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舌的傷口上穿針、引線,精細縫合,柔軟的牛舌在她們手裡成了最好的練習道具。記者了解到,每一位助產士的成長和蛻變都離不開牛舌的助力,5月5日是「國際助產士日」,記者走進淮安市婦幼保健院,看一名優秀的助產士怎麼在牛舌上飛針走線。
從畢業到現在已經記不清在多少個牛舌上進行操作練習了,對於大多數助產士來講,牛舌一定是我們菜單上拒絕的一道菜。」王子軒是淮安市婦幼保健院產房的一位年輕助產士,說起牛舌,她真是「又愛又恨」。她告訴記者,會陰側切縫合術是產科最常用的手術之一,也是助產士的基本功。會陰側切縫合的技術直接關係到產婦產後傷口的癒合質量,提高這項技術有利於減輕產婦痛苦,促進產後功能的恢復,練習縫合最佳利器就是牛舌。「正常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會陰部難免會有輕微撕裂,就需要我們助產士用精湛的技術去縫合,縫合的時候我們會選擇牛舌來練習,它的彈性、韌性跟人體的組織都更為接近,利於幫助我們提高精細縫合技術。」王子軒說。
助產士在牛舌上飛針走線。 劉威 攝
記者了解到,助產士最重要的就是傳幫帶,老助產士們叮囑年輕人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善待每一塊牛舌」。首先,牛舌價格不便宜,練習的時候要物盡其用,基本上每塊牛舌最後都是千瘡百孔。此外,對待牛舌還要「盡顯溫柔」。王子軒告訴記者,牛舌雖然沒有生命,但她們在練習時要把它當成一個生命體來對待,要考慮它的感受。所以在縫合的時候,每一針每一線都要做到精細、精準嚴格按照會陰裂傷縫合的標準來進行。雖然這項工作看似簡單,但對於助產士的耐心、細心以及技術都是極大的考驗。
助產士在牛舌上飛針走線。 劉威 攝
淮安市婦幼保健院產房主管護師姜玲已經從事助產工作近15年了,由她接生的寶寶近五千個。在她看來助產是個需要「工匠精神」的細活,助產士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問候都會影響到產婦的狀態和產程。「助產士是迎接新生命的第一人,每次看到小寶寶的降生感覺很快樂,也是一個家庭承載的幸福,所以我感覺助產士這個職業非常偉大。」姜玲說。
助產士在牛舌上飛針走線。 劉威 攝
通訊員 劉威 秦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朱鼎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4GG43EBfwtFQPkd0CI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