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東縣政府當年設在臨清唐園營子村

2019-11-25     聊城新聞網

王景華講述營子村革命史

臨清市唐園鎮營子村,地處黃河故道,是一個省定貧困村。

但在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這裡是衛東縣委所在地,村民挖地道保護八路軍、組成擔架隊支援前線、加入交通站送情報,為抗戰勝利作出自己的貢獻。如今,營子村被評定為聊城市重點革命老區村。記者在11月15日的採訪中了解到,為了紀念這段歷史,當地藉助自身現有資源,計劃修建抗戰紀念館、地道、烽火台等,警示後輩不忘國恥,繼承偉大的革命精神。

衛東縣政府曾在這裡辦公

1938年至1939年,營子村村民孔憲成、白金蘭、趙昌文、趙樹恆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於1939年下半年在衛東縣委組織部長李道先的主持下,成立了營子村第一屆村黨支部,孔憲成任黨支部書記,白金蘭和趙昌文任支部委員。

該村前任黨支部書記趙子鋒告訴記者,李道先是從延安來的黨的領導幹部,因負傷腿有點瘸。當年,黨支部成員在村裡進行廣泛的抗日救亡主張宣傳,用先進思想影響村民,1941年動員發展了趙敬如、趙流如、劉之林、王連奎加入黨組織。

隨著黨員隊伍的擴大,村裡成立了以王連奎、吳守志為正副組長的抗日武裝組,成員有王立興、王書坤、趙興如、劉鳳昌、王立貞、劉連昌、王恩寬、趙建平、劉振榮、劉振月等,同時成立了以郭天蘭、趙七姑為正副主任的婦救會,這些骨幹力量先後被黨組織接納為中共黨員,加上1945年入黨的陳俊傑、陳俊海、陳俊嶺、唐思明、楊振江等人,當時村裡共有26名中共黨員。這對一個不足百戶、不足400人的小村莊來說,實屬少見。

趙子鋒說,解放前,位於黃河故道的營子村四周多是沙荒地,荊棘遍地、雜草叢生,東西長1公里多,南北縱深3公里多。正是因為這一特殊地理位置,便於和日偽軍周旋,能夠有效保護自己、打擊敵人,1942年,衛東縣縣長解方進駐營子村,住在他的警衛員王書坤家裡長達三年之久,主要工作是開闢衛東革命根據地。

由於營子村黨組織成立早、黨員多、群眾基礎好,周邊影莊、萬莊、朱莊的日軍據點裡都有黨組織安排的內線,他們向解方提供日偽軍的動向。

營子村村民遭日偽軍合圍

王景華是王書坤的兒子,他告訴記者,1940年,他父親參加了八路軍一二九師二支隊武工團,1942年衛東辦事處成立後,開始擔任時任辦事處主任解方的警衛員。解方任衛東縣長時,還有一名警衛員叫修仁鳳,文書叫張瑞華,通信員叫於洪嶺。衛東縣委書記劉殿臣、公安局長盧毅也經常住在他家裡,他們在宣傳、發動群眾的同時,也開展了多次對敵戰鬥。

1944年,得知偽縣長高登科要在清明節回老家八岔路鎮營莊村掃墓,武工組設伏將其抓獲,押解到王書坤家。解方、盧毅和敵工科科長老金分別與高登科談話,進行政策攻心,最後,他表示願意改惡從善,不再與人民為敵,協助共產黨抗日。當時看高登科有誠意,解方等人決定將其釋放。

回去後,高登科不但不悔改,反而當嚮導,給日偽軍帶路,組織3000名日軍、3000名偽軍進行鐵壁合圍,高喊著「雞狗不留,掃帚把子剁三節」殺向營子村。

此時,值班武裝組成員趙樹恆正在圍牆上巡邏,雖然發現了敵人,但已來不及報告,便主動開槍阻擊,一連打死13個日偽軍,後因身負重傷被敵人抓住用刺刀挑死。此外,白金蘭在圍牆上抗擊敵人時不幸犧牲,趙昌啟被吊起來打斷一條腿致終身殘疾,後精神失常死亡,楊振江的腸子被炸彈炸了出來,村民趙樹平被刺數刀險些丟了性命,林萬春被打斷了左胳膊,汪老為被打成終身癱瘓,當時他是用200斤地瓜換了一條命。

由於營子村有地道,加上解方和武裝組組織轉移得力,多數村民逃到沙荒地里隱蔽起來。高登科將日偽軍帶到王書坤家,因為沒抓到人,氣急敗壞的敵人放火燒了王書坤及其堂弟王書義兩家的七間房子。趙子鋒說,當時,敵人的喊殺聲響成一片,全村濃煙四起,火光不斷,村民家中僅有的財產被一搶而空。

兩名交通員真名都沒留下

徐桂青介紹交通站情況。

而此前,營子村還建有兩個共產黨的地下交通站,東站設在村民張金榮家,李萬清任站長,劉連昌、張漢林、陳其文為交通員;西站設在王立興家,後為安全起見轉移到王立貞家,李道先任組長,趙樹恆、沈七、鄭六為交通員。兩個交通站都設在靠村邊的住戶家裡,且都有地道,一旦發現敵情,八路軍可以通過地道轉移出村,到沙荒地里隱蔽起來。

王景華說,在一次掃蕩中,李道先、沈七、鄭六從營子村跑到鄰村石佛村時被日偽軍抓住,後來在臨清吉市口被日軍用軍刀砍死。沈七、鄭六在營子村為黨工作多年,連個真名也沒有留下,至今讓營子村村民深感遺憾。

不過,李道先自編的革命歌曲至今還在這個村子流傳:「黑夜過去天拂曉,日出山人起早,民眾們團結起來,共同抗日,不做亡國奴,努力奮鬥,努力奮鬥,革命就要成功了。」說到這裡,趙子鋒輕聲哼唱起來。

張金榮的老伴徐桂青今年已91歲高齡,她指著自家的院子說,當年的交通站東站,就設在三間南屋裡,院子南邊就是圍牆,出入村子非常方便。

開發紅色資源 提振鄉村經濟

當年,營子村有4條地道,其中一個地道口就在王景華家西屋裡。這是兩間土房,房頂是高粱秸稈的。王景華說,有一年下大雨,他家堂屋最西間前面的地面塌陷了,出現一個兩間房子大小的深坑,這應是當年挖的「地下室」。

作為聊城市重點革命老區村的營子村,在抗日戰爭黨開闢衛東時期,這裡是八路軍一二九師武工團重點活動區,也是八路軍衛東辦事處和衛東縣抗日游擊政府長期居住、辦公的地方,發生過許多傳奇故事。為了傳承老一輩革命精神和紀念犧牲在這裡的革命烈士,目前該村已將規劃建設一批紀念場館提上日程。

王景華介紹說,該村計劃修建一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紀念館所,展示老一輩革命者的事跡、個人情況和物品等,並將當年日軍火燒營子村的過程以圖文等形式記錄下來。該村還將高標準修建一條地道及兩個或多個地道口,紀念老一輩革命者在抗戰期間的地道生活,並修建炮樓一座,紀念當年工作、戰鬥在敵人內部的地下黨員。該村附近有一個林場,準備結合當地資源開發旅遊景區,之後將修建兩個抗日烽火台,紀念抗戰時期發現敵情後信息傳遞方式。為紀念日偽軍進行拉網式鐵壁大合圍中衛東縣政府領導人勝利突圍和東進支隊夏碧波犧牲,該村還打算建一處突圍隱藏舊址一處。

與此同時,營子村將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鄉村記憶,在遺址上修建泰山聖母行宮和關帝廟及明朝老兵營舊址。該村黨支部書記趙昌勇認為,這些設施建成後,可以與紅色旅遊、革命傳統教育融合在一起,非常有利於以鄉村旅遊提質升級帶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動當地果園等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美麗鄉村建設。

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目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wA_o24BMH2_cNUgHd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