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作者江永紅
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際,回顧歷史,無疑能使我們看清當下;普及常識,無疑能使我們增強信心。
我們能從中國百年防疫史中,得到什麼啟示?中國面對傳染病時迎難而上的勇氣,得益於什麼?我們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底氣和力量,來自何處?
今日,長安君與大家繼續分享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中國疫苗百年紀實》作者江永紅文章《信心,從新中國防疫史中來》的第二部分內容,一起探求探尋這背後的答案——
《信心,從新中國防疫史中來》
連載之二:在防疫上,新中國沒有打過敗仗
「溫氣疫癘,千戶滅門」(王充《論衡·命義》);「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曹植《說疫氣》)。
據史書記載,一次大疫,死者少則數萬,多則上千萬甚至上億。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傳染病仍然肆行無忌,危害甚烈。
在1950年9月政務院第四十九次政務會議上,時任衛生部部長李德全報告說:「全國人口的發病數累計每年約1.4億人,死亡率30‰以上,其中半數以上是死於可以預防的傳染病上,如鼠疫、霍亂、麻疹、天花、傷寒、痢疾、斑疹傷寒、回歸熱等危害最大的疾病,而黑熱病、日本住血吸蟲病、瘧疾、麻風、性病等也大大侵害著人民的健康。」
(左一)李德全
這麼多傳染病,難以一一細說,只說全國流行最普遍的「年年發生,月月出現」的天花,每年就奪走數萬甚至數十萬人的生命。
據1950年湖南省岳陽市的調查,患天花的人占總人數的13.6%。而我國少數民族的情形更加嚴重;據云南西盟佤族自治縣的調查,新中國成立前出生的族民中竟有近半數是麻子。
全國麻子有多少?沒有統計,超過千萬是毫無疑問的。
然而,人們發現:不知從哪一年開始,中國就再沒有人變「麻」了,幾乎見不到因患小兒麻痹症而變成的瘸子了,還有許多讓人聞之喪膽的烈性傳染病也難得聽說了。
是的!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通過免疫手段實現了消滅天花,消除脊髓灰質炎,基本消滅了鼠疫、霍亂,有效控制了其他傳染病的發病率。
據國家衛健委權威發布:1978年至2014年,全國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結核、破傷風等主要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降幅達99%以上。
有必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國消滅天花的時間點是1961年,而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球消滅天花是在1979年,我國整整提前了18年。我國從1994年始再無本土脊髓灰質炎病例,比世衛組織預定的2000年消除脊灰的目標提前了6年。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我國已構築起一條以疫苗為主的微生物「長城」。對已知的傳統傳染病而言,它既能抵禦急性傳染病的進攻,又可防止慢性傳染病的侵蝕。
慢性傳染病B肝曾經悄悄地讓我國6.9億人感染,每年因之死亡約27萬人,我國因而被人稱為「B肝大國」。
但是自1992年接種B肝疫苗以來,已使全國約9000萬人免受B肝病毒的感染,5歲以下兒童B肝病毒攜帶率從9.7%降至2014年的0.3%,兒童B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減少了3000萬人。
(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醫務人員為南京市一所學校的中學生免費注射B肝疫苗)
2012年5月,世衛組織證實我國實現了將5歲以下兒童慢性B肝病毒感染率降至2%以下的目標。「B肝大國」帽子被摘掉了。
計劃免疫是我國的發明。有計劃的疫苗接種使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初期不到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7歲。平均壽命是由綜合因素決定的,但對傳染病的控制無疑是權重最大的因素之一。
新中國防疫史表明,儘管遇到過各種挫折,但是在所有的傳統傳染病面前,中國還沒有打過敗仗。
我國已經控制或消滅了傳統傳染病,也有能力戰勝新的傳染病,17年前我們戰勝了SARS即為明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