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閘工業的早期發展丨南通造紙廠

2019-08-08   濠濱網

百年前,唐閘商賈愈遷、市集以興,儼然成為通海地區的交通樞紐與蘇北新興的工業重鎮,揭開了近代南通歷史輝煌的篇章。江海一隅的荒蕪之鄉唐家閘,從此名聲遐邇,躋身近代世界著名的新興工業城鎮,並歷經百年成就了唐閘工業重鎮的跨世紀輝煌。

這些離開不了唐閘工業的早起發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張謇創辦大生紗廠後,衍生出的南通造紙廠的歷史。

張謇創辦大生紗廠之後,急需包紗紙,於是派徐潛赴日本學習。光緒三十二年(1906)建「竹園紙坊」,生產機製紙,因虧本停辦。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張詧、張謇、潘震東、施元升籌設大昌紙廠,收購「竹園紙坊」,以其為基礎加以擴充,利用大生紗廠下腳飛花和浮棉為主要原料,生產紗廠包紗紙和翰墨林機械印刷工場所需的印刷用紙。

後因造紙設備落後,生產的紙質厚薄不勻,加之原料大漲,無奈之下被迫停產。1947年邑人張通武籌集法幣6.1億元,在唐家閘資生鐵廠東創辦通成紙廠,聘用台灣籍上海人張林泉任工程師,由楊鈐余、呂靜濤及馮國衡等參與管理,次年正式投產,生產灰色紙5.5噸。

建國後的1949年通成紙廠生產已達161.95噸。1960年,民政部門所屬益民造紙廠併入通成紙廠,是年生產紙7407噸。「文革」期間,改廠名南通造紙廠。

1970年,該廠生產的單膠紙,紙質挺括,伸縮率低,光潔度好,《紅旗》《新觀察》《文物》等國家重點刊物用於印刷封面,年產量達970噸,同時試產雞皮紙、雙膠紙。

1982年,中央出版大型系列叢書《當代中國》,國家造紙總公司作為政治任務,全國十多家紙廠送樣,結果經專家挑選,認定南通造紙廠的「65克雙膠紙」為首選。南通造紙廠接此任務後,改配方,改工藝,按特別標準,精工細作,創新技術,先後共供應優質雙膠紙100多噸,還為《中國百科全書》的插圖提供用紙。

1986年生產梅花牌1號雞皮紙,獲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1987年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全國總工會「十大」期間,文件印刷專用紙缺口2噸,全國總工會主席倪志福派員到南通市總工會,由南通造紙廠落實到2噸,滿足了大會文件的急需。1987年生產雙膠紙4995.48噸,雞皮紙572.61噸。1990年工廠停產改制。

1

代表性遺產

目前南通造紙廠只有一個車間繼續承包紙生產。該廠廠區及全部廠房均保存完好,機器設備僅遺存英式滾壓紙機一台,仍在使用。

工業革命最大的貢獻在於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現存的唐閘近代工業歷史遺存,是自洋務運動以來,我國近代工業歷史遺存中整體規模保存最完整、最集中,工業門類保留最豐富、最充實,原址原狀保護最真實、最完善,同時又是最具典型意義的中國早期民族工業的傑出代表和寶貴歷史見證。

而今,站在高處,換一個角度俯瞰唐閘,除了工業遺存,更能認識一個新的唐閘民族工業風情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