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糖炒山楂
距離「227事件」中肖戰主演的《陳情令》被網友怒打一星、豆瓣評分一夜間下跌0.3至7.9分尚不足五十天,肖戰也才剛剛憑著《紅梅贊》回歸大眾視野,誰曾想「一星運動」再次在豆瓣上演,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我是餘歡水》之於劇集市場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一部正午陽光開播豆瓣8.5的口碑劇,更是頭部影視公司開啟的關於短集劇的一次頗為成功的嘗試。荒誕現實、「爽劇」元素,以及直擊人心的「中年社畜」形象,都讓該劇一度被視為標杆性作品,不過這一切都毀於一句台詞。
「男女平等,你們天天喊著要女權,我給你啊」,12集的綁架場景,本來是對人性的深刻聚焦和辛辣諷刺,不成想卻掀起了一次戲劇性的輿論戰:和微博上部分網友感覺被「冒犯」不同,直男聚集地虎撲主流聲音更傾向於台詞劍指「田園女權」,兩者之間的拉鋸戰一度發展到豆瓣上,掀起一星和五星運動。
《我是餘歡水》豆瓣評分出現了斷崖式下滑,從8.3分降到7.5分,開播評分為8.5、當下評分為7.4。值得注意的是,同樣被波及的還有出品方正午陽光,從「國劇門臉」到「爹系文化」主導的公司,一星運動更是禍延至《知否》《都挺好》等多部已播劇。
從《陳情令》到《我是餘歡水》,豆瓣評分的悲劇背後,不免讓人思考「冤嗎」?或許很少有人能夠明確給出答案,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當情緒宣洩式評分一再攻占豆瓣時,這個昔日頗具公信力的平台也在續寫著一部「公信力消亡史」。
《餘歡水》豆瓣荒誕史:一星運動PK五星運動
或許真的應了導演孫墨龍那句「現實遠比故事更荒誕」。如果沒有觸及「女權」這個敏感詞的話,《我是餘歡水》應該還憑藉著豆瓣8.5和高開高走的曲線圖穩穩站在國產精品劇的頭部隊列里,然後接受從現在直到年末一輪又一輪的讚譽,不斷為正午陽光國劇門臉的美譽加碼。
如今一切都是枉然,它被頻繁提及的只有「女權」風波。《我是餘歡水》涉及的「女權」,是近年來極易戳中大眾敏感點的話題,一經提起總能攪動輿論狂潮。不諱言,近年來搭載「女權覺醒」東風的影視劇不在少數,所謂的「大女主系列」無不是如此,只是當這一話題發酵不受控制也讓市場「措手不及」。
「《我是餘歡水》冤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也樂此不疲給著自己的答案,微博、虎撲、豆瓣上關於這一話題的帖子仍在實時更新著。雖然導演親自下場為這句現場發揮的台詞做了解釋,「只是為了添加一下安妮的不容易」,原作者表示「多數暴民恐怕連女權主義的概念都說不清楚」,但都未能平息這種爭執。
因為並沒有進行鋪墊太過突兀,再加上劇中女性角色的偏負面性,成為《我是餘歡水》「碰瓷女權」輿論爆發的原因。不過此次豆瓣一星運動的規模之大仍然令人震驚,截止目前,該劇三星及以下評價占33%,一星評價占10.5%,而在此之前該劇評分8.5和8.4時,一星評價占比分別是0.9%和1.1%。
更直觀點來看,翻閱當下該劇的豆瓣短評的「差評」一欄,雖然也有開播之初表示不及預期者,但大多數的差評日期仍然集中在4月15日、16日及之後,「編劇夾帶私貨diss女權」、「污名化女權」更是成為常見詞彙。相比之下,「一般」欄目里的評論明顯時間更為靈活,評論也更立足劇情、演員本身。
同樣不容忽略的還有以虎撲直男為代表的「五星運動」。截止寫稿時,該劇在4月21日出現了大量四星五星好評,其中不乏立場鮮明為「女權」而來的,「過於現實的情節,讓田園女權集體高潮,她們寧可活在一個理想化的世界,也不肯接受現實」、「女權已經變成了承受不了一點調侃的話題,這太糟糕了」等評論甚為常見。
豆瓣評分「粉絲化」,被情緒主導的「魔幻打分」?
《我是餘歡水》的豆瓣魔幻打分並不是個例。在一個月前,因為肖戰粉絲而起的「AO3事件」帶來的一大後果,便是助力肖戰一戰成名的《陳情令》在收官半年之後遭遇了大量一星差評,豆瓣評分陡降、正式退出8分陣營,而在此之前它在豆瓣上留下的打分人數破紀錄、評分上行「神話」尚在眼前。
而一如《我是餘歡水》事件爆發後,正午陽光及其出品的多部影視劇同樣被網友扣上了「直男癌」「男權」的帽子。《都挺好》中大團圓的結局、《清平樂》中強行被提升為大男主劇的改編操作,甚至是《知否》《歡樂頌》這樣的女性劇也難以逃過指責。
《陳情令》之外,肖戰參演的《慶餘年》也被「連坐」。雖然該劇豆瓣評分在肖戰事件爆發後仍維持在7.9分(如今上升到8分),但是據媒體統計僅3月1日該劇豆瓣打分人數暴漲10萬,沉浸在個人情緒中的粉絲群體不再少數,只是吞下這枚苦果的不僅是肖戰,也禍及了整個主創團隊。
雖然台詞、演員本身就是劇集創作和影視化的一部分,劇集所承載的價值觀傳遞同樣是其精神內核所在,但是這兩場起源於粉絲行為和「女權」話題、但卻讓劇集乃至關聯劇集為此買單的「運動」,折射的正是網際網路時代公眾話語權不斷放大的同時,豆瓣評分機制同樣在淪為大眾的情緒宣洩口。
或許這並不難理解。最初豆瓣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他們在其中推薦影視、暢談讀後感觀後感。豆瓣2018年用戶數據顯示,男女性別比例持平,年齡占比以25-35歲人群為最,本科及以上學歷人群占比超過50%。只是隨著豆瓣評分機制進入大眾視野、甚至成為影視宣傳粉絲打榜的進攻地,一切也就在發生變化。
(2018年12月豆瓣APP使用人群年齡占比)
如今的豆瓣,正在從文藝青年的自留地逐漸成為大眾化的社交平台,這也意味著豆瓣評分將成為更多人的表達陣地。但不可避免要面對用戶低齡化、學歷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而這些都必然導致純粹的影評減少、情緒主導的評論增加,甚至成為極端情緒宣洩的陣地。
當豆瓣評分越來越被「粉絲行為」同化,也就不難理解《陳情令》《我是餘歡水》這樣的一星運動了。只是當主創團隊的匠心製作淪為網友的情緒宣洩,市場最常用的衡量一部作品的豆瓣評分還有公信力嗎?
從行業標杆到「魔幻打分」,豆瓣公信力的消亡和重塑
豆瓣評分還有公信力嗎?或許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其實關於豆瓣評分的公信力並不是第一次被質疑,2013年馮小剛為《私人訂製》劍指豆瓣影評人不專業,2016年人民日報指出「豆瓣、貓眼惡評傷害電影產業「,不過豆瓣評分仍然是市場最常用的指標之一。
「豆瓣高分劇/綜」是一部作品打開市場最好的敲門磚,更是衡量市場冷熱的主要指標之一。以今年劇集市場為例,《我是餘歡水》《清平樂》《嘆息橋》等開播評分過8分,《民國奇探》《鬢邊不是海棠紅》等近十部豆瓣超過7分劇的扎堆,都在力證市場的火熱。
只是也不可否認,豆瓣評分也正在迎來變革期:一面是原來建立的以文藝青年影評為主導的公信力的消亡史,一面是涵蓋了更廣泛大眾、更具網際網路特質的新型評分用戶群的被重塑。這其中究竟哪個更勝一籌,或許很難說清楚,但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的是,其中的發展軌跡和積弊已久。
當下和一部熱門影視劇綜一起進入大眾視線的,往往還有對家黑、水軍惡意差評等,甚至於為此催生了一條「豆瓣養號」的產業鏈,再加上粉絲經濟作用下的對愛豆偶像的吹捧、宣傳作用下的集中好評、媒體有意識的引導等,如此種種都在影響著作品的最終評分。
雖然豆瓣曾公開自身的評分機制,直言「水軍是有的,但是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但是近年來被豆瓣水軍禍害的影視劇不在少數。以正在播出的《鬢邊不是海棠紅》為例,就有網友指出其在開播之初便有大量3月新註冊的帳號發布一星差評,該劇開分只有6.9分,而如今隨著劇情推進評分已然上升至7.7分。
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不加掩飾的好惡在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而這種好惡的來源並不統一,或是劇情三觀如《下一站是幸福》就曾因為後期劇情的毀三觀和狗血,豆瓣平均降至6分;但也有肖戰粉絲事件帶來的《陳情令》差評,以及陷入「女權」問題被差評的《我是餘歡水》。
或許未來,《陳情令》《我是餘歡水》這樣的「一星運動」、魔幻打分還會時常出現,成為粉絲經濟、網際網路時代話語權放大的附屬品,而我們仍然期待著可以以更理智、更冷靜的態度去對待每一部作品,正視創作者的每一份心血;影視創作者也能跳出豆瓣羈絆,以內容說話,而不是過度追求豆瓣評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4Pxn3EBfGB4SiUwsX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