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尷尬"的縣:名字一讀就錯!在古代,名氣比現在還大

2019-09-04     旅遊看河南

在河南鄭州市區西部,有這樣一座城市:

其置縣歷史超過2200年,比鄭州設州時間還早了700多年。這裡不僅是中國詩歌文化之鄉、中國象棋文化之鄉、中國嫘祖文化之鄉,還是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工業百強縣市、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最關鍵的,這裡還是歷史上的政治要地以及兵家必爭之地,在古代名氣比現在還大。不過,比較尷尬的是,該地名外地人一讀就錯。

這座城市,就是滎陽市。

在人民日報曾公布的120個易讀錯地名中,河南占了10個。其中,隸屬於鄭州的就有3個,分別是中牟縣、滎陽市以及滎陽下轄的汜水鎮。

說起滎陽的"滎"字,其實算不得生僻字,其讀音有兩個,作為地名在河南讀作滎(Xíng)陽,在四川讀作滎(Yíng)經。所以很多四川,包括其它地區的小夥伴,都不免將滎陽讀作(Yíng)陽。

關於滎陽

滎陽市隸屬於河南鄭州市,為鄭州下轄縣級市。

據資料記載,春秋時滎陽境屬鄭國,戰國時韓哀侯滅鄭國後,屬韓國。不過當時的滎陽並非如今的滎陽,而是如今的鄭州古滎鎮。而如今的滎陽,由歷史上的東虢、京、滎陽、成皋、汜水、滎澤、武泰、河陰、廣武等縣和地區分合演變而成。

在地理位置上,滎陽西過虎牢關接洛陽、長安,東有鴻溝連接淮河、泗水,南眺嵩山,北濱黃河,再加上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因此是歷代政治要區。

尤其是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國後,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在滎陽廣武山麓建敖倉,囤積了大量的糧草,並派重兵駐守,使得滎陽一躍成為著名的軍事重鎮。

而同樣得益於地利優勢,滎陽從西漢至西晉、北魏時期,一直便是郡治之所,管轄今鄭州、開封的大部分地區,是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兵家必爭之地

既為軍事重鎮,自然歷來也為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春秋時期,晉景公剛繼位不久,晉國和楚國便為了爭奪鄭國,而在當時的邲地(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滎陽北)展開了一場戰爭。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率大軍圍攻滎陽,在這裡與秦軍大戰,後吳廣戰死於滎陽。

楚漢爭霸時期,滎陽更是成為爭奪的中心,劉邦與項羽在這裡長期對峙、反覆爭奪,互相攻伐長達兩年之久,最終以滎陽境內的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據《史記·項羽本紀》所載:"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亂政,曹操聯合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但董卓派手下第一猛將呂布鎮守虎牢關(今滎陽汜水鎮),連接斬殺了諸侯派出的先鋒。於是,張飛出戰與呂布大戰數十回合,卻僵持不下,而後關羽、劉備先後出戰,三人聯手才終於擊退呂布,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英戰呂布"。

唐初,各方勢力動盪,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率軍攻打占據洛陽的鄭帝——王世充,因唐軍勢大,王世充遂向占據河北的夏帝——竇建德求助。竇建德率十萬大軍一路攻陷,李世民依武牢關之險,以三千鐵騎敗敵十萬大軍,最終在此將竇建德擊敗並俘虜,迫使盤據洛陽的王世充投降唐朝,為唐王朝穩固贏下了關鍵的一仗。

而除了這些著名的戰役之外,在滎陽境內的發生的大大小小戰爭,更是數不勝數。若有幸來到這片曾鏖戰紛繁的土地,想來也是會令人萬分感慨。

想了解更多河南文化、旅遊相關資訊,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30MAm0BJleJMoPMhc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