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玉龍騰飛譜新篇

2019-09-10     視覺赤峰

新聞發布會現場

人民網呼和浩特9月10日電(富麗娟 齊浩男 實習生 李娜)9月10日,內蒙古自治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赤峰市專場新聞發布會,在自治區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廳召開。赤峰市委副書記、市長孟憲東作新聞發布,赤峰市副市長生效友、副市長黃國文、副市長李艷茹就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記者提問:前不久,習近平書記來到赤峰視察生態文明建設情況,並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請問,赤峰市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上有哪些具體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赤峰市副市長生效友答記者問

生效友:赤峰地處東北華北交匯處,緊鄰京津冀地區,是首都地區重要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草原生態功能區和水源涵養地,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無疑具有戰略和全局的意義。習近平書記對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對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四點重要指示,前不久又來到赤峰,再一次就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因此,建設好生態,把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是我們赤峰必須肩負起的政治責任、歷史使命,必須以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成效來詮釋我們的忠誠與擔當。

草原明珠——達里湖

回首新中國成立初期,赤峰市生態環境十分惡劣,森林覆被率僅有5.2%。7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生態立市」戰略不動搖,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不懈地開展植樹種草、封山育林、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作,千方百計改善生態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赤峰市森林面積達到4540萬畝,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加了3860萬畝,森林覆被率達到35.7%,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加了30.5個百分點,沙化面積由4010萬畝減少到2830萬畝。先後榮獲了全國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生態建設先進市、標兵單位等榮譽,是國家森林城市和園林城市。近年來,在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一是紮實推進三北防護林建設。累計實施各類工程2337萬畝。二是強力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累計完成林業建設任務2303萬畝。三是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累計退耕還林還草724.7萬畝,累計完成投資5.67億元。四是全面實施重點區域綠化工程。2013年以來,累計投資98億元,完成重點區域綠化138萬畝。此外,我們還正在推進百萬畝人工種草、百萬畝高效豐產經濟林、百萬畝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基地等「六個百萬畝」基地建設。

第二,大力保護草原生態系統。一是全面落實草原基本經營制度。二是加快實施草原生態保護建設。三是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四是大力發展人工種草,高效實施優質苜蓿示範建設項目,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第三,科學推進防沙治沙工作。針對赤峰市沙地面積大、沙化退化嚴重的實際,我們採取「先造後補」「合同制」等方式,讓林場專業隊、綠化公司、林業合作社和農牧民群眾多方參與,全市沙化土地面積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遏制,局部改善」的轉變。

第四,積極構建生態制度體系。相繼制定出台了《赤峰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水資源保護管理條例》《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條例》《赤峰市地下水保護條例》等系列生態保護制度文件,織密了全市生態保護「制度網」。

壩上草原萬馬奔騰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風沙曾使田廬沒」到今天的「綠色長城筑北疆」。可以說,良好的生態已經成為我們最大的優勢、最亮的品牌,也是最寶貴的財富。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們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著力探索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以更大的決心、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建設得更加亮麗。

記者提問:我們知道,赤峰市的貧困人口在全區占比最大。現在離2020年越來越近了,請問赤峰市採取了哪些措施來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赤峰市委副書記、市長孟憲東答記者問。

孟憲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嚴格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巨大進展。全市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46.8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5.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2.12%下降到了1.48%。2017年林西縣在全區率先退出國貧縣序列並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2018年赤峰市又有5個旗縣區退出貧困旗縣序列。2019年5月,獲批西部地區首個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短短几年的時間,赤峰市貧困地區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明顯提升,到今年年底實現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4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我們有充分的把握和十足的信心。工作實踐中,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層層壓實脫貧攻堅責任。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壓實責任傳導壓力加強脫貧攻堅組織領導工作的意見》等24個制度文件,實行了書記、市長任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的雙組長制,抽調精兵強將向10個貧困旗縣派駐推進組,向127個蘇木鄉鎮派出工作隊長,組成18個專項工作推進組集中攻堅。實行了市委常委包聯督導貧困旗縣、旗縣區常委包聯重點貧困蘇木鄉鎮制度,並成立市委巡迴檢查組,開展「四不兩直」式常態化巡查,有力推動了壓力傳導、責任落實。同時,狠抓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實施脫貧攻堅資金跟蹤審計,加強扶貧工作人員日常考核,有效地整肅了工作紀律,打擊了扶貧領域的貪腐行為,從根本上提高扶貧工作質量。

第二,高度聚焦脫貧目標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累計整合各類扶貧資金近400億元,重點用於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兩不愁」方面,赤峰市主要是飲水安全問題。針對全市1083個嘎查村供水保障率偏低、質量不穩定的現狀,我們加大投入推進供水工程建設改造,947個嘎查村飲水問題徹底解決,剩餘136個嘎查村將在今年全部完成。「三保障」方面,主要是危房和健康扶貧問題。危房改造上,按政策全市有17668戶貧困戶的危房需要改造,對此我們實施了集中改造攻堅,到去年11月底已全部完成,扶貧領域住房不達標的問題徹底銷號。健康扶貧上,我們制定出台了健康扶貧22條指導意見,通過強化分級診療、提高門診報銷比例、拓寬籌資渠道等措施,較好地實現了貧困患者有保障、醫保基金能兜底、政府財力可承受、健康扶貧可持續的目標。

第三,突出強化產業扶貧支撐作用。全市重點培育了設施農業、笤帚苗、雜糧雜豆、黑毛驢、甜菜、紫花苜蓿六大特色扶貧產業,各旗縣區均形成了2—3個優勢扶貧產業。在具體工作中我們注重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突出規模效應,全市建成區域特色明顯、基礎設施完備、帶貧減貧示範作用強的扶貧產業園區38個,覆蓋嘎查村655個,貧困戶3萬戶、7.1萬人。二是注重強化引領示範,開展了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提升和生產經營主體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全市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15家,自治區級以上農牧民合作示範社160家。三是注重建立新型產業帶貧減貧機制,實現了貧困人口產業扶貧全覆蓋,讓每個貧困人口都能從產業發展中獲得穩定收益。

第四,集中攻堅深度貧困地區。實行了分級包聯深度貧困旗縣、鄉蘇木、嘎查村的工作機制,通過加強力量、整合資源,重點解決深度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的關鍵問題。市級層面主要是針對全市唯一的深度貧困旗縣巴林左旗,從2018年以來連續兩年出台了針對性的70條扶持意見,相關領域項目、資金安排向巴林左旗集中發力,占到了全市20%以上。2018年,巴林左旗貧困人口凈減少14663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45%,為今年脫貧摘帽爭取了主動。旗縣區層面,整合各類項目和資金向32個深度貧困蘇木鄉鎮、220個重點貧困村傾斜,2018年分別出列了27個和140個,剩餘的5個深度貧困蘇木鄉鎮和80個重點村將在今年年底全部脫貧。

古語講,「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脫貧攻堅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關鍵時刻,我們清醒認識到收官階段工作的艱巨性,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鞏固脫貧脫貧攻堅成果切實防止返貧和新增貧困,還需要付出異常艱苦的努力。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要求,認真貫徹習近平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昂揚的鬥志、飽滿的熱情、旺盛的幹勁,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真抓實幹、精準施策,確保徹底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赤峰廣大群眾在通往全面小康的路上一個不掉隊。

記者提問:從孟市長的發布詞中我們了解到,赤峰市始終堅持交通先行的理念,全面構建立體化的交通網絡,明年即將跨入高鐵時代。請簡要介紹一下新中國成立70年來赤峰市交通發展變化情況。

赤峰市副市長黃國文答記者問

黃國文:赤峰地處東北、華北地區結合部,區位優越,距離北京、瀋陽等中心城市公路距離均在400公里左右,距遼寧錦州港僅250公里,是首都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是自治區距離出海口最近的城市,自古就有「旱碼頭」之稱。然而,新中國成立初期赤峰的交通水平十分落後,公路總里程只有700多公里、鐵路里程僅有100多公里,航空交通處於空白狀態,這樣的交通狀況,使得赤峰優越的區位並沒有成為經濟發展上的優勢。70年來,我們歷屆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交通先行理念,持續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通疆達海的立體化交通網絡逐漸形成。

夜赤峰

公路方面,整體成網、區域成環的「六橫八縱」路網主骨架全面構建,總里程達到2.7萬公里,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了36.2倍。在全區率先實現了縣縣通高等級公路、鄉鄉通等級公路、村村通油路,打通了進京達海的快捷通道,大廣高速赤峰至通遼、朝陽段,丹錫高速赤峰至承德、錫林浩特段等一大批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併入了華北、東北交通公路網。

鐵路方面,新中國成立初期赤峰市的鐵路線僅有1條,鐵路里程僅為114公里,經過70年的發展建設,全市鐵路營運里程已達1101公里,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了8.7倍。京通、集通鐵路橫貫東西,葉赤、錦白鐵路自北向南,密集的鐵路網將12個旗縣區緊緊串聯在一起。2020年7月1日,赤峰高鐵將建成通車,屆時將全面融入到北京、瀋陽2小時經濟圈。

航空方面,赤峰市民用航空事業起步較早,1958年就建立了航空站,1959年投入航班飛行,但當時的機場極為簡易、設施十分簡陋,只有一條土質跑道。2008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對赤峰機場進行改擴建與空軍赤峰機場實行軍民合用。現已開通國內航線14條,旅客年吞吐量達200萬人次。為進一步增強旅客吞吐能力,滿足赤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赤峰市啟動實施了投資13億元的赤峰玉龍機場改擴建工程,新建C類停機位11個,新建航站樓31000平方米,年可吞吐旅客500萬人次。同時,赤峰市啟動了林西支線機場、克旗烏蘭布統通用機場等8個通用機場建設項目,3年內將全部通航。

記者提問:能否簡要介紹一下近年來赤峰市工業經濟發展情況,以及赤峰推動工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的具體思路和舉措。

黃國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是我們今後工作的行動綱領,我們必須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和內蒙古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在推進工業發展中,牢固樹立「保護和發展並重」的理念,推動工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在這方面赤峰市作出了三大舉措:

第一,實施「飛地經濟」戰略,全力打造工業經濟發展平台。赤峰市高新技術園區規劃面積129平方公里,分「一區四園」,各園區產業功能定位明確、基礎設施建設完備,為有色冶煉、電子信息、醫藥化工、裝備製造、農畜產品加工等各類項目落地實施提供了廣闊空間。圍繞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市委政府出台了「飛地經濟」政策,要求全市各旗縣區實施的工業項目集中到園區落地。尤其是生態環境建設較好的北部旗縣,以生態保護為主,集中到市高新技術園區發展工業,取得了較好效果。近兩年來,落地的工業項目投資達1000多億元,僅東山工業園區落地冶金項目就達700億元,這些項目投產後可實現產值1000多億元,再造一個赤峰工業。

新型能源草原風電

第二,實施「轉型升級」戰略,全力提升工業經濟內生動力。首先是加大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力度。嚴守環保、能耗等產業准入門檻,堅定不移化解過剩產能、溝汰落後產能,圍繞建設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清潔能源輸出基地、新型化工生產基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制定有吸引力的調整政策,採取切實可行的推動措施,通過技術改造、引聯重組等方式,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其次是大力培育戰略新興產業。集中出台了支持電子信息、醫藥產業等系列產業扶持政策,推動生物製藥、新型材料、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蓄勢破題,打造新的增長極、提升區域經濟的發展活力。近兩年引進落地新型產業項目47個,尤其是醫藥、電子信息產業已形成規模,近年內可雙雙突破百億元。

第三,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全力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在科技創新上,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激活企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建成一批創新中心、研發機構和孵化基地。突出政府的推動作用,搭建科技創新載體平台。集中力量推動赤峰高新區晉升國新區,打造創業孵化基地、小微企業園等創新發展平台。目前,赤峰高新區擁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載體55家,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平台載體107家,柔性引進院士11人,建立研發中心20家,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試點基地12家。

記者提問: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想了解一下,赤峰市當前的醫療衛生狀況,以及在改善居民醫療衛生服務方面都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赤峰市副市長李艷茹答記者問

李艷茹:70年來,赤峰的醫療衛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從以下五組數字的比對中得以實證。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市僅有醫療衛生機構12個,現有4764個,增加了近400倍;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市僅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532人,現有25898人,增加了近50倍;截至2018年底,全市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執業(助理)醫師數、註冊護士數分別達到6.9張、2.87人、2.76人,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市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分別由改革開放初期的49.5/10萬和13.29‰下降到8.39/10萬和3.69‰;全市人均預期壽命76歲,比新中國成立初期35歲高了41歲。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要求的確是越來越高,廣大人民群眾期盼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得了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的好病」。近年來,我們的工作也是圍繞著群眾的期盼開展的。

第一,堅持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一是持續開展衛生環境整治工作。連續24年保持了國家衛生城市的殊榮。二是加大公共衛生投入力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由2011年的25元提高到69元,服務項目由9類22項增加到12類45項。三是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12個旗縣區疾控中心在疾病監測、檢測能力上已完全達到國家規範標準。投資4億元的市級綜合檢驗檢測中心項目正在建設中,5個部門11個檢驗檢測實驗室將得到重新整合,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和水平會大幅提升。四是采供血能力不斷增強。赤峰市的采供血工作連續12年被評為全國無償獻血工作先進市。2018年采供血量超過17噸,赤峰的血液供應100%實現市內自給自足,100%全部來源於無償獻血。投資5000多萬遷址新建的市中心血站項目即將投入使用,使采供血的條件進一步改善。

第二,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一是不斷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全市4764個醫療機構築起了覆蓋城鄉的四級優質高效醫療服務網絡,共有醫院107所,公立醫院33所,其中三級綜合醫院7所,三級蒙醫中醫醫院及專科醫院7所。2017年實現了全市每個旗縣區都有一所二級甲等以上綜合醫院的目標,提前三年完成了國家要求的目標任務。2015年赤峰市被評為全國基層中醫藥(民族醫藥)工作先進市。二是不斷提升服務能力。2017年,市委市政府啟動了市級醫療衛生機構改造提升工程,投資20億元分別建設了市醫院急診急救業務用房及地下停車場、市綜合檢驗檢測中心、市傳染病防治醫院、市蒙醫中醫醫院和市中心血站建設項目,近期將陸續投入使用。2019年,全區首台「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蒙東第一台PET-CT相繼落戶赤峰市醫院,使自治區確定的以市醫院為龍頭的東部區域醫療中心地位進一步凸顯。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在不斷引進高端人才的同時,2018年市政府出台了《赤峰市高端醫學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方案》,準備利用五年時間,每年選拔高端醫學人才20人出國培養深造,第一批赴美國加州戴維斯醫療中心學習人員已學成回國。四是深入推進京蒙幫扶協作。京赤兩地衛生對口支援與技術協作已經長達26年。我們的宣傳口號是「看病不用去北京,北京專家在赤峰」,北京與赤峰衛生對口支援技術協作,使赤峰人不出家門就可以享受到代表國家水平的醫療服務。五是全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赤峰市2017年完成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形成了完善的覆蓋全體公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近年來,全市參保人數始終保持在常住人口的95%以上。

下一步,赤峰市將繼續貫徹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以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為突破口,突出「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繼續加快推進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取得新成就,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記者提問:赤峰歷來都有崇文重教的傳統,是內蒙古的教育大市,特別是基礎教育始終在全區名列前茅。請問,近年來,赤峰市在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方面有哪些好的經驗做法?

生效友:今天恰逢教育的重大節日——第35個教師節。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承擔著傳承社會文明、塑造人類靈魂的重任,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藉此機會,向廣大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祝大家節日愉快、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70年滄桑巨變,見證了赤峰教育從一窮二白到繁榮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據記載,新中國成立前,赤峰僅有1所中學,每萬人僅有1.6名中學生。經過70年不懈努力,赤峰市高標準掃除青壯年「文盲」,全面打贏「雙高普九」攻堅戰,率先完成「兩基」達標,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各級各類學校發展到1551所,教職工6.5萬人,在校生63萬人,成為全區第一教育大市、基礎教育強市。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7%;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3.4%;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3.98%,各項指標均超過國家平均水平。回顧赤峰教育70年的發展歷程,始終把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作為根本保證,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一,不遺餘力加大教育投入。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加大教育投入。黨的十八大以來,可用財力在全區並不占優的情況下,每年在教育領域的投入,始終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首位,占比接近20%,累計投入近500億元,全學段生均教育事業費近1.5萬元,三年增長近10%。投資近50億元實施了全面改薄、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等系列重大工程,新建中小學、幼兒園400所。2017年以來,圍繞破解群眾關切的「城鎮擠」「農村弱」問題,投資16億元實施了農村牧區中小學辦學條件提升工程與中心城區基礎教育補短板工程,城鄉基礎教育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二,堅定不移深化教育改革。堅持把改革作為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著眼於促進教育公平,建立了初升高「五統一」招生考試製度,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陽光入學、陽光分班,實行幼兒園劃片招生、搖號入園,營造了健康的教育生態。大力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打造了國家級特殊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著眼於激發教育活力,縱深實施高中帶動戰略,建立了分級辦學、市級統籌的高中教育管理體制,著力打造優質精品、學科特色、職普融通三類高中,推動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建立民族教育經費保障和補充機制,實行蒙語授課幼兒教育免費制度,蒙古族人口聚集區和各級政府所在地蒙語授課辦學體系基本健全。著眼於教育內涵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施了職業教育雙師走校、學段銜接、校企合作等「七大改革」試驗項目,打造了全區唯一的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列入國家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試點城市。

第三,多措並舉提高教育質量。堅持將質量作為教育發展的永恆主題。把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教育領域的重點民生工程,圍繞「補短板、強弱項」,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集團化辦學,打造教育聯盟,全面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高中教育作為赤峰的一張亮麗名片,全市8個國貧或區貧縣均有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近五年,全市普通高考600分以上人數穩定在全區1/4左右。把教師隊伍作為發展教育的基礎性工作,全面開展五大行動,通過開展「卓越校長、品牌學校」行動、舉辦「校長高峰論壇」、實施校長教師讀書工程、參與組建全國地市改革教育共同體聯盟、強化教師能力提升建設,全面提高了教師專業水平,為教育發展夯實了人才基礎。持續加大優秀教師補充力度,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分別達到74%、88%和99%。

今後,我們將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新起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努力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5p7HG0BJleJMoPMGTl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