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 懷念戰友情

2020-04-04   扶風同城

清明祭英烈 懷念戰友情

文/王應祥


松柏青且翠,靜穆掩行徑,青山埋忠魂,幽香繞園陵,墓前一抔土,追思憶英靈,又到清明時,遙遙訴衷情。疫情過後,又是祭祀祖親和英烈的日子。在這個禮敬亡者,慎終追遠的傳統民俗節日,不禁又想起老部隊的戰友,想起那些因戰,因公犧牲了的戰友。這些犧牲的有倆位親勝兄長,甚是讓我痛心難忘,一個是犧牲前半年時,在他回三原老家探親時,繞道來扶風看望我父母親的副連長陳有明,還有一位是我在師新聞辦新聞寫作培訓班學習時,手把手教我寫稿子和攝影擴洗像片技術的攝影幹事趙洪斗,他們相繼在執行特殊任務時壯烈犧牲了。更讓我傷感的是那年一塊穿上軍裝走出了扶風,而再沒有能回來的4位烈士。他們長眠在被鮮血染紅的紅土地里,永遠成為父母的牽掛和心痛。

部隊是一個生死考驗你的地方,部隊又是一個殘酷的地方。那個充滿苦楚和失去戰友的地方始終魂牽夢繞著我。只有經歷事件的人,才能知道生命的可貴,只有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才能感知今日生活的來之不易。軍人是那個用自己的生命捍衛祖國尊嚴的特殊人群。當年的事件已經過去。烈士倒下的地方,成了一個又一個讓人肅穆致敬的陵園。春雷打過,戰火燒過,那些一簇簇的杜鵑就象戰士流血的身軀染紅了山坡。這裡流過英雄們的血,灑過英雄們的淚,而如今成為英雄的土地。這裡為爭國土,你們捍衛過它,我也抗爭過它,你們為之流血犧牲了,身埋異鄉的紅土裡,而我卻依然活在繁榮昌盛的國度里,在這偉大的時代,享受著人間的天倫之樂。當年,當家鄉的寶雞市政府為你們4人開追悼會的時候,戰友們悲傷過度了幾回回,家鄉的父老鄉親們也為你們的壯舉動容而落下淚珠。

當盼歸來的父母親,從市長,縣長的手裡接到你們的遺像,遺物的時候,你們4位早已經眷戀和孕育在了南國的紅土地里。從此,父母親的心裡也永遠把你們定格在還是十七、八歲,當時參軍走時那個雅嫩的音容和身軀。十七、八歲風華正茂時,你們卻選擇了犧牲,魂撒南國,頭枕紅土,仰望那個數千里之外的渭河和秦嶺。誰知誰落淚,誰談誰傷感。你們可是一群曾經鮮活的孩子,是還沒有來得及追逐愛情和孝敬雙親的孩子啊!

南疆戰事經歷了十年的時間,時光也閃過了41年的年輪。 每年的2.17和4.5是兩個普通的日子,但又是兩個特殊的紀念日。四年前的夏季,寶雞市扶風縣政府做出了一個決定,由縣政府出資在北山畔建一扶風烈士陵園,這使我們的老兵很欣喜,詮釋了老兵們的祭奠的願望,乃是一大幸事。清明前夕,祭奠完戰友,我站在喬山旁的扶風烈士陵園,巍巍的秦嶺遙視著喬山,似乎在傳訴著當年英雄的故事,濤濤的渭水也似乎在講述著英雄血染戰旗的風采。

有人說:山川載不動太多的悲哀,歲月經不起太多的等待。歷史記錄著你們曾經浴血奮戰的青春足跡。陵園內的翠柏已經長出嫩芽,高大的柳樹也已生髮新枝。當人們享受著春意盎然的歲月靜好時,在這春雨滋潤的世界裡,我想,犧牲的戰友,你們也會在這萬物復甦的節日裡走來,在這清明抖瀟的寒風下,讓我再為你們唱一首《血染的風采》,任一滴一滴思念的淚水淌下,再輕輕的呼喚一句,親如兄弟的戰友們,你們安息吧!想你們了,我會為你們點一根香,敬一碗酒,送一束鮮花,再敘戰友情誼。

作者簡介

王應祥,陝西扶風縣人,軍人出身,在地方,任過土管所長,武裝部長,縣武裝部軍事志辦主任等。先後在紙質和網絡媒體等發表散文,小故事,小詩百餘篇(首),十餘篇文章獲省、市級媒體二、三等徵文獎。主編的《扶風縣軍事志》一書,獲全國縣、市級軍事志書展評三等獎。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寶雞市作協會員,縣社科聯副秘書長,縣作協副主席。

來源:扶風百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