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總是語無倫次,從「故事」開始,培養語言表達邏輯

2020-03-27   素質教育觀察

​有許多孩子在學說話的早期,往往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是嘴裡蹦出一兩個詞,家長們就急忙把話補全,這也導致孩子無法形成邏輯思維語言。朋友家的孩子笑笑就是這個情況,上周碰面朋友跟我們抱怨孩子總是說不好一件完整的事。


之前笑笑在公園玩耍,朋友在和其他媽媽聊天的時候他突然哭了,一看膝蓋有個傷口,卻描述不好事情:「滑滑梯不好玩,我摔倒,盪鞦韆」,問了其他小朋友才知道是他滑梯玩膩後想去玩鞦韆的路上摔的。

朋友覺得笑笑這樣講話不清楚,要了解他的意思總是要費一番功夫,語言表達能力實在太差,其實笑笑是了解整件事情,如果對他加以引導和詢問還是能問出整件事大概發生了什麼,只是他的表述順序出了錯,也就是語言的邏輯有問題。



在笑笑小的時候,朋友一直將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基本上只要笑笑說出一個詞,她就能立刻反應過來給笑笑準備妥當,不用笑笑把話講全,這也讓他形成現在的習慣,說話沒有語序。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只有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才能夠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夠讓別人更好地了解自己。那麼對於說話沒有邏輯的孩子,我們該怎麼來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邏輯呢?


一般說到和邏輯相關,大家總會想到枯燥而複雜的訓練,不管對於孩子還是父母,都是一種折磨,其實也有讓孩子和父母一起邊愉快度過時光邊提升語言邏輯能力的,那就是——故事。

我們的大腦天生愛聽故事,小孩的大腦處於極速成長和功能分化的過程中,正在大量地學習和辨別各種從外界傳來的訊息,而故事就是很好的一種方式,既能夠學習語言,又能夠讓孩子辨別各種情緒。


一 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


在每天晚上的閒暇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回憶白天發生的事情,然後幫助他將這些事歸納串聯。

我的小孩三四歲的時候,每次吃完晚飯都會帶孩子出門散步,在路上問孩子白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按照時間順序,從早晨醒來到吃晚飯,給孩子做一個歸納總結,一段時間之後他就能夠自己描述一天都發生了什麼。


二 用一定邏輯去陳述


在孩子還不會表達的時候,可以給他用特定的邏輯陳述事情,比如說時間的先後或者發展的快慢,加入特有的關鍵詞,幫助孩子學會怎麼去梳理一件事情和建立邏輯思維能力。


三 用複述引導孩子關聯


通過複述的方式來讓孩子明白完整的表達是需要具體的因素的。比如時間、地點、人物等,這些因素構成了一件事情的發生,讓孩子掌握故事的基礎,等孩子熟悉之後,可以再對孩子的詞彙有一些擴展。

就像有時候我會問孩子「寶寶,今天中午吃了什麼呀?」,「吃了麵條」,「那是誰做的麵條呀?」,「外婆做的」,「今天中午外婆做了麵條給寶寶吃,對不對」,「對,今天中午外婆做了麵條給寶寶吃。」用問題來引導孩子複述一件事情所包含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進行的動作。


四 引導孩子複述故事


當孩子熟悉了講故事的模式,父母可以引導孩子來複述故事,這樣能夠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增強認知和邏輯思維能力。

家長可以先做榜樣對故事複述,講明複述故事時不能忘了哪些細節,然後再讓孩子嘗試,等到孩子能夠完整複述後,就可以讓他自己拓展故事情節,也可以讓他自己創造一個小故事,提高孩子的想像力。


在語言表達中,邏輯清晰,思維清楚,才能夠更讓人信服,一個講故事的人並不一定成功,但是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會講故事,在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讓孩子能夠跨出成功第一步。

(圖片來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