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已飲馬長江,兵力是清軍的2倍,為何在湖廣地區停滯不前?

2021-05-26   趣說歷史觀

原標題:吳三桂已飲馬長江,兵力是清軍的2倍,為何在湖廣地區停滯不前?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留給了後世兩大印象:一是勤政,明末是多事之秋,內憂外患,朝中有操縱輿論的東林黨,邊疆將士又該如何安排?朱由檢從明熹宗朱由校那接過爛攤子,是非功過也不好簡單評說;其二是煤山殉國,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檢沒有選擇逃離京城,也不願被俘受辱,倒是死得悲壯。

有學者研究過這段歷史,認為朱由檢本不該是亡國之君,首先在軍隊,還有鄭崇儉、盧象升、孫傳庭、袁崇煥、洪承疇等人,但這些有能力的將士卻沒有什麼好結局,崇禎帝自即位後就先後殺了7個總督,以至於後來無將可用。

因此在《明史·流賊傳》中有這樣的評價:「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制馭過嚴而至於不能制。」崇禎帝在處理某些問題上很簡單粗暴,若是打了敗仗,那肯定是自己的施壓還不夠,將士們不夠用心,結果就把有才能的人殺了。

並且崇禎帝生性多疑,17年間就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使得朝堂上都是些善於打口水仗的臣子,崇禎帝更難從中得到有用的信息;此外,以前還有個魏忠賢從富人手中收工商稅、海稅,因此崇禎帝得以支撐了十多年。

但崇禎帝一上台不僅打垮了閹黨,還廢除了魏忠賢建立起的稅收系統,認為這套稅收是在搜刮民膏,殊不知他的舉措給窮苦百姓造成了多大的災難,大概跟朱元璋幼年時的處境一模一樣。

而李自成打進來之前,崇禎帝還有三萬關寧鐵騎,這支精銳部隊斬過蒙古名王,打敗過八旗護軍、刺殺過多爾袞、追殺過李自成部、追剿過張獻忠部,搞得清庭宗親怯戰,也就是崇禎帝命不該絕,但據說崇禎帝已經拿不出給關寧鐵騎的軍餉,只得求助於大臣,不過東林黨會在生死存亡間拿錢給崇禎嗎?從廢除工商稅那便已經知曉。

崇禎帝煤山自縊,但李自成也不是當年的朱元璋,吳三桂、王永吉、黎玉田帶著關寧鐵騎才走到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天下無主,以後的路要怎麼走?吳三桂等三人也拿不定主意,最終是在遼東巡撫黎玉田的建議下,引清軍入關,剿滅李自成。

這招「聯虜平寇」,南明政權是贊同的,甚至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媲美」於郭子儀借回紇精兵興唐。但清軍從山海關進入,再送走就難了,吳三桂也就成了清朝的平西王,雖然順治帝此時年幼,但有謀略的卻大有人在,清朝廷通常高官厚祿收買了亡明官僚。

吳三桂後來還打垮了南明政權,徹底成了清朝廷的臣子,為清朝立有大功,不得不說,清朝能迅速在中原站穩跟腳,與吳三桂有著不小的關係,可清朝會放任吳三桂不管嗎?

與順治帝相比,康熙帝更得孝莊太后之心,是一個頗有手段的皇帝,當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削藩過於稚嫩,但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位清朝皇帝,康熙帝卻有一番謀略。

南明的永曆帝死後,清朝廷就已經在著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比如先後找理由收繳了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信、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

三藩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1674年吳三桂自稱「周王」時是處在有利位置,從兵力上來說,吳三桂有著清軍2倍的兵力,另外,俄羅斯帝國也是趁火打劫,威脅清朝如果不低頭,就支援吳三桂。

吳三桂飲馬長江,康熙帝未必不懼,但「長江後浪推前浪」,與朱由檢相比,康熙帝則要顯得睿智許多,根本不是在一個水平層次上,而這戰若是博贏了,清朝也就穩了。

康熙帝確實贏了吳三桂,先是穩住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只要這兩人一猶豫,對吳三桂是不利的。並且清朝廷早就對吳三桂心存戒心,因此讓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娶了皇太極的女兒,明面上是駙馬,實際上是人質,這不,吳三桂剛反,吳應熊就被捕了。

但康熙帝並沒有急於殺吳應熊,這畢竟是他手上的一個籌碼。但吳三桂在湖廣停滯不前,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吳三桂在途中突然離世,以至於群龍無首,結果被清軍擊敗,就好比當日吳三桂帶兵進京勤王,途中就聽到崇禎帝在煤山上自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