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疫情還沒有出現拐點時去上班,多少還是存在一些風險的,因為有些單位裡面人數比較多,外來人員回來上班的也有不少,如果防疫措施做得還不夠到位,那麼在工作期間出現人際間交叉感染還是有可能存在的。不過,還有一些人,即使冒著疫情傳播的風險,還是要去上班,難道他們很缺錢嗎?
實際上,很多人不顧疫情是否受到控制,急忙去上班,並非都是因為缺錢花,主要有以下幾類人:第一種人,職責所在,再危險也要去上班。比如,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他們天天要上崗,天天要面對感染的風險,還要忍受著極度的疲勞。看到自己身邊的同事一個個因體力不支而倒下,或感染疫情去接受治療,他們還要咬牙堅持下去,醫院就是他們的崗位。所以他們才是最偉大的群體。
此外,還有那些專業製造口罩、護目鏡、手套、防護服、消毒藥水的企業職工,他們也要不顧疫情去上班,因為目前國家存在著太大的口罩等防護用品的缺口,這些企業職工是絕對不可以休息下來的,像他們平時並不是說很缺錢花,但是為了一份社會責任感,一定要保質保量的將防護用品送達最需要的最前線,送交到醫護人員手中,讓他們更好的診治患者。
第二種人,是相信醫生話,相信單位的防護措施的到位,才敢於在疫情出現拐點之前就去上班了。像鍾南山院士、李蘭娟專家都講過,要大家注重個人衛生、常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內通風,注重消毒等日常防疫知識,當人們學習了防控疫情的知識後,就不會感到疫情有多可怕,反而可以安然的去上班。
第三種人,因為長期待在家裡,覺得無事可干,無法實現人生的價值,他們就會不顧一切的要求去工作,在他們看來等在家裡會憋死,而去工作單位雖然會冒一定的風險,但慢慢過上了原來快節奏的生活,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至於疫情可怕程度,他們根本也沒想那麼多,始終抱有一個僥倖的心理。
第四種人,也是有一批人不顧疫情去上班,這批人倒的確很缺錢。有的人要還房貸、車貸、信用卡透支等,如果不去工作,這些欠下巨額債務怎麼辦?所以,在疫情還沒過去就要去上班了。當然,也有一些家庭條件不好,夫妻都下崗了,靠打臨時工為生,但是兒子又要讀大學,為了給孩子提供學費,夫妻兩人只能到外面去打工,所以,疫情期間想賺錢打工的群體,真的還有不少。
一般來講,冠狀疫情來襲,多數人都待在家裡,耐心等待疫情過去,國家宣布正式開工、上學的通知。但卻有一批人卻逆勢而行,繼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之上,他們當中多數人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一份職業責任,當然也有一些人聽了醫生的話,做了很好的防護措施,還有人因為長期待在家裡,實在受不了寂寞,想出來打工。剩下的這部分人,就是為了房貸、車貸、信用卡透支,以及孩子讀書等拖累,只能提前復工,再次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