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的調控加碼,以及今年對小陽春的冒頭就打,早已使衝刺萬億目標的喧囂慢慢歸於平靜。有的巨頭甚至早已停止公布全口徑銷售數據,並稱「做自己的事不要搞虛的」。
然而,就明源君與業內的交流來看,摩拳擦掌準備沖千億的熱情卻並沒有變淡。基於「中小房企還有三五年沖規模的窗口期」這一基本共識,現如今三五百億的房企要衝千億非常正常,但不少目前百來億,甚至幾十億的房企也紛紛宣布要衝千億,目前沖千億的賽道上有百來名選手。
且不說這些神往千億的房企,有多少能成功。實事求是,市場也不可能容納得下這麼多千億房企。
受行業總規模、齊普夫定律、自我競爭,以及賽道的限制,我們認為,未來千億房企的數量不會超過50家(流量口徑)。
行業總規模和齊普夫定律
決定千億房企數量不會多
細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般來說,大部分細菌的直徑大小在0.5~5μm之間,因此其重量是10^-12到10^-15kg之間,以最小重量一個10^-15kg計算,如果細菌每30分鐘就分裂一次,那麼一個細菌經過122次的分裂——即61小時,其總重量將會超過地球的重量(地球的重量約為5.965×10^24kg)。
然而,這樣可怕的事情並沒有發生。細菌確實可以無止境的分裂下去,但需要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資源的有限性使得其無法無限膨脹,而是會很快達到平衡狀態。
對於每家房企來說,其面對的外部大環境或約束線是個行業的總規模。
未來我國房地產行業的規模會達到多大,有人說15萬億,有人說20萬億,還有人說會達到30萬億的規模。鑒於去年我國商品房的銷售額已經高達149973億元,15萬億的預測過於保守,20萬億相對靠譜。
鑒於這麼多房企要衝千億,我們不妨以最樂觀的預測——未來,我國商品房每年的銷售規模可以達到30萬億,之後才保持穩定。
即便這樣,千億房企數量也不會太多。
去年底,萬科的「收斂聚焦」和「活下去」引發業熱議。郁亮多次公開講話或接受採訪時都提到了一點:「我最近在讀《規模》這本書,讀完之後,對收斂聚焦更肯定了。」
這本由理論物理學家傑弗里·韋斯特所著的書籍,試圖揭示複雜世界的簡單法則,即規模法則。任何複雜事物都存在相互關聯的內在生長邏輯,受到其規模大小的制約,並且與其規模成一定比例變化的關係。
這個結論讓郁亮更加篤定鞏固基本盤的決定。
「一棵樹,樹冠的面積是等比的樹幹面積,超不過一個數。所以樹幹必須要粗,扎的根要深,這樣枝幹才能長得好,樹才能興葉。對萬科來說,只有基本盤鞏固了之後,上面架的新業務才能穩固。」
書中的另一個理論估計也對郁亮觸動很大。
傑弗里·韋斯特在《規模》一書中指出,美國有接近3000萬家獨立運營的企業,絕大多數是私人企業,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有很少的雇員,構成美國經濟活動的主體的卻只有大約4000家上市公司。
這還不算什麼,他還進一步指出,計算社會科學家羅伯特·阿克斯特爾(Robert Axtell)基於覆蓋所有經濟活動和公司歷史的大數據發現,公司的規模分布遵循齊普夫定律(如下圖所示)。
公司的等級規模分布圖(來源:《規模》)
如果用一句大白話來翻譯「公司的規模分布遵循齊普夫定律」的話,那就是——規模越大的公司數量越少,而且遵循冪律的關係。
從圖中可以看出,頭部企業的數量是極少數,但是他們的規模會特別巨大,而且他們與鄰近規模的企業差距也很大。這也就不難理解,萬科為啥要收斂聚焦,做大基本盤了。因為,一旦掉隊,那麻煩可就大了!
統計發現,千億房企,無論是銷售額的平均數還是中位數,總的趨勢都在穩步上升。2010年,千億房企只有1家,銷售額為1081億;2016年,千億房企達到了12家,銷售額平均數翻了一倍達到2009億元。
2010年,我國商品房銷售總額為52721.24億元,按照平均每家銷售1081億元,可以容納48.77家;2016年,117627億元,按照平均每家銷售2009億元,可以容納58.55家;如果是2018年,則可以容納66.42家。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麼一來其他人就完全沒得乾了,這既違背了普夫定律,又不符合現實情況,特別考慮到我國各地的城投公司,不是你有錢就能兼并收購的。
明源地產研究院根據CRIC歷年排行榜整理而成
當然,依然有人樂觀。畢竟,從2010年萬科年度銷售突破千億開始,年銷售超千億的企業數量先是緩慢增長,到2015年才7家,但從2016年開始,則增長迅速,每年新加入千億軍團的企業都有5家以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一,隨著整個行業規模的增長,千億房企銷售額平均數也會增長,當整個行業年銷售額達到30萬億(如果能達到的話),千億房企銷售額平均數會由現在的兩千多億增長到四五千億;二、上述千億房企的統計口徑是流量金額,如果按照權益口徑,千億房企數量並沒有那麼多。
明源地產研究院根據CRIC歷年排行榜整理而成
不難看出,近兩年,二者的數量差(流量口徑下的千億房企數量-權益口徑下的千億房企數量)逐年擴大,這跟很多房企急於做大規模,採用合作開發、小股操盤,爾後獲取並表有關。
以TOP10房企為例,2016年~2018年,流量口徑下的金額比權益口徑下的金額分別多出3772.8億元、6120億元和4997.5億元!
當然,能夠並表也是一種能力。但急於沖規模的大氛圍下,有時候會出現一個項目兩家合作的公司同時並表,造成重複計算……
而且,由於越來越多的公司尋求通過小股操盤、合作開發,並表做大規模,此類機會競爭會越發激烈,重複並表含金量就低了。
各種賽道已被占滿
後來者要突破很難
為什麼很多小公司要衝千億?答案是:戰略需要,哪怕某個項目要虧,也先投了再說。因為沒有規模就沒有江湖地位,沒有江湖地位就沒有話語權。
現如今,即便是偏保守的房企老總,也認為未來500億是基本的生存線,稍微激進一點的則認為必須要達到千億規模才能生存下去。
諺語說得好,「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能做到千億房企的,都有幾把刷子,有相對獨特的地方。
比如,華夏幸福的產業新城商業模式、新城控股的「住宅+商業雙輪驅動」、華潤的城市綜合投資開發運營、龍湖甚至已經有了住宅開發、商業運營、物業管理和長租公寓4條賽道……
即便是產品層面,中式院子、兒童社區、科技住宅、綠色住宅等等,都已經被人卡位,再在相關定位下競爭,可能是出力不討好。可是,要推陳出新又談何容易。這幾年,各房企的樣板房都越來越類似了。
為什麼這麼多房企願意找綠城代建合作,因為綠城產品做得好。想小股操盤、合作開發,玩輕資產,你至少要有某一個方面的核心優勢。
然而,現如今,大到商業模式,小到產品類別,各條賽道都已經被人卡位。玩收併購,顯然沒人玩得過融創;搞產業新城沒人比得過華夏幸福;想到三四線去跟新城控股pk「住宅+商業」雙輪驅動更別想。
這就像走獨木橋,後來者是第一次走,之前率先卡位的已經走得十分嫻熟,二者在獨木橋上比拼,你覺得誰會贏?!
特別這幾年調控,這種影響會進一步放大,因為已經達到千億的房企縱深足夠,小房企沒有足夠的騰挪空間,過於激進很容易掉坑裡。比如某房企重倉商辦,結果2017年3月26日北京市祭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辦公類項目管理的公告》,開始嚴厲整治多年來遊走於灰色地帶的商改住項目,極短時間內就令一度火熱的商辦項目市場陷入「冰封」,該公司破產。
不深耕要不斷的布局新城市
深耕則難免會陷入自我競爭
想要衝千億,土地資源是最為重要的前提,因此,在城市的選擇上就不能有太多的局限性。
以往房企做百億規模的開發,可能只需要布局三五個城市、每個城市拿幾塊地即可達標,但是要再上一個台階跨入千億陣營,則至少需要做50~60個項目,而且,要持續穩定地保持在千億體量以上就必須持續不斷、「滾雪球」式的拿地。此時,房企必須放眼全國,謀求更廣泛的布局,拓展全國層面的土地資源才行。
千億房企要布局多少個城市?不同的房企風格不同,一二線的單價高,重倉一二線的房企達到千億所需布局的城市就少,比如鴻榮源·壹城中心單盤銷售額都能超131億元;三四線的單價較低,重倉三四線的房企,需要布局更多城市。
明源君選取了碧桂園、龍湖、中梁、旭輝等千億房企,另外為了對比還選取了新希望地產、禹洲集團,以及區域深耕的代表邦泰集團等,來看看他們截至2018年底布局的城市數量,以及平攤到每個城市有多少銷售額(如下圖所示)。
明源地產研究院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不難看出,想要達到千億規模,至少要進入50個左右的城市。可是,由於有太多的房企想要衝千億,問題來了!
第一,如果你不深耕,意味著要不停地進入新的城市拿地,且不說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城市過多之後,平攤到每個城市的銷售額會很小,管理的半徑過大,對部分項目甚至城市可能難以顧及。
因為一家房企在不同城市的銷售額差距巨大,比如去年恆大每個城市的平均銷售額是24億,但僅成都一個城市就200億左右。
對業績貢獻較小城市的關注度、投入的資源以及研究的深度自然會偏弱,不容易做好。
第二,如果你選擇深耕,會遇到敵人——深耕當地的房企。比如儒辰集團,去年僅深耕臨沂一個市,銷售規模就近百億。此外,還有前期已經進入的千億和非千億房企。
當一塊地有二三十家房企去拍的時候,很難賺錢,甚至虧本。可是,在當地深耕的房企就敢拿,因為他手裡還有其他好幾塊地,這塊地拍的價格高了,他手裡的土儲貨值也高了。即便市場已經處於極限狀態,他拿的這塊地虧本,但是他其他幾塊地可以賺錢,藉此可以將競爭對手趕出他的市場。急於沖千億的房企,想要在某個城市占到足夠的市場份額,就要不斷的拿高價地。如果拿了太多這樣的地,等於是飲鴆止渴,規模還沒到千億可能就已經倒在路上。
第三,即便你在某些城市深耕成功,同樣會遇到敵人,那就是你自己。因為一個房企在一個城市所能做到的最大規模也是有極限的。一般來說,如果一家房企在某個城市的市占率達到20%左右,就會陷入自己跟自己競爭的境地。這也是為什麼細菌不能無限增多,因為在一個容器裡面,即便營養液還足夠,當細菌的密度變大之後,細菌之間相互競爭,也會使得一部分細菌死掉。因此,一旦到了這個階段,一家房企為了進一步做大規模,就必須要開拓新的城市,這時候就會面臨第一和第二個問題,無論你選哪一個都會有對手。
有時候,為了沖規模,一家房企的某些區域會成為戰略的犧牲品。因此,區域內部也會面臨分裂。比如,一千億房企的老總就告訴明源君,某些重點城市,可能分屬於兩家不同的區域集團,他們各自的經營策略可能不同。比如,A區域集團可能並不想深耕,帶著割一把韭菜就走人的心態,產品的品質和口碑自然不好;B區域集團可能要深耕,但是口碑已經被A區域集團做壞了,就會陷入被動——購房者不滿意,政府也不會滿意。
因此,萬科在2018年年報中說,未來的挑戰之一是徹底告別黃金時代的舒適區,進入高烈度競爭的低容錯時代。
因為未來主要是在重量級選手之間相互競爭,想要在市場中贏得客戶的青睞,不僅不能出錯,而且方方面面都要做得很好!
來源:萬科2018年年報
現實中,一些號稱要衝千億的房企,但產品根本不成體系,連簡單的一二三四方法論都沒有,標準化更無從談起,作風還保守封閉,如何跟與高手較量?這十分困難!
小結
上面談了很多房企衝刺千億的限制性條件,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沒談到,那就是死亡。傑弗里·韋斯特在《規模》一書中指出,公司存在出人意料的生物性,正如所有生物體必須死亡以使新生物綻放一樣,所有的公司最終都會消亡或改變,以便使得新的創新變種能夠繁榮發展,這是自由市場系統的基礎文化。
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過程,一定會有大量的收併購,事實上,過去幾年來,這已經在發生。未來幾年,這一趨勢還將繼續。小的房企或許還可以可以偏安一隅,中型的房企反而是比較尷尬的,大的會越來越大……
對正在沖千億的房企來說,需要回答的唯一一個問題是:未來,50家千億房企裡面有你嗎?!(作者:明源地產研究院執行主編、存量地產首席研究員 艾振強)
下方更精彩,點擊了解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ODhAmwBmyVoG_1ZwpV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