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個月大的寶寶頻率最高,溢奶問題怎樣才能好轉?

2019-10-29     好孕媽媽育兒知識

由於新生兒的腸胃系統還在發育階段,因而容易產生腸胃問題,如溢吐奶、脹氣、腸絞痛等。在兒科門診中,詢問溢吐奶的頻率最高。

溢奶吐奶的狀況,好發於3~4個月大的寶寶身上。父母應先了解溢吐奶的起因,才能進一步採取合適的處理方式,甚至決定是否須儘快就醫。常見的溢吐奶起因如下:



1、括約肌尚未成熟

新生兒的胃與食管間括約肌(賁門)尚未發育成熟,無法緊閉密合。當寶寶喝奶後,很容易出現乳汁從胃反流到口腔(胃食管反流)的狀況,導致溢吐奶發生。

2、腹腔壓力增加

新生兒的(劇烈)哭鬧、咳嗽、排便等動作,都可能對腹腔產生較大壓力,加上賁門難以密合,往往會使寶寶溢吐奶機率偏高。

TIPS:就醫前的觀察與記錄

當寶寶不舒服時,家長通常會帶寶寶緊急就醫,希望能立即獲得治療。但如果無法在門診中清楚說明寶寶病程變化,醫師僅能從臨床症狀診斷,勢必會耗費不少時間。若家長平日能多觀察寶寶的飲食、活力、症狀變化等狀況,並化為量化的記錄表,就診時給醫師參考,將有助於醫師更精準地掌握寶寶病情,給予最合適的治療。



降低腹腔壓力 減少溢吐奶

想要預防溢吐奶的發生,重點為「別再增加腹腔壓力」,例如少量多餐、拍嗝、注意喂奶與躺臥姿勢、慎選乳製品等,都能對此有所幫助。

少量多餐:有些長輩或家長為了讓寶寶多吃點,會不自覺愈喂愈多,但偏多的乳汁反而容易在體內產生壓力而反流。建議少量多餐,等寶寶餓了再喂即可。

拍嗝:寶寶喝完奶後,家長必須幫忙拍嗝,有助於減少胃部壓力。

注意姿勢:若用奶瓶喂奶,須注意喂奶時不要讓奶嘴頭壓迫舌頭,引發嘔吐反射。喝完奶後,可讓寶寶呈側躺姿勢,避免嗆奶發生。

慎選乳製品:部分寶寶可能因無法適應配方奶或乳製品而溢吐奶,如乳糖吸收不良、對牛奶蛋白過敏等,建議家長請醫師診斷,再評估是否需要更換配方奶粉。

需要就醫的狀況

一般來說,當寶寶溢吐奶時,只要護理後還有精神活力,食慾如常,整體成長狀態穩定,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然而,若發生以下症狀,則必須儘快就醫治療,以免惡化。

發炎症狀

當寶寶有腹瀉、發熱、精神活力差、嗜睡、嘔吐等症狀,甚至還會吐出胃酸、膽汁時,可能代表罹患腸胃炎或腦膜炎等疾病,必須儘快就診。

頭部受傷

新生兒的頸椎和腦部未發育完全,若受到外力劇烈晃動,則可能罹患嬰兒搖晃綜合徵,有的還會出現頭部外傷、顱內出血等症狀,進而導致噴射狀嘔吐。因此,若察覺寶寶有昏迷、嗜睡、囟門膨起、持續嘔吐等狀況,應馬上就醫。

腸道阻塞

如果寶寶吐出的乳汁中,帶有黃、綠色的膽汁,則可能有腸道阻塞(膽汁淤積)的狀況,需就診治療。

幽門肥厚

此症狀起因為幽門(胃的底部開口)肥厚,使乳汁無法順利從胃流至腸道,進而造成溢吐奶,常見於出生3星期至1個月大的新生兒。因此,當寶寶不斷循環以下過程:每餐喝奶後出現噴射狀嘔吐、哭鬧,但吐完後,會想再喝奶,然後再吐厖就必須儘快就醫。

*本文由好孕媽媽原創,版權歸好孕媽媽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Nj3L28BMH2_cNUgWH-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