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大國初長成:從懵懂中起步的中國申遺事業

2019-10-11     國家人文歷史

文|李思達

武當山金頂太和宮。武當山位於湖北,古名太和山,為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改革開放之初,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百廢待興,諸事千頭萬緒,並沒有立即注意到《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直到1985年,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和另三位著名學者陽含熙、鄭孝燮和羅哲文才聯名提交了一份政協提案,詳細闡述這項公約對保護中國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以及在世界上宣傳推廣的重要意義。這項提案獲得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就在當年11月,在有關部門的積極運作和推動下,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並且在同日獲人大常委會批准。

雖然加入了《公約》,但此時中國剛和世界接軌,在申遺工作上也只能說是個懵懂的初學者,基本還處在熟悉《公約》相關程序,了解世界遺產理念和規則階段,只能在摸索中展開申遺工作。不過,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豐富的遺產資源讓中國出手不凡。1987年,首次申報世界遺產的中國就一舉提交長城、北京故宮、莫高窟、秦始皇陵、泰山和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6個遺產項目,並且都順利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此同時,中國在世界遺產領域的國際影響力也穩步增強。1991年,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國,並於1992年和1993年連續兩屆當選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副主席國。

1996到2005年,隨著中國對世界遺產逐步熟悉,申遺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成長期,世界遺產數量快速增長,初步成長為世界遺產大國。2002年,中國國務院授權予國家文物局設立世界遺產處(現由文物保護與考古司負責),統一組織協調中國申報、管理和保護世界遺產方面的各項工作。在國家文物局等相關部門的組織協調下,先後有峨眉山(包括樂山大佛)、廬山、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園林、麗江古城、頤和園、天壇、大足石刻、武夷山、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寢、都江堰、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高句麗王城、澳門歷史城區等16項文化和混合遺產申報成功。值得注意的是,此時中國對世界文化遺產理解已經更加深入,開始採用歷史城鎮和城鎮中心、系列遺產、文化景觀等概念作為申報策略,使得中國世界遺產類型也變得日益豐富。此外,中國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影響力也同步增長,2003年,中國當選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國,並且先後在蘇州、西安和上海成功舉辦了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國家古蹟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暨科學研討會和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成為富有影響力的世界遺產大國。

進入21世紀之後,世界遺產委員會對申報名額、條件和保護的要求日趨嚴格,這也促使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策略做出了改變,步入了一個成熟與理性期。從2006年到2011年,以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處等牽頭的有關部門開始重新梳理審視全國的遺產資源,精心挑選申報項目,大膽嘗試新類型的遺產,一方面繼續穩步推進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申報工作,另一方面加強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方面的工作,特別是針對「重申報、輕管理」的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積極探索、總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原則、標準和措施,持續推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事業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2nXuG0BMH2_cNUgJJC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