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分為「春、夏、秋、冬」這是人盡皆知的,孔子編撰史書的時候,就是根據季節來命名書名的。網上對《春秋》這本書也早有了解釋,魯國的史官在報導當時各諸侯國的重大事件時,書寫的順序是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來記錄的,於是史官把書名命名為「春秋」。
後來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不僅僅成為儒家經典著作,史學家還將周平王動遷(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這段時間稱之為「春秋時期」。有人可能會問了,既然魯國史官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來命名書名的,那麼,古代的史官為何不以「春冬」來命名,而是以「春秋」來命名呢?要想明白這個問題,就要了解先秦時期「春秋」的具體含義。
孔子
在古代「春秋」代表季節沒錯,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春秋」兩個季節其實代表的是一年,而非「春、夏、秋、冬」代表一年,所以《春秋》書名的意思是「一年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魯國的史官,將編年體史書命名《春秋》其實是有深層含義在裡面的。
中國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曆法》當中解釋說:「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季),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為春秋二時(季),所以後來稱『春秋』就意味著一年。」
《說文解字》解釋說:「年,熟谷也。」也就說,古代,以穀物成熟表示一年。古人在春天開始耕田種地,秋天穀物成熟收穫,萬物也開始凋零,一年就這樣結束了。所以,古代的「秋後問斬」也有秋後萬物凋零的意思,在秋後國家可以進行刑罰殺戮了。
寒蟬
我國還有一個成語典故叫「不知春秋」,典故出自戰國時期《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早晨出生的菌類不到天黑就死去了;蟪蛄(寒蟬)春天出生到秋天就死了,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所以,先秦時期的「春秋」代指一年的時間。
此外,先秦時期紀年方式和後世也有所不同,當時還以「春、秋、冬、夏」作為四季順序。例如《禮記·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墨子·天志中》「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天壤山川之故祀。」,《管子·幼官》「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等等。
用搜尋引擎搜索「春秋」兩個字,往往會得到「春秋戰國時期」或者孔子編撰的儒家經典《春秋》一書。從孔子編撰《春秋》開始,後世的史官,往往會在書名後面加上「春秋」,已經成為古代史書的代名詞。在我國歷史上除了孔子編撰的《春秋》一書外,有《晏子春秋》、《呂氏春秋》以及《吳越春秋》等書籍。這些古典書籍都是以「春秋」來命名,其實就可以看出這些書籍都是古代的史書,非一般文學著作。
春秋左傳
晉代杜預在《春秋左傳序》當中說:「『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春秋》是魯國史記的書名。在《周禮》里有專門負責記載歷史事件的史官,掌管記載周王室和諸侯國以及四方的事情,傳達四方的意志。各個諸侯國也有自己的史官記載本國的事情。大的事情寫在簡冊上,小的事情就記載在簡牘上。《孟子》說:楚國的國史名字叫《檮杌》(已亡佚),晉國的國史名字叫《乘》(已亡佚),魯國的國史名字叫《春秋》,其實他們是一回事,只不過對國史的稱呼不同罷了。
在秦朝統一六國前,本來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史官記錄各自的歷史,秦朝統一六國以後,為了書同文,車同軌,各國的書籍都遭到了滅頂之災。在各國的史書當中,只有魯國的史書也就是孔子編撰的《春秋》被保留下來了。所以,後世史學家往往把《春秋》作為古代史書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