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在《躍遷》中用了24個字來形容這個時代的特質:信息變多、思考變淺,機會變多、競爭跨界,隨時干擾、永遠在線。
確實如此。
據報道,截至2019年3月,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每天花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時間為349.6分鐘(約6個小時),同比增長36.8分鐘,而2019年3月份,用戶月總使用時長里有36.6%花在了短視頻上。
這說明什麼?
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把時間花在網際網路中,甚至是樂意在短視頻投入更多時間了。
這也沒有什麼不好的。但問題在於這是一個時間比金錢重要,注意力比時間更重要的時代。無論圖文創造者還是短視頻原作者,他們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爭奪流量,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對觀眾來說,似乎是一種毒害。
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這將直接導致我們陷入「我以為」的怪圈裡。
我以為自己刷了不少視頻,看了不少文章,也讀了很多書,聽了無數道理,就能過好這一生;
我以為自己自己在拼盡全力,就理所應當
有所收穫。
……
但事實上,我們越拚命,越迷茫;
我們越用力,卻越不知所措,越一無所有。
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在瞎忙。
問題出現在哪?
信息變多、思考變淺,所有努力都是在欺騙自己
在古代,信息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口口相傳,另一種是書面傳達。路遙曾說:「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但自從網際網路普及以後,整個時代就是變成車馬飛速行駛,信息一鍵發送,人們既能邊談情說愛,也能一邊工作。人似乎變成無所不能。
這看似是好事。然而並不。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腦容量不夠,思考變淺,人的注意力難以捕捉得到。
由此,人們只能過著像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在其名著《在輪下》里所描述的生活那樣:「面對呼嘯而至的時代車輪,我們必須加速奔跑。有時會力不從心,有時候會浮躁焦慮,但必須適應。它可以輕易地將每一個落伍的個體遠遠拋下,碾作塵土,且不償命。」
也就是說,在海量的信息潮之下,隨著信息快速傳播,我們要使命地跑,然後不斷收集信息,收藏文章,學習再學習,努力再努力,以至於不為時代所淘汰。
但我個人卻認為這是一種極為愚蠢的行為。用有限的時間,追趕著無限的信息,囧也!
為什麼呢?
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坦斯在《信息烏托邦》中指出,「信息傳播中,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之中。」
簡單來說,大部分人困於信息的「繭房」里,我們所得到的信息最多只能滿足臨時的剛需,從長遠來看,並非必需的。
為此,我們日漸成為信息時代的奴隸,直到喪失自己的思考力。因為我們要思考的、要說的話,全部由他人所操控。
以現在各大App為例,大多數平台都是人工智慧推薦,只要你打開某一類文章或者是視頻,接下來機器便會幫你推薦一大堆同類產品。這將意味著什麼呢?
第一:思維局限。誠如諺語所言:「對於一個拿著錘子的人來說,他眼中的問題都像釘子。」
第二:同一個問題,有無數人替我們思考並且解答了。即使我們自己不動腦的,也能伸手汲取答案。
這看似也是挺好的。這種模式恰好也能吻合了人腦的慣性:喜歡簡潔的東西,能不思考就不思考。但你也別高興太早了。他人講的道理,傳授的方法,全是對方在生活中思考出來的,或是在經驗中提取出來。這是他人的智慧,與你無關。
大師叔本華曾說:「想一個自己從未深入思考的問題是危險的,我們讀書是別人替我們思考,我們不過是在重複作者的精神過程而已。所以一個人如果整日讀書,他將逐漸失去思考能力。」
這聽起來似乎是危言聳聽,但是真實世界確實如此。信息變多了,人們錯把他人的思考成果,直接當成自己的「產品」。顯然,這種不經自己深思熟慮所得到的東西,全是在盜竊。這樣的努力,不是自我欺騙,又是什麼呢?
在信息時代,我們急需要掌握3種必備能力——學習力、獨立思考力和專注力
我不是想否定全網信息、書籍皆無用,而是個人認為我們先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此基礎,再建立自己的獨立思考力,然後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專注地做事。為什麼呢?
1.愛學習,並不代表會學習
在信息時代,我們需要的資料,大部分能從網上搜出來。但搜出來的信息全是無用的。真正有用的是通過學習,將信息轉化成自己的知識。也就是說,學習力是一個轉換力,即是講他人的信息轉換為自己的知識。
刷短視頻、看文字、讀書等等,這一系列的動作,只能說明你在學習。然而,真正具備學習力的人,是懂得學以致用,將所學的內容落地行動。
我們所熟悉的,功夫高手李小龍就是一位學習力超強的人。在當時,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的武術界裡,他沒有加入學派,也沒有拜師,而是租了停車場練教詠春拳。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很簡單,便於李小龍在練詠春拳時,親自踐行史上兩套最佳學習模型:一套是美國學者艾德加·戴爾發現的「學習金字塔」以教為學。
另一套是「費曼技巧」,把你所學到的新概念講給對方聽。如果對方無法理解,說明你理解不夠透徹,所以需要重新再學。
李小龍邊授課,邊從學員身上學習其他拳法。他的教學理念為「以無法為有法,以無極為有極」。
也就是說,李小龍建立一個這樣學習生態系統,即為學習——轉換——分享(傳授)。用古典在《躍遷》總結的方法就是人人都要設計自己的知識IPO。操作步驟如下:
- 輸入關鍵問題
- 直接解決問題
- 輸出自己的產品
類似的例子還有,彼得·德魯克的學習生產模式:「用諮詢驅動,用講課整合,用寫作產品化」。
2.學以致用的前提是培養獨立思考力
我們想要將自己所學內容,轉換為自己的知識,必定要獨立思考。思考什麼呢?很少有人站出來講從知道到做到,我們該想些什麼。
好在教育界傳奇人物、「小型學校運動」的開拓者梅爾提供了5個絕佳思維角度,讓我受益匪淺。通常,面對一個問題,我會按照以下步驟,寫出自己的想法。
- 證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有什麼證據依據?
- 視角:對方是站著看問題,還是坐著看問題?如果換一個角度會怎麼樣?
- 聯繫: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規律和模式?我們以前在哪兒見過這種模式?
- 猜想:在相同中求不同。除了這種做法,還有沒有其他的?
- 相關:有關的做法、理論和問題全部列出來。
這樣思考有什麼好處呢?
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99%汗水+1%靈感」,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很多人只記得前半句,卻忽視了後半句。沒有1%的靈感,撬動99%的努力,結果很可能不盡如意。任何學習都如此。花99%精力來學習,還需要巧用1%思考,觸發靈感。
3.判斷一個人不要對方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他專注做什麼事。
以網絡上貼了一系列標籤的「優秀作者」為例,許多優秀作者打著導師的旗號,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開社群、開課等等,其目的無外乎就是為了賺錢。
而作為用戶,我們不是要看其海報上吹得多牛逼,而是要去搜這位老師之前有什麼經歷、寫過哪些文、做過什麼事。
如今,市場上有無數活著網絡世界裡的青年作家,搖擺著一年出一本暢銷書的旗號,宣稱自己是人生導師等,能幫哪些人解決什麼問題。但是對於這些人,我們需格外小心。為什麼呢?
厲害的人,往往是低調的。真正厲害的作者,往往沒空成天浸泡在網絡世界中。因為他們需要大量的時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進行深度思考之後,才能創作。
例如,聞名天下《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為了寫作時免受打擾,她決定每天支付1000美元來到愛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爾默勒爾酒店一套豪華別墅,進行寫作,最後順利完成《哈利波特》最後一部小說。
類似於J·W羅琳的創作模式有梭羅、麥可·波倫等人。
想法,對於那些浸泡在網絡世界的「優秀作者」而言,他們連最基本的深度工作,專注地思考和做事都不曉得,更別能創作出不朽的作品了。這類作者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很可能只是屬於第幾流的某類暢銷書,最多也就只能滿足消費者當下的需求,僅此而已。
由此可知,看一個人能力最好方式就是看他專注地、持續不斷地做了哪些拿得出手的事。證明一個人的能力,是以事服人,用成績、數據、作品說話,而不是靠一張營銷海報或者是簡歷。
如何掌握這三種稀缺能力
網上諸多文章,以及市面上不少書籍,都是鞭策著學習者要高效學習、時間管理、斷舍離等等。但這些本質上來講,無非是換湯不換藥的新概念。
在這個時代,我們若能掌握好學習力、獨立思考力和專注力這三大能力,其他相關的新概念,基本可以忽視。
那我們又該如何快速提升這三大主要能力呢?
一個極其簡單的方法:專注地一件事,在做事中提升能力
以我為例,由於工作關係,我無法經常參與線下讀書活動。去年,我就加了N個群,但後來我卻大部分群不是廣告群、吹水群就是死群,根本就找不到一個自在的「思想交流池」。
有一天,我在看《窮查理寶典》時,查理芒格講到影響他一生的話是:「那我自己來吧!」。對!既然我找不到一個「問題——自學(讀書)——導師(反饋)——運用(解決問題)」模式的讀書營,那不如我自己動手來。
一開始,我原本以為做讀書營是作死,但我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作死。相反,我無時不刻地在鍛鍊自己的學習力、獨立思考力和專注力。
例如,讀書營是一個社群,做好一個營就必須花精力運營。第一步:我要去學習社群運營。學會了,但我不能直接套用這些社群運營基本規則。因為這樣的讀書營很可能就跟市面上千篇一律的讀書群一樣,又有什麼價值呢?
為此,第二步:我必須思考自己的特色在哪裡?讀書群一般是共讀某本書。我想到《如何一本書閱讀》提到的主題閱讀,同時也聯想到查理芒格也多次強調我們要學習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知識。所以,我就想做出了以主題形式展開的讀書營。這就是特色,就是自己獨立思考出來的結果。
第三步:我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這個讀書營要持續一年。一年12個月,12個主題。可是,一鍵成群是幾秒鐘的事,但後期12個主題的運營,還需要我花一年的時間完成。這必定需要我具備堅固的知識結構、超群的個人能力、同時也包括意志力、專注力等等。
換句話說,做好讀書營,如同於要上戰場打戰。《總體戰》這本書對戰爭有一句特別好的定義:「戰爭以一方失去戰鬥意志為結束。」也就是說,我必須憑藉意志力和專注力,才能堅持地做讀書營。具體怎麼做呢?
古典給的建議是「找到事物的核心槓桿點需要大量的觀察和思考,然後抵抗住各種誘惑,堅定地持續專注這20%,這需要強大的定力。」
也就是說,做好讀書營,我首先需要不斷觀察學習以及思考,然後把讀書營當成自己的孩子。設想我自己想做一位偉大母親。但前提是親自歷經10月懷胎之苦。在懷胎中,我必須抵抗住各種誘惑,比如劇烈運動、吃垃圾食品等等。
所以,至出發起,我馬不停歇地在思考讀書營的生與死。然後體會這個過程太難了!不過,《躍遷》里講了一句話啊特別到位的話:「不要因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要因為有價值才做。只要方向正確,資源、技能、優勢都是可以積累的。」
也就是說,如果我覺得生出讀書營這個孩子,是一件有價值的事去做,那麼一切皆有可能。
由此可見,在這個「信息變多、思考變淺,機會變多、競爭跨界,隨時干擾、永遠在線」的時代里,找到一個有價值的事情,最能間接地提升自己學習力、思考力和專注力的事去做,比什麼都重要。
為什麼刷了不少視頻,看了不少文章,也讀了很多書,聽了無數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呢?
原因很簡單。道理、方法應該是在生活、工作中悟出來的,而不是別人告訴你的。我們要的是在做事中學習,在做事中成長。也就是說,最重要的不是別人對你講什麼,而是自己本人能悟什麼、做出什麼事來。
【總結】
最後,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你能有所頓悟。
在信息時代,搜得到的信息全不屬於你的。真正擁有自己的東西,還需要我們現在開始行動,找到一件有價值的,並且能提升自己學習力、思考力和專注力的事去做。
願你我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悟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智慧,以及做出一件拿得出手,也能證明自己能力的大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