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席捲全國,我也窩在家裡40天。說實話,真的快無聊瘋了。
朋友圈裡的朋友各種秀,秀娃秀廚藝秀手工秀立掃把。我折騰了兩回做包子,就一直陷入加麵粉、加水的怪圈中,最後做出一盆稀拉拉的麵粉水。
做土豆絲餅,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差錯,最後成品是土豆泥餅。
做餃子,按著步驟放酵母粉。可發酵半天后,麵粉還是像爛棉絮一樣,慘不忍睹。
我以為是溫度不夠,把麵粉盆子放進烘乾機里烘烤加熱。半天后,爛棉絮變成一坨麵疙瘩。
在糟蹋完一袋麵粉之後,我不得不承認,術業有專攻,麵食對於我來說是短板。
我還是去練習寫故事吧。在這40天裡,我寫的17篇故事全部上稿,收入15000塊,另外還寫了16篇隨筆。
在很多人陷入失業恐慌的時候,我很慶幸我還有一門碼字的技能,讓我在家裡就把錢賺了,可算把我的麵粉損失彌補回來了。
關於寫故事,我有以下幾點心得。
故事是寫給讀者看的,不要自嗨
我每次寫故事前,都會先確定一下故事的主要基調,到底是要以情動人,觸動人心;還是以奇葩事件調動讀者的情緒。設定好主基調,故事人設就不會跑偏。
疫情期間,我寫了兩篇紀實類疫情故事,都上了大號。在這次疫情中,基層工作人員和醫護人員是兩大主力,我的兩篇稿子,就是以這兩種職業展開的。
我著重描寫在疫情中,醫生和基層工作人員的工作細節、工作中遇到的奇葩事件、暖心事件,主人公是如何應對的。這一點,能引起疫情中兩大主力軍的共鳴。
此外,我還寫了賣紅薯的大媽、賣鴨子的大叔,從這些人的身上,折射出底層勞動人民在這場疫情中舉步維艱,受到的衝擊最大。也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
寫故事前最好先搞清楚,故事是寫給誰看的,面對的讀者群是哪些人?自己的故事能為他們帶來什麼樣的閱讀體驗?有沒有觸動人心的點?
如果沒有,這篇故事大機率會陷入自嗨模式,很難投稿成功。
提高專注度
我從2018年7月加入湯小小寫作班,剛開始是寫觀點文的,但總是腿短追不上熱點。直到後來寫故事,我才感覺特別有趣,寫起來很開心。
但是寫故事一段時間後,我又作死去折騰觀點文。雖然上稿了幾次,但總感覺心力交瘁。
有一段時間大家爭先恐後地做公號,我也心動過,因為自覺時間不允許才作罷。頭條和百家號火起來時,我也趕緊註冊了。可我發現折騰一通,除了感覺頭髮又掉了幾撮,毫無進展。
最讓我傷心的是,寫觀點文的我似乎是一根牆頭草,風往哪吹我就往哪浪,經常寫著寫著就自相矛盾,打自己的臉。
我不禁問自己,到底為什麼非得跟觀點文過不去?有寫作大神橫掃觀點、故事、育兒各個領域,人家哪樣拎出來都能傲視群雄,我哪來的勇氣也這麼折騰?
我考慮了一段時間,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既不專又不精的情況下,最好找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方向去努力。
從那之後,我便只寫故事。每天起床先把幾個大號的故事掃一遍,文章布局、語言、金句、中心主題,全都要研究清楚。
好的故事就收藏起來,分類歸檔,留著反覆揣摩。
提高專注度的效果是顯著的,我的故事頻頻上大號。不但爬上了我一直心儀的號,還得到號主的誇讚:文筆好,真情實感。
天女散花、處處留情,極有可能一事無成。提高專注度,更容易滴水穿石。
不要賤賣稿子
碼字的人被拒稿是常事,我也經常被拒稿。
過年時我寫了一篇故事自己認為題材不錯的稿子,但遭到了好幾個號的拒稿,理由是太平淡。
我本來想著隨便賣掉算了,但我還是不捨得。雖然整篇故事波動不大,沒有太多懸念和轉折,但我始終覺得故事核不錯,值得挖掘。
既然比高潮迭起比不過,那就比接地氣。
我保留了故事核,大篇幅刪了一些細枝末節,仔細把文章中生硬的轉折做了潤色,加入人物的心理活動,加深挖掘衝突背後折射的社會問題。這篇文章前後改了七遍,上了一個千元大號。
我始終覺得,只要願意改,再廢的稿子都能起死回生,為自己賺回鈔票。
改稿的過程也是修正自己、反思自己的過程,雖然很痛苦,但哪個作者沒有被拒稿和改稿折磨過呢?折磨多幾次,也就習慣了。
有的放矢,針對性寫稿
經常有人問我,寫了一篇稿子,不知道該投哪個號?
記得提高班女貞老師說過,要看著平台這口鍋造鍋蓋,不要造好鍋蓋,拎著這個蓋子到處找平台。
話糙理不糙。
想要提高中稿率,就要搞清楚自己想給哪家平台投稿,研究平台的風格調性,針對性寫稿去投。而不是自己嗨完了,再問誰要嗎?
如果沒投中,再找一個心儀的平台,根據平台的風格修改。儘量找幾家跟自己文風契合的平台,合作多幾次,比較容易摸准平台的需求。
堅持輸入與輸出相結合
疫情期間,我看了八本書,刷了一部電視劇。
我在刷劇過程中,一旦有靈感觸動,馬上就記錄下來。靠著這部劇乍然激發的靈感,我寫了三篇故事,賺了2400元。
每一本書,只要認真沉入去看,基本都能有所收穫。之前提高班老師錢美靜大神推薦了一本書《這些人,那些事》,我看了之後,有感而發,把我記憶中感動過我的人和事記錄下來,投中了一個千元大號。
有一段時間,我一天寫一篇故事,一個月寫了三十篇,上稿三十篇。但是過後,我被自己膩歪壞了,巨大的空虛感淹沒了我。
這種追求數量、不看質量的碼字方式,極大地消耗寫作熱情,容易掏空自己。而且寫著寫著,就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在寫?我感覺不到開心。
我停了一個多月,才終於調整好自己。如今我放慢腳步,只寫自己喜歡的東西,寫不出來時就去看書。
一天寫一篇故事,和三天磨一篇故事,質量不可比擬。慢工才能出細活,多打磨才能出精品。
輸出倒逼輸入,輸入促進輸出,兩者形成良性循環,才能寫得更好。
寫故事未必能讓每個人發家致富,但只要用心,混個溫飽是沒問題的。能讓一個人在面對生活挫折時,多一份進可攻、退可守的資本。
作者介紹:魚翹,湯小小基礎班,故事班,點評提高班學員。
湯小小:自媒體【湯小小】創始人,每天工作三小時的時間管理達人,寫作培訓師,提倡輕鬆高效寫作,至今已培訓學員上萬人,幫無數人實現了靠寫作月入過萬的夢想。點我頭像並關注,私信我可以聽寫作課以及獲得價值萬元的投稿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