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吸尿」救人後,民航該吸取點什麼?

2019-11-22     停機坪

這則新聞近日頻頻刷屏,感動了很多人。

11月19日凌晨,南航的CZ399從廣州飛往紐約的航班上,在離目的地還有6個小時的時候,當班主任乘務長馮玲接到報告,說有位老年旅客反映自己的老伴無法排尿,急需醫療救助。

馮玲趕到座位時,發現患病老人情緒不穩定、直冒虛汗,立即根據工作程序在客艙廣播尋找醫生,並組織乘務組拿來被枕毛毯,在服務間地板上鋪了一張臨時的救護床。

聽到機上廣播後,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華僑醫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張紅與海南省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肖占祥趕過來,馬上對老人進行檢查,兩位醫生診斷後認為,老人膀胱大致存有1000毫升尿液,如不儘快排出,則會面臨膀胱破裂的危險。

然後兩位醫生利用機上有限的醫療設備進行改造,對老人進行穿刺排尿,歷時37分鐘,用嘴將病人膀胱內的尿液吸出,醫者仁心,確實令人無比敬佩。

據參與救治的肖占祥主任在事後的採訪中表示,機組人員提出備降,但兩位醫生考慮到距離備降機場還有幾十分鐘的航程,且針頭損傷不會產生什麼副作用,再次協商後,決定先試試,不行再說。

最終的結果我們都已經知道,張紅主任在肖占祥主任的配合下,一口一口的將尿液吸出,大概800毫升,老人也轉危為安。

具體的過程我們不再詳細討論,在看到鋪天蓋地的宣傳正能量的文章後,不禁讓我有一些反思。

「醫生吸尿救人」之後,民航業應該吸取什麼經驗?有沒有什麼地方值得改進?

先給大家普及一下,飛機上通常有三種機載應急醫療設備。

一、急救箱,用於對機上人員受傷的止血、包紮、固定等應急處理。



二、應急醫療箱,用於對機上人員意外受傷或醫學急症的應急醫療處理。



三、衛生防疫包,用於清除客艙內血液、尿液、嘔吐物和排泄物等潛在傳染源。

民航地區管理局航空衛生管理部門會定期組織對航空公司機載醫療設備配備的管理措施和程序、醫療設備外包裝和標識、設備藥品和物品的種類數量有效期,航空公司的緊急醫學事件處置訓練等進行監督檢查。

作為乘務員,要想獲得從業資格,必須通過嚴格的應急醫療知識和技能訓練並接受定期復訓,機組成員需要掌握對機載醫療用品和藥品、防疫物品的基本操作技能,要具備創傷止血、現場包紮、骨折固定、搬運護送、心肺復甦、妊娠及分娩等應急處置能力,還需掌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實施交通衛生檢疫的應急反應程序。

對於機上常見的呼吸道堵塞、心絞痛、心肌梗塞、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腦出血、休克、暈厥、癲癇、急性酒精中毒、糖尿病急性發作、毒品反應、驚厥、抽搐、過度換氣、精神疾病、中暑、低溫症、凍傷、燒燙傷、骨骼關節肌肉挫傷、眼受傷、割傷、撞傷、鼻出血、急腹症、機上分娩等醫療事件,航空公司都建立了針對性的處置程序,並對乘務員進行嚴格培訓。

但機組成員畢竟不是專業醫護人員,他們所實施的救治是必要的但又是基本的。緊急救治,目的是為了維持生命、防止病情惡化、加速康復和進行必要的護理。

根據局方有關規定,機載應急醫療設備應當由經訓練的機組成員使用,或在醫療專業人員指導下使用,但其中屬於國家規定必須且僅可由醫療專業人員使用和操作的醫療器械及處方類藥品,航空公司須在清單上特別註明並有相應程序確保有關醫療器械及處方類藥品提供給專業人員使用

從局方到航司的管理機制上來看,都沒有問題。

從南航這次的機組處置過程來看,客艙機組發現情況後立即進行信息通報,第一時間廣播找醫生,立即取出機載醫療設備,迅速安排好急救場地,配合醫生提供各種資源做好救治,詢問醫生是否需要備降,對病人做好持續安撫,同時維護好客艙安全秩序,保證對客艙其他旅客的正常服務…一切都依照緊急處置程序開展,機組間協同配合做的忙而不亂。除了兩位醫生的專業救治,妥善的機組處置同樣也是實現急救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也有人質疑南航機載醫療設備的配備是否完善?為何沒有配備導尿管及各種規格的針頭?是否存在機載醫療設備不合規的情況?

我們查閱了一下官方文件《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 CCAR-121-R5)中附件B的有關規定。

在民航局規章性文件中,我們確實沒有在設備清單里看到有「導尿管」及多規格的注射器這樣的描述,這是中國民航統一的標準。

可見,南航的應急醫療設備配備情況也是完全符合民航局規定的

當然,若是醫療設備能夠更加齊全,讓醫生能夠避免「吸尿」的尷尬和安全風險,用完善的設備來解決問題,對病人、對醫生、哪怕對機組、對航空公司來說也都是好事。

可問題又來了,病情的種類如此繁多,航空器空間有限,縱然航空公司再努力,也不可能將所有急救的器材設備搬進客艙,我們稍微一想就知道,這並不現實。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一次次突發事件的經驗積累,沒有一次次來自行業內外的各種批評指正,任何行業都難以實現長久的發展和進步。

俗話說「有理不在聲高」,我們作為民航業向外傳播的一種渠道,面對來自行業外的合理化建議乃至一些質疑聲批評聲,如果每次都只是架起大炮把各種專業知識和明文規定原封不動懟回去,而不願從客觀角度和人性角度去分析原因,積極提出解決方案建議,則容易顯得我們業內人士不夠虛心、不夠大氣。

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這個行業越來越好,讓民航人的工作環境和廣大群眾的乘機環境都能越來越好,而不是激化矛盾引發爭執。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話說藉此契機,民航系統進一步樹立完善機載醫療設備的配備標準,哪怕只是多配上一套導尿管和一組多規格針頭,也能讓社會各界看到我們心系旅客、服務人民的民航真情。

事實上,每年在飛機上發生的空中急救事件高達數百起,幾乎每天都會有某個航班的某位旅客突發急病,雖說對中國民航每年6億多人次的運輸量來說,這個數據和機率微乎其微,但每一條無價的生命都需要我們竭盡全力保駕護航。航空公司高空放油、緊急備降,不計損失救助病患旅客的感人事跡比比皆是。

其實,在改進機上醫療急救工作領域,中國民航始終堅持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對於此次事件的承運人中國南方航空來說,其實早在2016年7月,南航便推出了「機上醫療志願者計劃」,並面向全社會進行招募。

當志願者乘機時,其專業信息會在起飛前上傳到客艙移動系統以便客艙乘務員提前知悉。機上旅客突發傷病需要醫療救助時,乘務員可直接邀請乘客中的志願者提供救助。

南航當年曾非常負責任的表示:志願者在南航航班上提供醫療救助和援助,南航承諾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責任。

以往在空中發生醫療救護事件時,乘務員通過廣播尋找醫生協助,部分醫療工作者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考慮,主動性並不足。南航敢說這句話,敢做這件事,本身就有一種了不起的擔當

2017年,東航與上海醫師志願者聯盟簽署共建合作協議,正式啟動「東航空中醫療專家」項目。到目前已有近千名醫療專家加入,覆蓋上海全部三甲醫院及國內多家著名三甲醫院各學科領域。加入的都是高年資主治醫生,可應對各種常見病的緊急救助。

每位專家上飛機時都戴有特殊標識,一旦飛行途中有突髮狀況,東航乘務人員能夠自主識別聯絡航班上的醫療專家,第一時間開展專業的救護工作,為挽救生命爭取黃金時間。據統計,在該項目啟動僅一年的時間裡,受聘的「空中醫療專家」在乘坐東航班機期間完成了近4000次空中義務值班。

2018年,由東航、民航業內專家、上海醫師志願者聯盟共同打造的國內首部《空中醫療急救手冊》正式發布,手冊包含最可能在飛機上發生的近40種疾病,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空中突發病症的處置和急救方法,為空中急救提供詳細執行規範和操作標準,有效提高空中救助的質量與效率,此舉標誌著中國空中急救事業邁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據不完全統計,空中緊急醫學事件的發生率為22.6例/百萬旅客,其中死亡率為0.1例~0.8例/百萬旅客,每100萬次飛行中就有210次因空中緊急醫學事件而緊急備降或返航。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東航集團董事長劉紹勇的提案是:「完善空中旅客急救體系」。劉紹勇委員講到:「隨著當前老年旅客乘機占比不斷加大、旅客對自身健康是否適合搭乘飛機認識不足、網絡購票使得航空公司無法全面了解旅客真實健康狀況、機上醫務和急救人員難以滿足實際需求、返航或備降成本較高等現象和問題的存在,對完善空中旅客急救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空中急救,是個永遠都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最後,我還想說點別的。

兩位醫生的善舉無疑讓人感動,但看到各種平台上的文章卻讓我產生一點後怕。這次急救的成功,是兩位醫生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了犧牲。

我們無疑要讚揚醫生高尚的品格與業務的優秀、令人敬仰的專業態度,但如此的歌頌、如此的宣傳,會不會對下一位醫生造成道德綁架?在他們聽到廣播尋找醫生時,還願不願意主動的站出來?

如果他沒有站出來,輿論又會說什麼?

他們是醫生,但首先也是人。

一方面,我們應當努力完善機上醫療急救措施,努力改進機上醫療條件,努力讓「人工吸尿」這種尷尬無奈又充滿風險的「壯舉」不再發生。

另一方面民航系統對這些在關鍵時刻勇於挺身而出救死扶傷的醫者,應當給予適當的嘉獎鼓勵,同時對積極參與「機上醫療志願者」的醫護人員,應適當給予一些民航優先優惠服務,用真誠的行動溫暖醫護人員的心,告訴他們:

在守護生命的這條道路上,

我們永遠攜手相伴!

「醫生吸尿」救人後,民航該吸取點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O1RlG4BMH2_cNUgbN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