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的「義烏村」,從未割斷的故鄉情緣

2019-07-02   懶人故事

在今天秦皇島市撫寧區的明長城腳下,有序地分布著數百座明清時代的古墓,一些古墓旁的石碑上,隱隱可見鐫刻的「祖籍浙江金華府義烏縣」字樣。在從河北省秦皇島到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一帶的明長城沿線,分布著約150餘個村落,這個村落里的居民世代保持著與北方傳統不一樣的習俗,這些習俗更像是南方的,更準確的說是很浙江省義烏市的風俗習慣接近。正式因為這個原因,這些村落都有一個共同的俗名——「義烏村」。

北方長城腳下怎麼會有義烏村呢,這和民族英雄戚繼光及威震天下的戚家軍有關。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僉事,司職平定倭患。戚繼光到浙江後,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而金華義烏地區的人比較彪悍。於是戚繼光前往義烏,在當地招募了3000人,在戚繼光的精心領導和訓練下,這支部隊成長為一支震懾東南沿海,打得倭寇抱頭鼠竄的勇猛之師,史稱「戚家軍」。 戚繼光憑藉「戚家軍」平定了東南沿海一帶的倭患。

《蕩寇風雲》劇照

明隆慶元年(1567年),朝廷任命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薊鎮總兵官,調往北方長城一線,訓練士兵、防患蒙古。隨戚繼光開赴長城前線的還有戚家軍的3000多義烏官兵,義烏官兵隨戚繼光北上後,負責戍守整個薊鎮長城邊關。薊鎮長城修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當年修築的比較簡單,不利於防守,戚繼光到任後,依據「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思想,用磚石木結構廣建敵樓、障牆等設施,使得薊鎮段長城牢固異常,固若金湯。

當年戚繼光在整個抗倭和戍邊過程中,分5次總共徵調了2萬多名義烏官兵。其中,明朝後期戍邊修長城的義烏兵武官有104名,當時徵調到北方的義烏兵有的被戚繼光派到長城沿線各地訓練當地駐軍和修築長城。山海關老龍頭入海石城就是義烏兵所修築,據《老龍頭大事記》記載:「公元1579年(萬曆七年),都督戚繼光指令參將吳惟忠築老龍頭入海石城七丈。」吳惟忠就是跟隨戚繼光而來的戚家軍將領。

金山嶺長城

老龍頭

「義烏兵」隨戚繼光到北方後,修築長城工程浩大,守邊任務也十分艱巨。為了穩定軍心,朝廷對北上的義烏官兵放寬政策,允許他們的家屬隨軍守邊。於是,不少來自義烏的家庭就在邊塞定居下來。戰事相對平緩的年代,守軍官兵和家屬在就近的山腳下蓋起了房子,開荒種地,他們的後代也就在此定居下來,一代代繁衍。他們聚居的村子,就形成了義烏村。隨著歷史的發展、朝代的更迭,義烏兵築守長城的歷史,慢慢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儘管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雨,但是義烏村的村民始終口口相傳的是「我們的故鄉是浙江義烏」,對故鄉的思念始終沒有忘記。許多人一輩子都想回到自己的父親、爺爺時常念叨的故鄉去看一看,去拜一拜祖宗,但由於條件的限制,都帶著遺憾離開了。

撫寧縣板廠峪長城下的義烏村民祭奠祖先

義烏村的歷史在當地都有明確的記載,天津市薊州區《薊縣誌》述,薊縣城內的兩支王姓先祖分別是王家驥、王成宗和王成武兄弟,他們都是隨戚繼光來此鎮守的義烏籍將領。遼寧省綏中縣永安鄉曹家房子村曹姓村民也是當年戍邊的曹姓義烏兵後裔,祖籍在義烏市後宅街道曹村。

長城腳下的義烏村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義烏當地和北方義烏村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繫,相互之間知之甚少。1984年,一封來自東北的信被寄到了義烏史志部門,來信人說自己是到北方修守長城的義烏兵後裔,請求幫忙尋找祖籍地。這份信引起了義烏史志部門的關注,之後開始專門查找和收集這方面的史料,隨著越來越多的線索被發現,2002年時義烏專門派出人員赴北方實地調查。在綏中縣永安堡鄉的曹家房子村,他們找到了當地修編的《曹氏家譜》,經與義烏後宅街道曹村《稠岩曹氏家譜》比對,完全對應其記載的外遷情況。之後,調查組在河北、遼寧、北京和天津的長城沿線,陸續尋訪到了義烏村,並都確認了家族淵源。

義烏村村民回鄉

2010年,在調查組的安排組織下,11名不同姓氏的義烏兵後裔來到了義烏,來到了這片他們祖祖輩輩思念了幾百年的故土。 他們的宗族都以最盛大、最隆重的禮節來迎接這些漂泊在外的親人,那一天,義烏的大街小巷比過年還要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