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頭書記」曾東:「一干到底」不鬆勁,脫貧路上建新功

2020-04-28     微內江

曾東

在隆昌市石碾鎮石廟子村,說到曾東,估計有村民會納悶,但一說「光頭書記」,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2016年7月擔任「第一書記」至今,曾東紮根在石廟子村,凝心聚力為脫貧奔走。他帶領村裡的黨員幹部,充分發揮帶頭作用,種植果樹,發展果園,增強脫貧內生動力;關心貧困戶,急群眾之所急……


凝心聚力,團結一致脫貧困


面寬額闊,目光犀利,配上鋥光瓦亮的頭頂和機關槍似的語速——4月24日,當曾東出現在隆昌市石碾鎮石廟子村辦公室時,一股「兩米八」的氣場撲面而來。


很多村民記不住曾東的姓,為了便於記憶,都以「光頭兒」來稱呼他,於是他便有了「光頭書記」的名號。對此,曾東不但不惱,反而很高興:「這說明我的工作還是做得不錯嘛!」


石廟子村距離場鎮雖不到2公里,但缺乏經濟基礎,基礎設施條件差,村民人均純收入低,人心渙散,村幹部在群眾中威望不高。為提高村支部的戰鬥力和凝聚力,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2016年7月,曾東到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展大量的走訪調查,走到村民當中去,了解他們真正所需所求。


曾東(右一)在貧困戶家裡走訪

別看曾東表面「威武」,其實很能跟村民打成一片,要不也不會被大家喚作「光頭書記」了。行走在村裡,見到村民,他都會停下來熱情地打招呼。對每戶村民的基本情況,他都能說出個大概來。這和他整日下村走訪,與群眾交心談心密不可分。


說起走訪,村支部書記劉時友提到了已故村民楊長興。


楊長興參加過抗美援朝,是全村最年長的老黨員,在村裡威望很高。楊長興家堂屋裡有根長條凳,曾東對它再熟悉不過了,因為他不止一次坐在這上面,和老人拉家常。


劉時友告訴記者,從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的脫貧攻堅方向,到對村幹部班子的建設,再到楊長興的身體狀況等話題,兩個人常常一聊就是大半上午。楊長興時常感嘆:有了這個「光頭書記」,普通的黨員在家就能及時了解到黨的大政方針。楊長興還成了村裡的「代言人」,在跟村民聊天時,總是鼓勵大家要多支持村裡的建設,減少了不少村民的牴觸情緒,在發展村裡產業遇到不配合的村民時,他也會去勸導。而一談到曾東這位「第一書記」,老人家就讚不絕口:「這個書記有想法,是個干實事的人,和我一樣也是當過兵的,說一不二,對黨和人民很忠誠!」去年,老人去世之前,還告誡身邊的人:要支持村裡的發展,配合村幹部搞好村裡的建設……


在村幹部張加淑的印象里,曾東的親民體現在他對群眾真心的關切中。「去年11月的一次走訪,我們坐曾書記的車,路上遇到了7組70多歲的楊躍才老兩口去鎮上看病,曾書記喊我們下車想其他辦法去目的地,他立即開車把老兩口送到了鎮上。」張加淑說,這些事情,都讓曾東在村民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得到了擁護。


在做好與群眾心連心工作同時,曾東更注重加強村支部自身建設。他相繼制定了系列嚴格的規章制度和配套管理措施,以制度管人管事,以紀律約束村兩委成員自身言行。他在很多次大會上擺明了自己的立場:「要在百姓的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必須自身就有一個好的形象。一邊樹立又一邊自毀,所有的工作就都是無用功。」


曾東(右)和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及村幹部開會

張加淑對此印象深刻:「有一次,開會研究產業發展,一名村幹部無故來遲了,曾書記拿出了開會的規章制度,事後,還專門找到這名村幹部,苦口婆心地擺談了很久。有的村幹部在處理問題時,不注意態度,發生爭吵,曾東也會去『過問』一番,從中調停,讓村幹部注意方式方法。」


有了規矩,自成方圓。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顯著增強,但凡需要鋪開的工作,從村班子主要成員,到村小組組長,全都積極響應,很快就落實到位。村級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也逐步得以發揮出來。


「『班長』的工作作風紮實了,班子作風也就硬起來了,各項工作也就能推動開。這是他表現出來的最明顯的軍人風格。」原漁箭鎮黨委副書記林芸熙這樣評價曾東。


謀劃產業,一心為民增收入


在石廟子村3組,綿延的山坡上,一棵棵李子樹上掛滿了拇指大的果實。


今年,是這片李子樹掛果的第二年。「目前還是試掛果,想看看這個產出是多少。」曾東撥開一根枝丫,仔細地查看長勢:「哎,這裡有點不對頭,怎麼葉子蔫了呢?要趕快打電話給技術人員請他們來看看!」


曾東(左)查看李子長勢

對這片約300畝的李子樹林,曾東寶貝得很。那是2017年和2018年,他們花了兩年時間種下的致富樹、希望林。


石廟子村土地貧瘠,傳統的經濟作物收成並不好,村集體經濟能夠依託的只有一座水庫,每年有6000多元的租金。村上曾有種果樹的傳統,但因為疏於管理,收入欠佳。對於2017年預脫貧16戶38人、2018年預脫貧26戶64人的減貧目標任務,曾東和村支委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可行性研究。2016年底,他們去宜賓、成都等地考察,決定利用3組的土地,發展李子樹種植。


「握鋤頭的手上,磨起了泡,又變成了繭,曾書記說,他當兵的時候,都是握槍,還沒握過鋤頭哩!」劉時友回憶說,為了節約資金,曾東帶著村幹部們自己動手整理土地、種下樹苗,村裡雜樹雜草多,整理起來非常不易,那段時間大家都累得夠嗆,但卻讓村班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團結,也讓村民看到了幹部們的確是在帶著大家實實在在地幹事情。


3塊大片的土地共300畝,從荒山變成了李子樹林,變成了春天潔白的李子花海,夏天碧綠的李子果,石廟子村的風景,越來越美。


石廟子村裡,漁箭河穿村而過,村境內還有一座小型水庫和75 畝堰塘。2017年,通過一番考察了解後,曾東帶領村兩委成員逐戶走訪動員村民,鼓勵以大戶帶小戶,由具有一定資金實力及經驗技術的村民大片承包魚塘,同時,發動有意願的貧困戶據其所好加入各類互助組,形成致富鏈條。


2018年,石廟子村退出貧困村序列,村裡的42戶101名貧困戶也分批脫了貧。目前,全村已擴展魚塘125畝,發展養羊戶19戶、魚鴨混養4 戶、凈水養魚 25戶。貧困家庭養殖土雞、土鴨等家禽2000餘只,養羊112隻。「輸血」變「造血」,產業逐漸興旺,好日子指日可待。


居家創業致富,不用出遠門打工,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也增添了歸屬感、幸福感和認同感。


石廟子村2組脫貧戶劉長占,腿部有殘疾行動不便,勞動力有限,其妻有視力障礙,兒子是智力殘疾,一家人日子過得很拮据。在曾東和幫扶幹部們的幫助下,劉長占的兒子謀得了一份公益性崗位,劉長占在院裡養了一批鴨子,又在地里種了半畝甘蔗。因為種植面積小,甘蔗產量不大,買家都不願意上門來收,而劉長占腿腳不便無法自己挑抬出去,只能望著這片甘蔗地發獃。2019年1月,曾東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幫忙協調和聯繫企事業單位,劉長占家裡的鴨子和甘蔗一售而空,僅是甘蔗這一項,就收入了近4000元錢。


「要感謝曾書記和這些幫扶幹部,不然我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說起這事,劉長占仍止不住地表示感激。


為民服務,鞍前馬後跑腿忙


在石廟村1組夏茂秀的家,水泵抽上來的井水嘩嘩流淌進水缸里。夏茂秀望著清涼的水,露出了笑意。


夏茂秀家的水井以前在離家400米開外的地方,吃水不便且水質不好。丈夫患有精神疾病住在醫院裡,夏茂秀本人也駝背、心臟不好,兒子在城裡讀高三,家庭的負累常讓夏茂秀有苦難言。


在曾東的聯繫協調下,通過幫扶部門,在夏茂秀家旁邊不足百米的地方打了一口水井,通過水泵,可以把水直接抽到廚房的水缸里,吃水難問題得到了解決。不僅如此,夏茂秀還通過打掃公路這樣的公益性崗位,每個月能得到500元的收入,對此,她很滿意:「曾書記經常來看望我們,問有什麼需要。太感謝他了!」


曾東(中)在脫貧戶家中


村裡獨居的留守老人呂林炎對養羊感興趣,但苦於沒有資金購買羊羔,得知情況後,曾東立即與駐村工作組商議,然後聯繫並積極爭取幫扶部門給予資金支持。隨後,3隻肉羊被駐村工作組送到了呂林炎老人家中。老人通過精心飼養,目前已增至6隻。


3組脫貧戶成應昌17歲的兒子由於家境貧寒準備外出打工,曾東知道後組織工作組多次上門勸其繼續完成高中學業,但其希望儘快找到工作掙錢,不願上學的態度很堅決。曾東和工作組調整思路,動員其年滿18周歲後報名參軍,參軍前先就近參加職業技術學習,學得一技之長。


……


在一千多天的駐村幫扶工作中,厚厚的幾本駐村工作日誌記載著曾東為民服務的點點滴滴,而另一本記錄自己心得體會的筆記本上,則述說著他不為人知的一些酸甜苦辣。


曾東在寫駐村工作日記


2017年2月的一天,曾東的小兒子突發高燒住進了醫院,治療3天後依然沒有明顯好轉。時值石廟子村開展專項督查,曾東無法脫身,一時處於兩難境地。雖然妻子再三電話催促,可反覆思量後,他不得不作出艱難決定——讓妻子獨自一人將兒子送往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只要群眾滿意了,自己受點埋怨也沒什麼。」這本日記中的一句話,是曾東的初心,也是他的準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8FJwnEBnkjnB-0zMO1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