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泊爾貧窮的群體中,有一個被稱為「視力之神」的存在。
但這個所謂的「神」,並非是虛無縹緲,無從觸摸,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桑德克。
說起他的事情,頗有點寒門出貴子的味道。1954年9月4日桑德克出生在尼泊爾最偏遠的一個名叫Olangchung Gola的貧窮村莊裡,村莊只有寥寥的兩百多人,位於海拔4940米的高峰上,因此每年至少6至9個月村莊都會被雪覆蓋。
由於沒有電,沒有水,沒有學校,因此這裡的人可以說是與世隔絕一般,而桑德克的父母也是典型的文盲群體。
(貧窮的Olangchung Gola村莊)
更加致命的是,這裡沒有正規的醫療機構和通訊手段,因此只是一個很小的疾病都可以隨時令人丟掉性命。桑德克是家中六個孩子中的第二大,但哥哥,還有妹妹就因為疾病而去世,然而這些疾病,對於現代醫療技術手段來說是相當容易治癒的。
在多個採訪里,桑德克都曾表示關係最親密的妹妹在自己15歲之時因病去世,由於家庭貧窮不能將她送到條件更好的地方醫治,以至於對桑德克造成了深刻的痛苦,灌輸了他立志成為一名醫生,為那些因貧窮而無法獲得醫療服務的窮人提供醫療的志向。
(村莊一角)
眼看此狀的桑德克父親更加深刻明白貧窮帶來的可怕,因此他不惜耗盡家財,將桑德克送至最近的聖羅伯特學校學習,這間離家最近的學校,足足需要11天的腳程。
(聖羅伯特學校一角)
桑德克憑藉著優異的成績畢業,並且進入了印度的喬治國王醫學院攻讀醫學學士學位。27歲的時候進入新德里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學習更高端的醫學知識。
這一所學院自成立以來就幾乎立於印度醫學系學校的頂端,在2019年印度全國大學排名框架里甚至排名印度醫學院的第一,可想而知進入了這所學院的桑德克,將來會有怎麼樣一個輝煌的前途。
(新德里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外貌)
在學校的他爭取到了出國學習的機會,荷蘭,美國和澳大利亞都有他曾經孜孜不倦的身影。後來他遇到了自己的伯樂,澳大利亞的弗雷德·霍洛斯眼科教授。
(弗雷德·霍洛斯)
弗雷德教授驚訝於桑德克與外表不一樣的穩定手法,一個出色的醫生至少需要幾年乃至十多年時間經驗的沉浸,但桑德克如此年輕,精確度卻是無與倫比的,而且在速度和靈活性上有絕對的優勢。
弗雷德教授非常賞識桑德克,很快就成為了桑德克的導師,向他傳授各種經驗。更重要的是,弗雷德教授是一位享譽全球的眼科醫生,他的願景就是所有失明的人都有接受治療的機會,為此他甚至在1992年成立了一個組織,專門為貧窮的人提供治療失明的機會。
可以說,正是弗雷德教授讓桑德克更加堅定的往自己當初成為醫生的目標而努力,弗雷德教授讓他點燃了心中的那一團火。
(尚年輕的桑德克和弗雷德教授)
從弗雷德教授身上,桑德克了解了使用植入式人工晶狀體的白內障顯微手術技術。
所謂的白內障,即由於眼球的晶狀體出現混濁情況,導致光線進入眼球內受阻,無法投射在視網膜上,造成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的視覺障礙性疾病。
白內障最嚴重的情況是導致失明,目前治療的方案一是藥物,但這種情況只能針對症狀輕微的患者,症狀明顯的需要進行手術方式,切除已經混濁的晶狀體並植入人工晶狀體完成治療。
雖然目前這種技術手段已經相當成熟,但在當時則是另外一回事。對於很多國家患有白內障的群眾而言,找到這方面專才的醫生已經不容易,而且用於移植的晶狀體只能從歐美國家進口,這就造成了價格的居高不下,很多人支付不起這個價錢而錯失治療的時機。
桑德克想解決的,就是這數量只有兩個,卻無比艱難的問題!但他,真的做到了。
1994年,桑德克和弗雷德教授在加德滿都成立了蒂爾甘加眼科中心(現時蒂爾甘加眼科研究所的前身),開始實現其偉大目標的第一步。
(現時的蒂爾甘加眼科研究所)
桑德克和弗雷德教授一起制定了一種使用廉價人工晶狀體,將小切口白內障手術帶到當時貧窮國家的策略。但礙於當時所有的人工晶狀體只能進口,價格高達200至250美元,絕非貧窮人家能夠承受。
1995年,桑德克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人工晶狀體,成本低至5美元,撼動了整個業界,令人難以置信。而且他的操作快速可靠,只需要5分鐘就可以完成整個手術流程,可以說是在這項技術上做出了一個飛躍性的突破。
這樣的結果是更多以往不敢想像自己能夠重見光明的人,得到了新的希望。
當然,桑德克的這項創新技術衝擊了很多行業,而且剛剛誕生之時免不了被人懷疑和嘲笑,甚至是攻擊。但是《美國眼科雜誌》在2007年曾經做過一個隨機性研究,將白內障超聲乳化術與桑德克的無縫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進行了比較。
結果證明桑德克的技術與所謂西方使用的複雜機器技術擁有相同的結果:在六個月的隨訪中成功率高達98%。而且結論是桑德克的整個手術過程時間更短更快,更便宜,對高端機器技術依賴性更低。
(《美國眼科雜誌》公布的論文)
也就是說,通過這項技術桑德克能夠更快更迅速的醫治病人,從而更快速的在眼科醫生這條途徑上賺得盆滿缽滿。但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
他率先將這項技術應用在自己國家的貧窮人民身上。由於成本下降至貧窮人家也能夠承擔,因此很多懷著忐忑心情的白內障患者來到桑德克的跟前。
(桑德克在作業)
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所謂的特權,只要走進自己的診斷室,過道邊總是懷著希望的人們在等待著桑德克,畫面既感人,卻又令人唏噓,但桑德克總會以笑容,讓這些病人得到安慰。
簇擁在桑德克身邊的都是掙扎在失明邊緣的貧窮人士。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誕生在尼泊爾,桑德克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但對於桑德克來說,最令自己振奮和高興的,就是當患者脫下眼罩後驚訝的叫出:「我看到東西了!」或者是伸出微微顫抖的手,撫摸眼前這位再次給予自己光明的人。
在他身上,擁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數據。1994年蒂爾甘加眼科中心成立之初,尼泊爾的失明患病率為0.8%,白內障是主要原因。如今,儘管尼泊爾人口上升,但失明率已降至0.3%。
他總共為全球多個國家共計13萬人恢復了視力,使白內障眼科手術成本降低了90%,提供的低成本白內障手術鏡片遍布30多個國家。
在他身上,擁有著多個榮譽。澳大利亞名譽勳章,不丹國家勳章。拉蒙·馬格賽賽獎,國際公認的亞洲諾貝爾獎,是授予亞洲個人和組織的最高獎項等等。
但這樣的桑德克,卻被稱為「赤腳醫生」。那是因為他曾經因為體驗過兄弟姐妹因為走不出大山尋找治療而去世的切膚之痛,因此他不會放棄那些同樣遭遇的人。
他會帶著團隊,跋山涉水,前往那些被河流,被大山隔絕的村莊,為那裡的人帶來希望。
如果汽車走不上,列車穿不過,馬匹踏不平的地方,那就用自己的雙腳走出道路。
到了目的地,他和助手會搭起簡易的手術室,然後在內里為患者進行眼科手術。
正因為他改進了這一項技術,因此即使沒有那些大型的高端器械也能夠為患者進行醫治,這也就將地域的界限打破,真正的做到了讓幾乎所有人都能夠得到治癒的可能性。
(桑德克在搭建的簡易手術室里作業)
現在的桑德克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了,他已經很難再憑藉自己的雙腳走進那些窮山惡水的地方為那裡的群眾醫治。
但他並沒有讓自己閒下來,培養新一批眼科外科醫生是桑德克給自己的使命。得到他指導同時已經能夠獨當一面的醫生,數以千計。
桑德克在一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採訪里高興的說著:「現在我們一些年輕的外科醫生,甚至比我的速度還要快」。他就像一位老師一般,看著自己的學生青出於藍,感到無比的欣慰。
是的,這就是尼泊爾很多人口中的「視力之神」,有著一段艱辛的過往,一身精湛的技術,一顆不忘初衷的心。
是的,桑德克其實也很平凡,他是病人眼中的醫生,是學生眼中的老師,但他所做的事情,值得被世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