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漢東:吳越武肅王金書鐵券考略

2021-05-13     歷史研究

原標題:錢漢東:吳越武肅王金書鐵券考略

公元978年,錢弘俶遵循祖訓,以蒼生為念,歸於宋朝,實現中華一統,受到史家的讚頌。

由於錢鏐的戰功顯赫,曾獲得唐王朝頒發的鐵券金書,俗稱免死牌。中國曆朝歷代所賜予的「鐵券」不勝枚數,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大多灰飛煙滅,不見蹤影,唯有錢鏐的鐵券金書,經歷千年,飽經磨難,奇蹟般地被保存了下來:由浙江嵊州長樂錢氏後裔捐獻給國家,成為國家博物館一級珍貴文物向世人展示。那麼鐵券金書究竟是怎麼來的?它有什麼作用?

錢鏐金書鐵券(國家博物館藏)

鐵券金書為皇帝契約

鐵券金書,也稱丹書鐵券、金書鐵券,是古代皇帝與臣子所訂的契約——將皇帝與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或金等寫在「鐵券」上,故稱「金書鐵券」,因具有刑罰豁免權,俗稱免死金牌。鐵券外形如筒瓦形的鐵製品,兩券合而為一整體,左券頒給功臣,右券藏入皇家內府或宗廟內,遇到特殊情況,將兩券合在一起,以驗真假。鐵券上的信詞,最初用丹砂填字,合稱「丹書鐵契」。後梁用銀粉填字,故《資治通鑑》作「銀券」;隋時用金填字,亦稱「金券」、「金書」,遼代用金填字,故《遼史》作「金券」;《明史》則因鐵券可世代相傳而稱為「世券」。許慎《說文解字》里說「符,信也」。據考,先秦時代,符節是用作憑證的一種信物,一般用竹木做成。《信陵君竊符救趙》的符就是國君的信物。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考證,丹書鐵券發明人為漢高祖劉邦。史載:劉邦建立漢王朝後,「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於宗廟」。丹書鐵券中的誓詞有「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漢高祖為籠絡功臣,給功臣頒發「丹書鐵券」作為褒獎。他大概覺得竹木易朽,不足以表達自己擁有天下並與功臣世代永享富貴爵祿的決心,遂易之以鐵。《後漢書·祭遵傳》:「丹書鐵券,傳於無窮。」受賜者莫不感到皇恩浩蕩,世代效忠朝廷,將其裝進金匱藏於用石建成的宗廟內。

其實皇帝信誓旦旦,但認真兌現承諾的並不多。如韓信、彭越等都是大功臣,結果都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至於功臣子孫更無免罪特權,稍觸刑律,即繩之以法,如丞相陳平的後裔搶人老婆,被處以死刑。史學家司馬遷曾作統計:「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漢武帝太初時,只過了一百年,僅有五個功臣後裔保留封為侯爵,其餘均因犯法而獲死罪。

自漢高祖劉邦開啟以鐵契褒獎、籠絡功臣的先例,後世帝王紛紛仿效,所謂「後代承業,習而不改」,他們認為這種政治策略和手段對於加強統治權力十分有效。三國時期,為籠絡周邊少數民族,蜀漢對南中諸夷、曹魏對關隴氐、羌,都賜予鐵券與之會盟。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丹書鐵券的誓詞,由漢初的世襲爵祿一改而為免除死罪。唐代免除受賜者叛逆罪之外的死罪一次或數次,成為唐政府賞賜鐵券的主要內容。唐末,不僅受券者有免除死罪的特權,還涉及寬宥其子孫死罪特權。諸如錢鏐恕9死,子孫3死。

文學作品也有渲染鐵券金書以增加其神秘感和影響力的。小說《水滸傳》第九回寫店主人介紹柴進時說:「俺這村中有個大財主,姓柴,名進,此間稱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喚做『小旋風』。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孫。自陳橋讓位,太祖武德皇帝欽賜予他『誓書鐵券』在家……」第五十二回再次寫柴進道:「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孫,家間有先朝太祖誓書鐵券。」此「誓書鐵券」,是「丹書鐵券」的一個異稱,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後周柴家手中謀得皇位,賜柴氏「丹書鐵券」,柴氏後人犯罪不得施刑,歷史上確有依據。

鐵券金書曾飽經磨難

錢鏐的鐵券金書經宋代陸遊、明代劉基等人題跋,還呈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明成祖和清高宗等六位帝王御覽,成為國寶。歷經戰火風雨,顛沛流離,這件國寶能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佳話。

熙寧八年(1075年)三月,錢景臻做了宋仁宗女兒秦魯國大長公主(1060—1146)駙馬,「金書鐵券」開始珍藏在錢景臻的駙馬府。錢景臻跟大長公主結婚時,擔任駙馬都尉,後受封會稽郡王。大長公主聰明賢惠,是宋仁宗最喜歡的女兒,她在宋英宗主持下嫁給了錢景臻。金人入侵,她變賣全部家產,支持朝廷抗金。徽欽二帝被擄,在趙宋皇室南渡後,她說,國不可一日無君,遂召集皇族、大臣,主持推舉康王趙構為皇帝。公主長子錢忱,被加封為榮國公,後又遷升為太師、豫國公等。

紹興元年(1131年),錢忱奉母之命隨宋室南遷,居台州府所在地臨海。錢氏居住到台州以後,逐漸成為台州的大族、望族。紹興四年(1134)夏,宋高宗賜大長公主第「一行」宅,並御題「忠孝之家」四個字,讓她安享榮華富貴。「一行」宅扯,在今浙江省臨海市台州中學老校園的東側。「鐵券金書」由錢忱攜藏在臨海宅第,成為台州錢氏的「族寶」。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當元兵將至天台時,錢氏家人負鐵券逃難,死於途中,鐵券不知去向。然而蒼天有眼,56年之後的元順二年(1331年),「鐵券金書」被一位漁人從澤庫的深水中撈了上來,賣給了鄰近村的一個老學究。錢氏十四世孫錢世珪(1276-1346)用十斛谷買回了「鐵券金書」。但是浸水太久,嵌在「鐵券金書」後半段的金字剝落了許多。「鐵券金書」長留臨海達767年之久,世守不墜。

文學家陸遊83歲時寫了一篇《跋唐昭宗賜錢武肅王鐵券文》,裡面有如下記載。紹興六年(1136年),在他十二三歲時隨母至姨母家,拜見了老長輩大長公主,看到鐵券、節度使印等寶物,他說:「鐵券實藏臥內,狀如筒瓦。今七十餘年,乃得見錄本於武肅諸孫槱家。後十字,蓋文僖手書。某家舊藏文僖書帖,亦有押字,皆與此同。武勝軍節度使印,則文僖尹洛時所領鄧州節鉞也。開禧三年六月乙巳,山陰陸某謹書。」

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在《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寫道:「券藏白石村民錢文川家。」1895年,嶺外錢村發生了一件怪事,日夜有人看守的鐵券,竟被人從宗祠里盜走,1901年長樂鎮的錢氏後裔花了400兩銀子從一個常熟人手中再次買回了鐵券。鐵券終於重返錢氏家族,錢氏後裔為鐵券回家,演戲10天,以示慶賀。爾後每年春節用花轎抬著鐵券,在樂隊吹打聲中迎至大宗祠,與先祖遺像放在一起,以隆重的儀式舉行祭祀。

在嵊州縣誌中記載,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長樂也被日軍占領。長樂錢氏族人為防鐵券遺失,商定將鐵券藏在錢賡麟家的深井裡。據錢賡麟的兒子錢文漢先生回憶:七十年多前,當鐵券送到了他家時,其父母為使鐵券不損壞,想了不少辦法,先是塗油,後是封蠟,最後將鐵券先用棉線纏好再封上蠟,用線捆好投入自家的井裡。這口井到秋天水清,一眼見底,文物容易暴露。錢賡麟夫婦每天晚上從外面挑回一擔泥倒入井中,將井水攪混。從此,錢賡麟一家人要到很遠之地挑水吃。堅守七年,抗戰勝利。當年11月,天氣已冷,錢賡麟喝口白酒,下井取出鐵券,剝開來看,保存完好。

1949年5月,長樂解放,錢氏族人感到人民政府可以信賴,遂將鐵券捐獻給國家,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保管。鑒於此物的重大歷史文物價值,1959年,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將鐵券收藏。

錢鏐功高獲鐵券金書

晚唐五代十國被史學家稱為「亂斯極矣」,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災荒頻仍,北方十室九空,「浙東大疫,死者大半」,「江南大旱,飢人相食」,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吳越國王錢鏐就生於其時。他出身貧寒,少喜習武,因系長子,16歲便冒險去海鹽等地,肩挑販賣私鹽至安徽等地,換回錢糧侍奉父母。21歲時,錢鏐投身行伍,「驍勇絕倫」,膽識過人,武藝高強,受到石鏡鎮指揮使董昌的重用。879年黃巢起義軍進犯臨安,錢鏐以少敵多,運用伏擊和虛張聲勢等戰術,巧妙地解圍。880年,唐朝內亂四起,為保護地方安定,董昌、錢鏐聯合各縣民團,建立「八都軍」。董昌其人缺少遠見,昏庸殘暴,野心日增,他與錢鏐歷經四年艱苦戰鬥,平定浙東觀察使劉漢宏叛亂後,僭位稱帝。

895年,唐朝封錢鏐為浙東招討使,討伐董昌。錢鏐初念董昌提攜之恩,且又是同鄉,兩次勸告董昌不可叛逆。董昌卻聯合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偷襲蘇州、杭州,才使錢鏐下決心攻克越州(紹興),董昌在被押付杭州途中,自慚無顏,投江自殺。

897年,錢鏐討伐董昌有功,唐昭宗特賜「金書鐵券」,鐵質形如覆瓦狀,中穹旁垂,質如綠玉,縱29.8厘米,橫52厘 米,厚2.41厘 米,重約132兩,上嵌金字350個,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現金字多有剝落。唐昭宗詔文曰:「咨爾鎮海鎮東等軍節度浙江東西等道觀察處置營田招討等使、兼兩浙鹽鐵制置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使持節潤、越等州諸軍事、兼潤越等州刺使、上柱國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戶,食實封一百戶錢鏐,朕聞:銘鄧陟之勛,言垂漢典,載孔悝之德,事美魯經,則知褒德策勛,古今一致。頃者,董昌僭偽,為昏鏡水,狂謀惡貫,渫染齊人。而爾披攘凶渠,盪定江表。忠以慰社稷,惠以福生靈。其機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甌越於塗炭之上,師無私焉;保餘杭於金湯之間,政有經矣。志獎王室,績冠侯藩,溢於旗常,流在丹素。雖鍾繇刊五熟之釜,竇憲勒燕然之山,未足顧功,抑有異數。是用錫其金版,申以誓詞: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永襲寵榮,克保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承我信誓,往惟欽哉。宜付史館,頒示天下。」

在詔文中,唐昭宗褒獎錢鏐削平董昌的功績,稱讚他「披攘凶渠,盪定江表。忠以慰社稷,惠以福生靈……志獎王室,績冠侯藩」。他稱錢鏐的功勞「雖鍾繇刊五熟之釜,竇憲勒燕然之山,未足顧功」。因此,他「用賜其金版,申以誓詞: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永襲寵榮,克保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承我信誓,往惟欽哉。宜付史館,頒示天下」。鐵券的主要內容是記載被賜者征討董昌的功績,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這是皇帝賜給錢鏐的獎賞和信物。清朝吳任臣在《十國春秋》中稱鐵券:「晶光閃爍,天語溫純。」

錢鏐獲得這道「金書鐵券」時,感動得哭了,他說:「我才46歲,就受到皇上如此厚賞,恩重難報啊!?」並以此諄諄教導自己的子孫:「要謹當日慎一日,誡子誡孫,不敢因此而累恩,不敢因此而賈禍。」同年十月,錢鏐請文學家、錢塘縣令羅隱起草《謝賜鐵券表》,向朝廷致謝。這件《謝賜鐵券表》流傳了一千餘年,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浙江省文獻展覽會時曾展出過,後來下落不明。900年,為了表彰錢王的功績,唐王朝派人取錢鏐畫像,懸於凌煙閣。其副本一直由錢氏子孫寶藏,由於年代久遠,原件殘破不堪,清代裔孫錢泳請人臨摹,今摹本藏江蘇省常熟市博物館。

江南文化的核心為五代吳越國文化,宋人編《百家姓》將錢家排在僅次於趙宋皇家的第二家,表明世人對錢氏家族的家國情懷的肯定。錢鏐平息戰亂後,維護地方安寧,建立吳越王國,定都杭州達八十餘年,造就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格局,構建了富有特色的江南水鄉文化。錢王的仁慈和賢明,使西湖化解了「千年之劫」。據記載:當時中央政府准許錢鏐造一座王府,風水先生認為填了西湖造王府是最佳選擇,這裡風水好,有王氣,錢家可享有千年江山。錢鏐堅決不同意,說:「百姓靠湖水為生,無水即無民,我還要王氣幹什麼?」他不但沒填西湖,還招募了7000名「撩淺軍」,專門從事西湖等水域的疏浚工作,後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的詩句讚頌錢王。

錢鏐對杭州先後進行3次擴建,大大拓寬了杭州城的範圍,杭城留下的「百井坊巷」中那九十九眼井,就是錢王開鑿的,故俗稱「錢王井」。錢鏐同時發展經濟,扶植農桑,開拓海運,擴大貿易,將杭州建成了「富甲一方」的「人間天堂」。據史料記載,隋末唐初杭州戶籍僅15380戶,至五代吳越盛時人口激增至10萬餘家、50萬人,盛極一時。

錢王十分重視蘇南重鎮蘇州,虎丘塔亦為錢王所建。他派出第六子錢元璙(公元886-942)前往駐守。錢元璙最喜園林,治理蘇州30年,頗有政聲,特別是其於蘇州園林建設的貢獻澤被後世。史書記載他「儉約鎮靜,郡政循理」,「好治林圃,釃流以為沼,積土以為山,島嶼峰巒,出於巧思,求致異木,比及積歲」。五代詩人貫休曾寫詩讚錢鏐道「一劍霜寒十四州」,說明吳越國最強盛時他管轄有14個州,成為一時之豪傑。

81歲時,錢鏐在杭州病亡,諡號武肅。他遺言要「子孫善事中國」,「如遇真主,宜速歸附」,立下 「八訓」等,後演繹成著名的「錢氏家訓」,使後裔長期受益而人才輩出。對錢鏐的功績,後人口碑不絕,蘇東坡寫下《表忠觀記》的文章。江浙等地,更有不少奉祀他的祠廟和紀念他的地名。北宋歐陽修曾說:「獨錢塘自五代時,知尊中國,效臣順,及其亡也,頓首請命,不煩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樂。」

六位皇帝賞鐵券金書

國家博物館珍藏著具有千餘年歷史的吳越國王「鐵券金書」,後世的鐵券多系參照這一鐵券製作的,曾經過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明成祖、清高宗(乾隆帝)等六位皇帝的御覽。其中朱元璋曾御覽了兩次,乾隆皇帝則在覽後歸還時親作「觀鐵券歌」詩文賞賜,並依其形制頒發給功臣、重臣。可以說唐、宋、明、清頒發的鐵券,形制相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想仿效古代帝王表彰開國功臣,賜給鐵券,但無人知曉鐵券的形制。這時翰林學士、文學家危素說,臨海錢氏藏有鐵券,於是朝廷遣人到台州。錢氏後人接到聖旨,不敢怠慢,速將「鐵券金書」和錢氏五王畫像送到京城。朱元璋與丞相李善長、禮部尚書牛亮等觀賞後,照樣雕了一個模子,並翻刻製成木刻鐵券。錢氏後人仍將「鐵券金書」帶回臨海以世代寶藏。清朝學者凌揚藻在《明史·輿服志四》的《蠡勺編·鐵券》中對這事作了記載。這次鐵券進京,讓朱元璋的朝臣們大開眼界,他們爭相吟詠,唱和不停,文壇領袖宋濂還撰文《送錢允一還天台序》來紀念此事。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高宗弘曆第三次南巡時欲一睹這稀世寶物,錢選等人把「鐵券金書」送到常州,讓他觀賞。乾隆皇帝不但御覽了鐵券,還把他親自題寫的《觀錢鏐鐵券歌》刻在安置鐵券的木盒寶匣上。乾隆題詩云:「表忠觀永祀錢塘,鐵券卻在台州藏。久聞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將。鑄鐵如瓦勒金字,乾寧歲月猶存唐。皇帝若曰咨爾鏐,董昌僭偽為昏狂。披攘凶渠定江表,祲清贏泰保餘杭。用錫金版永延祚,克保福貴榮寵長。恕卿九死子三死,承我信誓欽毋忘。徒觀剝蝕字漫漶,鐵猶如此人何方。龍門致誚帶礪誓,趙宋轉眼為新王。俊傑識時有弗較,善存桑梓功斯良。其時鐵券固不出,南遷後出方膻薌。作歌裝匣付珍弆,所嘉謝表撝謙光。」當時一些大臣、名士,如莊有恭、范清供、齊召南、沈德潛、蔣士銓等都賦詩「恭和」,為一時之盛事。

錢鏐的「鐵券金書」如今在國家博物館展出,不少錢氏子孫專程前往觀賞,我也多次前去欣賞。欣賞之餘,感慨萬千。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如今國泰民安,反腐肅貪,深得民心,不赦「丹書鐵券」、不搞「鐵帽子王」,更讓制度反腐成為穩態的民心所向。但「鐵券金書」的文化價值是永恆的,它詮釋著一個家族的興衰和榮辱,也見證著千年歷史的滄桑與變遷。

陶福賢:錢鏐與吳越國

人們進入臨安城,稍加留意,就可發現這裡的山川、街道、公園、水井、碑刻、樓閣,乃至商場、食品,多與五代十國的吳越國和錢氏家族有關。功臣山、石鏡山、安國山、婆留井、錢王陵公園、安國樓、衣錦街、武肅里等,都會勾起人們對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及其開國之君錢鏐的追憶。

錢鏐畫像 清 王元勛(1728-1807)摹繪

錢鏐,字具美,唐大中六年(852)生於臨安,出身微賤,世代務農,早年曾以販鹽謀生,家居石鏡鎮(今臨安鎮)錢塢壠。

「人間天堂」的奠基人

吳越國建於長江三角洲吳、越故地,占有今浙江省十一州,再加上蘇州、福州,共十三州。

蘇州、杭州均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人間天堂」,而今日蘇杭地區的繁榮都與錢鏐在歷史上所建樹的功績是分不開的。錢鏐自統一「兩浙」、正式建立吳越國後,親自帶領軍民5次擴建杭城。值得一提的是公元907年,擴建牙城時,有術士向錢鏐獻策:如在舊基擴建,國祚只有百年;如填西湖更建,可以延長十倍。錢鏐回答說,百姓靠湖水為生,無水即無民,哪有千年不變的真主?有國百年就心滿意足了。他花大力疏浚西湖,後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句讚揚他。

後梁開平四年(910),錢鏐增調軍民數十萬在沿錢塘江北岸,開展了氣壯山河的水利大決戰,並採用立滉柱、打竹籠的科學方法降服洶湧的潮魔,築起了一道從六和塔到艮山門的捍海石塘,徹底根治了杭州城的潮浸之患,還留下了「錢王射潮」的美麗傳說。

「蓋當隋時杭地苦鹵,水咸難飲,自唐鄴侯李泌開六井,引西湖水入城外,錢王又鑿井九十九眼以澤民」。杭州的「百井坊巷」,傳說原來有井九十九眼,就是錢鏐開的,故稱錢王井。錢鏐第七子元瓘命將士引西湖水入城為涌金池,便利居民汲取飲用。另設置龍山、浙江二閘,「以大小二堰,隔絕江水,不放入城,則城市專用西湖水,水既清澈,無由淤塞」。錢鏐為杭州城的飲水淡化做了大量工作。

錢鏐還鑿平錢塘江中暗礁以利通航,發展經濟,使吳越國「富甲東南」。

左:紹興博物館藏錢繆62歲銀簡

右:浙江省博物館藏錢繆63歲銀簡

錢鏐對開發和繁榮兩浙經濟,奠基「人間天堂」代有好評。這在著名的宋代鐵面御史趙汴、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開國元勛劉基分別撰寫的《武肅王傳》等專著中,均有詳細記載。

五代之際,天下紛擾,惟獨吳越國人民安居樂業,使吳越百姓免去戰亂之苦,過了一段太平富裕的日子。隋代杭州只有15380戶,五代吳越盛時已達「十餘萬家」。錢鏐死後,子元瓘、孫弘佐相繼嗣位。錢弘佐時,倉庫存有十年積蓄,免全國賦稅三年。

五代時,南方諸政權中,吳越國是經濟文化發展最快的地區。在錢鏐「善事中國,保境安民」基本國策指導下,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發展手工業、商貿業和文化事業,擴建杭州、蘇州等中心城市,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努力,至吳越國歸宗時,杭州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南第一州」。

錢鏐在發展經濟中首先緊緊抓住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整治了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從而把吳越國建成了魚米之鄉。吳越國利用水網澤國的優越條件,創造了「圩田」的耕種方法,即在河渠兩岸的農田周圍,築起堤壩,內以圍田,外以擋水,圩田是吳越國發展農業一個重大進步措施。

錢鏐還十分重視曬鹽、制茶、制瓷、絲織業等手工業的發展。當時在十國中以吳越國的絲織業發展最為迅速。絲織業的發展又刺激了農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使境內「桑麻蔽野」,蠶季岀現了「春巷摘桑喧奼女」的熱鬧景象。吳越之地已成為全國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中國的「絲綢之府」。

經濟的繁榮,基礎在於生產的發展,但要實現真正的經濟繁榮,還賴於商貿的發展。通過商貿交易,溝通中國兩大經濟帶——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實現貨暢其流,物盡其用。五代前中國大都市都在長江以北,西京、東京稱為「兩京市」,是全國最大的商貿中心,其次便是揚州、益州(成都)。五代後,商貿中心便慢慢向蘇、杭、明等州轉移。這些均為後來趙匡胤統一中國,南宋王朝定都杭州的實踐所證實。

現在,長江三角洲最富庶的滬寧杭(含嘉、湖)、蘇錫常、甬溫紹九個地區中有七個均在原吳越國地區。吳越國往事已越千年,但其重大意義與影響卻綿延至今。錢氏三世五王實踐「善事中國,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從而為國家經濟繁榮、民生福祉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左:浙江省博物館藏錢繆66歲銀簡

右:錢繆67歲銀簡

中外交流的倡導者

建國後的錢鏐幾次回家鄉臨安,但其父錢寬卻避而不見,後來他對錢鏐說:「吾家世代以田漁為事,未曾有貴達如此,爾今為十三州之主,三面受敵,與人爭利,恐禍及吾家。」這一教誨,對錢鏐後來實行「保境安民、事奉中原、不失臣節」的方針頗有影響,吳越立國後,雖曾建元,皆私行於國內,連自己的年號錢都未曾鑄行過,當時曾有一個農民在田裡得傳國璽獻給錢鏐,錢王說「此乃天子所用之寶,非臣下所宜留」,馬上獻於朝廷,由此可見錢王盼望民族統一的可貴精神。

吳越國所致力的事業,不只是圖一時一事的好處,而是為千百年的長治久安。吳越國立國七十二年,而治杭則達八十六載,自錢鏐後三世五王,一姓到底,這就具備了長治久安的條件。正是因為保境安民,晏然無事,吳越國也就成了北人遷徙南來者所嚮往的福地、亂世中的一片樂土。

而錢鏐「子孫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之大禮」的臨終政治囑咐更為後代錢王所遵循。公元978年5月4日,錢弘俶遵照祖上「如遇真君主宜速歸附」的遺訓,審時度勢,納土歸宋,使當時繁榮發達的吳越國免遭破壞,人民免受生靈塗炭,穩定和鞏固了中國和平統一的政治局面。吳越國三世五王的這種以民意為歸、民利為先、民族統一大業為重的偉大胸懷,更加增添了廣大百姓對他們的敬仰與愛戴之情。

在錢鏐及其繼承者統治吳越國期間,吳越國則憑藉其社會安定和經濟繁榮的基礎,積極發展與海外各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據文獻記載,古代的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等國家,都與吳越國進行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其中,吳越國與日本、朝鮮的交往尤為頻繁。

吳越國時期,朝鮮半島上先後存在有新羅、後百濟和高麗等國。據《新五代史》卷六十七記載,吳越國建立之初,錢鏐就「遣使冊新羅、勃海王、海中諸國,皆封拜其君長」。

當時吳越國與新羅、後百濟和高麗等國的民間貿易往來相當頻繁。《十國春秋》卷八十一記載,建隆二年十二月「海舶獻沉香翁一具,高尺余,剜鏤若鬼工,王號為』清門處士』。又,髙麗舶主王大世選沉木千斤,疊為旖旎山,像衡岳七十二峰。王許以黃金五百兩,競不售。」說明吳越國與外國的貿易關係是相當自由和平等的。

吳越國建立後,錢鏐及其繼承人曾經多次派遣使節前往日本,積極增進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當時前往日本經商的吳越商人,其著名者如蔣承勛、蔣兗等人,都曾充當吳越國的使節。例如蔣承勛於公元936年、953年兩次攜帶吳越王的信使出使日本,並把絲綢、絹、綿羊等禮物送給日本朝廷。商人鮑置還曾帶去孔雀等珍禽奇獸獻給日本天皇。據史書記載,數十年間民間商船來往於中日兩國之間。當時開到日本的中國商船,幾乎都是從吳越國去的。

遠航日本的中國商船從吳越國的都城杭州出發,橫渡東中國海,通過肥前松浦郡的值嘉島後,在博多津港(今福岡市)靠岸。每次航行的時間,一般都選擇在夏季,趁風季來臨時啟航,到達日本後,在那裡賣掉商品,然後在颱風期過後的九月啟程返航。

除此之外,吳越國還與印度、阿拉伯等國建立了友好的商貿關係。據《吳越備史》卷二記載,「火油得之海南大食國,以鐵筒發之,水沃,其焰彌盛」,火油即石油,所以,浙江成為中國最早使用石油的省份。對外交往使得吳越國較早地開展了商貿,這也為「浙商」的形成和當今江、浙、滬地區經貿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之都的締造者

吳越國時期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繁榮。錢鏐掌權後十分重視網羅文人學士。他廣開言路、「禮賢下士」、兼聽納諫,唐末名家羅隱、皮光業、胡岳、林鼎、沈崧,武將顧全武、馬綽、杜陵、阮結等都受到他的禮遇,羅隱成為他的重要謀臣。因為廣招才智之士,使得吳越國人才濟濟。當時有個著名詩僧貫休,送了錢鏐一首詩,其中兩句為: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佛學興盛更是吳越國文化發展的一個突出標誌,據《咸淳臨安志》統計,吳越國都會杭州有寺院150多所,素有「江南佛國」之稱,臨安的功臣塔,杭州的白塔、六和塔、雷峰塔、保俶塔等都是吳越國時新建或重建,吳越國在杭州以外所修建的佛塔,有蘇州虎丘山上雲岩寺塔、上海龍華寺塔、義烏雙林寺鐵塔、安吉馬家渡靈芝塔等。

寺廟方面,杭州四大名寺靈隱寺、凈慈寺、聖因寺、昭慶寺等,無不始建或重修於吳越國時。下天竺法鏡寺,原由東晉時印度高僧慧理創建,錢鏐重建為五百羅漢院;中天竺初建於隋朝,吳越國時錢弘俶擴建改名為崇壽院。吳越國時在杭新建擴建的寺院還有凈慈寺、凰凰山南麓梵天寺、九溪的理安寺、赤山埠的六通寺、靈峰的靈峰寺、五雲山的雲棲寺、紫陽山的寶成寺、月輪山的開化寺、玉泉的清漣寺、北山下的瑪瑙寺,等等。

吳越國佛教石窟藝術在杭州有多處,其中慈雲嶺南坡石壁間石刻造像,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造像,是五代吳越國時期石窟藝術造像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處,至今猶可欣賞到其雕刻之精美生動。另有煙霞洞內十六尊羅漢像、石屋洞內眾羅漢像、飛來峰射旭洞內三尊佛像等。另外,靈隱寺的彌陀石佛、摩崖石刻和石塔、鳳凰山的梵天寺經幢等吳越國時期文物一直保持至今。

瓷器以吳越之秘色瓷器最為精美,錢弘俶時一次進貢宋朝秘色瓷達14萬件之巨。在當代的古代文物發掘中,錢鏐之子錢元瓘墓中和錢鏐之母水邱氏墓中,都發現秘色瓷器,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在我國陶瓷史上也曾大放異彩。

越窯青瓷褐彩雲紋熏爐 唐天復元年(901)

1980年浙江省 杭州臨安水邱氏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文化的發展、佛學的興盛,又促進了印刷業的進步,而印刷業的進步又加快了文化的發展。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吳越國時期刻版印刷品,乃是雷峰塔磚內的藏經。吳越國時期杭州已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大印刷中心。

錢鏐本人不僅能征善戰,還留下許多詩文,詩文中裹著一團英雄氣概,讓人興嘆不已。不僅如此,他的書法也頗有造詣,擅長草隸,蜚聲中原。

錢鏐於後唐長興三年(932)三月二十六日薨於杭州,享壽81歲,在位26年。在臨安東迎薰門口(今衣錦街東端右側),立碑題刻「錢武肅故里」。錢鏐墓位於臨安安國山即太廟山南麓,是浙江省僅存的一座帝王墓。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越國時期在文化上繼唐開宋,吳越地區一躍而成為文物之邦和中國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錢鏐對繁榮文化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

越窯青瓷褐彩雲紋蓋罌 唐天復元年(901)

1980年浙江省 杭州臨安水邱氏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geZYXkB9wjdwRpvbH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