生活中,他們互相取暖,努力過好平凡生活的每一天。

煎餅攤男孩,自然會從他們身上,讀懂奮鬥與拼搏,長大後一如既往,穩健地走好每一步;

他也會深諳愛的含義,長大後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傳遞普通卻有力的溫暖。

這些,與錢多錢少無關,與愛有關。

誠然,錢能帶來物質的富足;但愛卻能造就一顆健康的心靈,即使生活貧難,也能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快樂。

這種擁有快樂的能力,無價。

3.沒錢,孩子會輸在起跑線嗎?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兒考上大學後,同宿舍的室友個個都會才藝。只有她,從偏遠的山村考進來,從小就只會讀書考試。

所以,當室友在七嘴八舌地討論時,她只得默默地躲在角落。

那種落寞的感覺,在她工作後,依然記憶猶新。

扎心而現實。

無疑,今天的教育,越來越拼家境和資源;家境一般的孩子,仿佛一出生就落後了。

但真是如此嗎?有了錢,孩子就一定能成才?

美國教育部曾對2萬個家庭,做過一項「兒童早期縱向研究」,分別列出了對提高孩子成績有用和無用的8個因素:

對孩子分數有用的因素:

1、父母受過良好的教育

2、父母有很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3、母親在30歲以後生下第一個孩子

4、孩子出生時體重較輕

5、父母在家說英語

6、孩子是領養的

7、父母參加p t a(家長與教師聯合會)

8、家裡有很多藏書

對孩子分數無用的因素:

1、家庭非常和睦

2、父母最近剛剛搬到一個較好的社區

3、母親在孩子出生到上學這段時間不工作

4、參加了兒童發展起步計劃

5、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6、經常被打屁股

7、經常看電視

8、父母每天都給孩子讀書

可以看出,「給孩子讀書」「好社區」「帶孩子去博物館」這種錢能買到的東西,對孩子提升成績是無用的;而「家裡有藏書」「父母在家說英語」等具體行為,才能真正影響孩子。

出身貧困的王心儀,以707分考入北大,之後發文說自己「感謝貧窮」,引發了網友熱議。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成功了才感謝;要是沒有成功,誰會感謝貧窮?

但我認為,她並不是喜歡過苦日子,畢竟貧窮曾給自己帶來很多陰影:沒錢治病、衣著破舊、受盡嘲笑、上學不便……

她感謝的是貧苦生活中那些希望與美好。

儘管生活很苦、很難,但媽媽和弟弟無窮的愛和支持,讓她在貧苦的生活中,依然可以很幸福。

就像她說的:「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很完美,而是可以忽略那些不完美,盡力擁抱自己所看到的的美好和陽光。」

孩子的快樂,一定是父母給的,而不是金錢給的。

所以,孩子的成績好壞,根本上還是在於父母的特質,而不是行為。

千萬不要以為,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孩子就一定會遠超同齡人。

其實,父母只有先把自己變得更優秀,也自然會擁有一個優秀的孩子。

好的身教,勝過千萬句言傳。

就像董卿說的:「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自己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養孩子,也是在養自己。

與其糾結「沒錢要不要生孩子」,不如先想好「為了孩子,可不可以變為一個更好的人?」

為了孩子,努力賺錢養家;

為了孩子,不斷充電,學習各種技能;

為了孩子,變得有責任感,去勇敢地乘風破浪……

這都比有了上百萬、上千萬存款再生孩子,更為重要。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的天花板。

而在此之前,父母的愛和陪伴,則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Co36XMBLq-Ct6CZ4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