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國內疫情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是全球疫情卻呈現蔓延之勢。據今天下午人民日報最新消息,中國以外,122 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確診新冠肺炎 50000 余例,義大利、伊朗均已過萬。
圖 | 義大利某小鎮正在疫情防控廣播
日內瓦當地時間3月11日下午,鑒於對當前疫情發展的監測和評估,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對疫情傳播的速度和嚴重性,以及各國對疫情響應的遲緩深表擔憂。世衛組織認為,COVID-19 現在可以被表述為大流行病。
那麼,什麼叫「大流行病」?一樣是冠狀病毒,為什麼SARS和MERS沒有被宣布為「大流行病」呢?
一起來了解一下。
001.
是否宣布「大流行」,有3個主要標準
第一,這個疾病有多嚴重,比如它是不是有致死性;
第二,這個疾病是否存在持續的人際傳播;
第三,疾病目前的傳播範圍,是否傳播到世界各地,是否存在大規模的社區傳播。
以上 3 個標準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往往還是疾病的覆蓋範圍和影響人數。
此外,還會考慮疾病事件對整個社會的影響。
在一場新發傳染病中,對於疾病嚴重性的準確認知往往會滯後於疫情發展。更重要的是,即使一種傳染病病死率並不高,但如果受感染的人群基數大,那麼仍然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死亡。
002.
大流行病是什麼意思呢
為什麼SARS和MERS不是
在流行病學上,疾病的傳播強度可以簡單分為四級:
1. 散發。這是最輕的一級,發病比較零散,病例間沒有時間或空間上的關聯。
2. 暴發。指一個集體單位或局部地區中,短時間內出現了很多同樣的病人。典型例子如,美國某州爆發了麻疹疫情。
3. 流行。在某地區,如果某疾病的發病率較通常水平顯著升高,就可以認為疾病處於「流行」狀態。
比如,蟲媒傳染病登革熱流行於東南亞地區。和暴發相比,流行可以是一種常態,比如一種疾病可以一直流行於某地區,而暴發往往更強調短時間內。
4. 大流行。當疾病迅速蔓延,短時間內跨越國界甚至洲界時,就可以稱之為大流行。「全球大流行」描述的則是一種疾病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
歷史上,很多傳染病都引發過全球大流行,比如天花、鼠疫等。而在當下的世界裡,人群和物資流動的頻率和速度空前之快,傳染病也可能隨著病原體和傳染源的快速移動在短時間內傳遍全球。
1347-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
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
比之正在作妖的新冠肺炎,另外兩種冠狀病毒疾病——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即「非典」)和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前者蔓延至全球 26 個國家,造成 8000 多人感染,800 餘人死亡,但很快得到了遏制,並且絕大多數病例集中在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地區。後者則主要影響阿拉伯半島,如中東、北非。
所以,兩者均未被WHO宣布「大流行」。
003.
肺炎本就有引發全球大流行的潛力
一場疫情的傳播強度是可以變化的。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屬於在中國武漢地區的暴發,但隨著疫情發展,一些地方先後達到了「流行」狀態,比如中國、韓國、伊朗和義大利。
韓國首爾,醫護人員將患者轉送至醫院
一種傳染病是否會「大流行」,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病原體本身的特性。
2018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安全中心高級學者阿梅什·阿達爾賈領導的團隊發布了報告《大流行病原體的特點》,其中總結了容易成為「大流行」傳染病的病原體的特點。
報告指出,能通過呼吸道傳播的傳染病往往更容易引發大流行,因為人際傳播會更為容易。此外,RNA病毒最有可能引起全球大流行性災難,因為此類病毒更容易發生變異。
此外,容易成為「大流行」傳染病的病原體還具有以下特點:
1. 疾病在「潛伏期」或者症狀很輕微的時候就有傳染性;
2. 大多數人無法抵抗這種病原體,因此將有大量易感人群;
3. 沒有現成的預防或治療方法;
4. 有一個「低但顯著」的病死率。
如果以此作為參考,我們會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很大程度上符合這些特點。
同時,疾病是否會大流行還跟所採取的防疫措施有關。本次疫情中,中國採取的一系列措施證明了疾病是可以被控制的。世衛組織通過對中國的考察,總結了相關防控措施。所以,世衛組織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歷史上首次可控的大流行病。
004.
宣布「大流行」後會如何?
當某個地區爆發傳染病疫情時,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可能處於觀望狀態,他們可能會關閉邊界、限制旅行等。
但是,當發生全球大流行時,基本上沒有旁觀者,由於疾病無處不在,因此各國需要聯手抗擊疫情,而不是試圖將這種疾病阻隔在自己國家之外。
3月11日,鍾南山院士與歐洲呼吸學會視頻連線
介紹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經驗
3月12日,鍾南山院士團隊視頻連線美國ICU團隊
討論重症救治並達成合作
與此同時,一系列措施將會展開:如向資源匱乏國家或嚴重受影響國家提供國際援助,督促各個國家和地區實施減少疾病傳播的措施,持續提供衛生保健,促進全球信息協調一致等等。
3月13日,中國醫療專家組
應邀赴義大利、伊朗、伊拉克協助抗疫
總之,世衛組織宣布現在「大流行」相當於給疾病傳播定了性,也是針對全球的警示:需要世界各國迅速響應、共同協作,來打這場防疫戰。
希望我們中國的經驗
能幫助到世界人民!
編輯:金子
本文編輯自:果殼
科普中國、人民日報
科普蘇州
ID: kepusu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