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或者說這幾十年,蘇幫菜式微,已是不爭的事實。曾經的美食一條街——太監弄,已經有多久沒有去過了?記得幾年前路過的時候,也是手機零售店蓋過那些曾經的老字號。記得小時候長輩結婚、做壽等場面都要擺在松鶴樓、得月樓、新聚鳳、王四酒家之類。00年前後吳門人家在專家指導下發掘出故宮所藏蘇州織造官府菜菜譜,並延請名店退休老師傅指導,外加貝聿銘貝老的親筆題詞「天珍海味」,一時算是帶來了蘇幫菜復興的味道。
不過這幾年,本城粵菜與日料比翼齊飛,麻辣與椒香水天一色,要吃一頓口味正宗的蘇幫菜,難度不小。
在「一片吃心」的推薦下,我找到了這家新開的餐館,老闆朱師傅據說82年進得月樓,一做就是三十年,現在自己出來開店。如此說來,當年說不定也曾品嘗過老師傅的手藝呢。
這次品嘗的是滸關店,雖有美食KOL推薦,第一次來,還是選擇幾道最經典的菜肴試試深淺,自己的味蕾才是最準確的坐標。
清炒蝦仁,不油不膩,生熟的分寸感掌握的很好,沒有外面「水晶蝦仁」一類不知道在什麼溶劑裡面泡了多久的那種鹼水味道。掛漿很薄,吃得出原味的鮮甜。配的薑絲切的夠細,顯示出後廚的刀工,醋的濃淡也正好,建議蝦仁先吃原味,再配醋和薑絲品嘗,口感各有千秋。
三絲蹄筋,我的理解三絲是指配的火腿絲、茭白絲和青椒絲,感覺這三絲中,除了火腿絲,另外兩種配料對於顏色的貢獻大於味道,蹄筋軟糯感略欠,但是沒有令人討厭的鹼水味,表明泡發過程中把控的比較好。
白什盤,從配料看,有魚片(應該是黑魚片)、鮮貝、海參片、蝦仁、瘦肉片、筍片、蛋糕(是這麼寫的麼?請指正)等。這蛋糕多年沒有吃過了,小時候經常見到,是加少量水或不加水的燉蛋,成型後切丁或切片,用於炒菜中配色為佳,整道菜咸鮮味表達的很好。
油燜茭白,茭白帶著淡淡的甜味,吃得出新鮮的味道,唯加工時間略短,「油燜」這一點火候沒有到,問過前台,今天不是朱師傅掌勺啊…
薺菜蝦仁餛飩,薺菜切的細,外加蝦仁增鮮,一餐最後來幾個大餛飩作為主食管飽,只是少了點豬油的香味,如果湯裡面加一勺豬油就更好了,莫非店家是為了迎合現在的健康飲食風?
總體來說,擺盤稍微老派了一點,在審美情趣上有著濃濃的八零年代國營風,當然對我等食客而言,味道是關鍵,擺盤不是最重要的。另外這裡倒是每道熱菜都配一把不鏽鋼勺,做派上有著商務餐廳的style,只是湯勺品質較為普通,建議既然放了不如放一把好一點的,否則不如不放。
補充一點,現在玲玲有兩家店,朱師傅在藏書店時間多一些,建議預約時了解清楚。
返程路上望見滿大街小龍蝦店招的時候,感嘆本城經營蘇幫菜之不易,作為對比,滬上的本幫菜,高端的有「福」系列,慧公館等一眾餐廳維繫著本地菜系的地位,大眾的有蘭心等街頭家常菜館散發著濃濃的市井風情,杭州的杭幫菜雖然老字號已經要VIP打招呼才能吃到正宗味道,但前些年以湖濱28為代表,外加紫薇廳、金沙廳、悅軒、解香樓等新派餐館將杭幫菜傳承並發揚光大,這裡面既要有餐廳從業者的努力和堅持,也要有一眾老饕願意發掘並捧場的熱心,供需兩旺,交投活躍才是健康且可sustainable的市場。
這幾天,在大銀幕上「楊康」苗僑偉與「楊過」古天樂同台飆戲,「勞模」Andy Lau展示其經典的微笑顯示出明星范的時候,我著實有一點時空錯亂的感覺,一如我品嘗完這家店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