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這個標題,你是否在想本田s660(參數|圖片)的小跑車?不不不,雖然筆者要探討的是本田,但並不是紅章本田,而是展翅本田。如果你覺得滿大街的Type-R是本田的靈魂,那麼筆者認為本田電單車CB才是Type-R的根源。
在文章的起點,筆者非常傷心地告訴大家,最近本田官方聲明在未來不會再生產CBR600RR跑車,因為排氣法的嚴格條例,對於600CC的跑車非常不友好。
600CC的小排量想要得到龐大的馬力,無論做更多的功夫也罷,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壓榨引擎轉數,但大家或許都會清楚轉數越高,排氣就越難達到日本乃至其他已開發國家的標準,哪怕它的設計可以通過法律法規,但也需要花更多的資金去研究,而且設計一台600CC的跑車也不會比設計一台1000CC的跑車便宜到哪裡去,加上現在1000CC的跑車通過輕量化打造,其操控已經可以隨時隨刻與600CC媲美,動力也要比600CC來得激烈,而且有ABS與EPS輔助模式,所以大部分車廠也確定不推出600CC排量跑車了。
到目前為止還依然堅持生產600CC排量跑車的相信就只有Yamaha R6了。
Honda CBR600RR
前面的CB指的是City(參數|圖片) Bike(城市摩托),而後面的R是代表Racing,合併在一起就是城市摩托賽車的意思。
CBR
筆者相信各位車友要是對摩托有一丁點了解的話都會對此不陌生,因為CBR這個代號是曾經多少人的理想,MC代號裡面的 17期、19期、22期、23期和29期跨越過三代人的夢想。
相信部分熟悉CBR的朋友都知道以上的是250~400CC排量摩托,而不是標題所說的600CC。其實在八九十年代,亞洲電單車市場是一邊倒的二衝程狀況,無論馬力、重量、提速還是操控都要比四衝程來得更大更輕更快更好,當時大部分香港電影裡面曾經上鏡的電單車都主要是二衝程摩托,加上亞洲人身材本來就比「緊湊」,所以當時的四衝程排量(250CC、400CC、750CC、900CC)屬於冷門車型了。
當年香港人是這樣稱呼四衝程的「聲大及無力」(聲音大但沒有馬力),你都不想買一台又重又慢的跑車啊,所以當年的四衝程大部分都是主打歐美市場,因為他們更喜歡大排量、大扭矩(不是說四衝程引擎不好,而是當年的二衝程摩托太瘋狂)。
圖:這正是當年的王者,可謂是理財產品,筆者眼看還有升值空間,這車在未來起碼能炒到二十多萬。
步入正題,CBR系列開創於1983年,第一台CBR400F的外觀極其普通,跟您今天所認識的跑車完全是兩個畫風,雖然它披著平淡的面紗但卻有強悍的性能,風冷四缸399CC引擎最高轉速高達一萬二千多轉,加上REV(rotational-speed valve stop mechanism轉速氣門止動機構)系統加持,最大馬力58HP,科普一下REV系統就是目前本田引以為傲的VTEC系統原型。
VTEC系統當達到一定轉速後氣門開合度會更深,從而達成更大進氣量的目的。雖然REV系統與VTEC大致相同,不過低速時REV系統只用兩個氣門一吸一排,高轉時候四個氣門同時開啟二進二出,非常有趣。
CBR400F除了推出過普通版以外,還有專業的賽車版本,不過只是多了個大包圍空力套件。
圖:CBR400F普通版本。
圖:CBR400F賽車版。
圖:1986年,本田為了打造更可靠的引擎,採用上了四缸水冷引擎,衍生出了CBR400R AERO,CBR400R AERO正是CBR600RR的祖先。
1985年Kawasaki以全新的GPZ600RR ninja進軍歐美市場,600CC引擎要比當年的750CC引擎要輕,而馬力幾乎差不多,加上外觀真正步入跑車時代,因此此類型車馬上取得了中級排量市場的認可,四大車廠也是馬上端正了市場戰略方針。
圖:Yamaha Fz600。
圖:Suzki Gsx600F。
圖:而本田也不甘落後,用CBR400R AERO加大排量到600CC,成為第一代CBR600F。
CBR400R AERO與CBR600F的外觀幾乎一樣,只是排量與其他小細節有所改變。雖然第一代CBR600F有著不錯的表現,但外表還是當年CBR400R的老實樣子。本田在1989年進入設計全新CBR600F2時期,全新的F2測試中可爆發出100匹的馬力,本田信心十足把產品推出市場。
CBR600F2推出市場後,此傑作沒有讓車迷失望,全新的外觀和強大的馬力,加上接近完美的操控,馬上讓本田奪取王者口碑的位置,哪怕到今時今日,本田的跑車也是非常平衡的。
CBR600F2(1991-1994)主要參數
引擎:599cc 直列四缸
最大馬力:100匹(日本版數據:69匹/11000轉)
最大扭矩:5.1kg·m/8000轉(日本本土版數據)
軸距:1405mm
乾重:187kg
座高:810mm
CBR600F3
由於F2的成功,F3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其代號依然是PC25,外觀只是單單的增加散熱面積,再有車尾比上一代來得更圓滑。
而引擎部分改變CDI點火與Ram Air進氣,馬力提高了5匹,而轉矩減少到1400mm,讓車身更容易操控,更快速度入彎。Ram Air的意思就是冷進氣,在國外又稱為假渦輪,無論小車還是電單車上面都非常有用,新鮮的空氣直接撞入引擎。
CBR600F3(1995-1998)主要參數
引擎:599cc 直列四缸
最大馬力:105匹(日本版數據:69匹/11500轉)
最大扭矩:5.1kg·m/7500轉(日本本土版數據)
軸距:1400mm
乾重:187kg
座高:810mm
CBR600F4
到了第四代的車型進入了劃時代的新世界,九十年代末期二衝程也正式宣布死亡,因污染問題,全世界停止售賣二衝程引擎的機動車。加上四衝程經歷了十幾二十年的進步,也不比二衝程差了(請不要拿MotoGP500裡面的對比)。
雖然新的F4引擎與軸距並沒有改變,但全新的車架加上輕量化設計,重量減少到170kg,這意味著有更好的操控。那時候亞洲地區也已經開始玩四衝程的大跑車了,所以現在你上鹹魚都已經找不到這台車。
有一點不得不提,其實F4的包圍裡面有句話「Dedicated to Super Evaluators Dirk Vandenberg and Josef Boyd」,這一句話是為了紀念F4的最後測試中而意外死亡的兩位高級研發技術人員。
F4也是600跑車裡面最後一台化油器的跑車了,本田相當聰明,大家有沒有發現,排量那麼大的跑車,後搖臂竟然是採用方管構造的,本田為了避開尷尬,刻意設計了一個擋泥板,看上去以為是一體搖臂。
CBR600F4(1999-2000)主要參數
引擎:599cc 直列四缸
最大馬力:105匹(日本版數據:69匹/10750轉)
最大扭矩:5.3kg·m/7500轉(日本本土版數據)
軸距:1400mm
乾重:170kg
座高:810mm
CBR600F4i
雖然新的CBR600名字上面只是單單多了一個i字,但卻是改變了整個系統,新的CBR600F4i 重新設計了新的大包圍,讓外觀更激進,全新的引擎技術改變,採用了PGM FI電噴供油引擎轉速提高了700轉,達到14200 rpm,馬力提高到110匹,尾牙也從45提高到46,比上一代大大提高了加速性能,軸距也減少到1390mm,操控性大大提高。賽車運動里,1mm的差距意味著質的區別。但因為增加了電噴系統,車身重量也提高了,本田也費盡心思幫F4i「減肥」,最後也減了2kg,重量達到168kg。
此車也增加了全新的Hiss防盜系統,晶片鑰匙非常昂貴,如果要重新配,大概要花二千元港幣,如果是內地車友丟失了車鑰匙,大部分車友都會選擇「連根拔起」,捨棄Hiss,或如果是二手車買回來,上一手可能就已經......
圖:因為當年的跑車還是比較RV姿態(RV的意思是旅行跑車),所以F4i還是有連體座位版本。
CBR600F4I(2001-2006)主要參數
引擎:599cc 直列四缸
最大馬力:110匹/14200轉(日本版數據:69匹/10500轉)
最大扭矩:6.4kg·m/10000轉(日本版數據:5.3kg·m/7500轉)
軸距:1390mm
乾重:168kg
座高:810mm
CBR600RR
我們所講的F5於2003年推出市場,雖然當時F4I還在市場販賣,但本田重新定義了賽車就是賽車;旅行車就是旅行車,因此CBR600也正式走進RR時代。更戰鬥的座姿,坐墊也升高至820mm。F5的外觀雖然更戰鬥,但本田出色的人體工學的設計讓本田成為同級別中最舒服的跑車。
CBR600RR採用了大量的MotoGp技術,它直接從當年鼎鼎大名的華論天勞-羅西戰車
Rc211V搬過來。
圖:此為當年羅西遇戰車Rc211v。F5直接採用Rc211v的尾排氣設計延用至今。
圖:這是Rc211V採用V5引擎,非常暴力,雙排氣管設計,一個尾排一個側排。
動力的變化就是廢除了進氣閥系統,也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VTEC系統(只是打個比喻,CBR600的進氣系統並不是稱為VTEC,但原理相同)因為VTEC系統太慢了,已經滿足不了它的進步,取而代之就是MotoGp直接搬過來的PGM DFSI雙噴油技術,七千轉以下用單油嘴保持省油模式,當引擎達到七千轉以上則雙噴油模式開啟,直到紅區。
第一代F5
CBR600RR(2003-2004)主要參數
引擎:599cc 直列四缸
最大馬力:117匹/13000轉
最大扭矩:6.7kg·m/11000轉
軸距:1390mm
乾重:170kg
座高:820mm
2005到2006年,第二代F5大改款,外觀雖然並沒有太大的變動,這次改變的是全新的鋁合金車架、搖臂與後懸掛,新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車身鋼性與穩定前避震,從原來正叉換成了倒立式前叉。無論是直線還是彎中都有非常高的穩定性,前剎也沒有採用全新的Tokico放射式卡鉗,後剎車依然採用日清制動系統,擁有比上一代更線性的剎車性能。引擎方面重新調整了電腦,提高中段扭力輸出,而排氣管方面做了輕量化處理讓車總共輕了4.1kg。
第二代F5
CBR600RR(2005-2006)主要參數
引擎:599cc 直列四缸
最大馬力:117匹/13000轉
最大扭矩:6.7kg·m/11000轉
軸距:1390mm
乾重:166kg
座高:820mm
2007到2008年,第三代F5又再一次改款,這次的樣子是筆者個人認為最帥最好玩的一代,雖然排量不變,但這次重新設計了全新的引擎,有更輕的重量、更小的體積、更好的性能與更穩定的紅區。第三代F5重新設計的Ram Air冷進氣系統,新設計可以使得引擎達到一萬五千轉,這只是意味著遊戲剛剛開始。
全新的車架採用本田FDC鑄造技術,與上一代擁有相同的重量但不一樣的強度,軸距減少了20mm,但擺臂卻加長了5mm。其實這樣做是為了讓重心更靠中,其操控簡直無懈可擊,加上電子系統輔助,這次還增加了HESD電子舵尺,讓前輪更穩定。
圖:清楚看得出,HESD電子舵尺還是鼎鼎大名的KYB代工的。
雖然外觀方面全新的設計,但其實在每一刻你都會看到本田用心的設計,讓你非常容易聯想到上一代的F5,但整個車頭包括包圍都不一樣,特別大燈讓人感覺非常有神,還有車頭的進氣口毫無違和感 ,擁有更合理的撞風條件。
圖:上一代因為排氣溫度容易燒爛車尾燈,所以本田特別改良設計,把尾燈放在排氣管下面。
CBR600RR(2007-2008)主要參數
引擎:599cc 直列四缸
最大馬力:118.1匹/13500轉
最大扭矩:6.7kg·m/11250轉
軸距:1370mm
乾重:156kg
座高:820mm
2009到2012年,雖然這次F5的樣子並沒有變化,但引擎活塞、氣門室和排氣系統都做了改進。8000到12000轉區間提高了扭力,官方說明在於10000轉時,比上一代提升了3.5%的扭力。
圖:2009年F5還推出過由台灣贊助WSBK賽事的特別版。
2013到2015年,CBR600RR第四代F5,這一次是CBR600RR最後一次改款,也是最多不同聲音的一代,因為車頭的變化有部分車迷覺得帥,不過筆者個人認為丑了。
不過外觀這些東西還是見仁見智,但不得不說這一次改款整個散熱效率更好了(不過F5本來溫度也不高)而且風阻係數更低,雖然動力方面只是升級了CPU與Ram Air,也再一次提高中轉速區扭力。避震方面,前叉方面更換了Showa的BPF前叉,後避震重新調整與前叉互相匹配好,筆者也試過這車,的確要比我那12年的CBR來得更好的操控,但筆者還是最愛12款。本田也對輪圈做了一個輕量化的升級,從原來的三刀輪圈換成了十二輻條的輕量化輪圈。
圖:十分難得看到別有用心推出特別版銀色車架的REPSOL版塗裝,以往只有大哥CBR1000才會出REPSOL版塗裝。
第四代F5
CBR600RR(2013-2015)主要參數
引擎:599cc 直列四缸
最大馬力:118.1匹/13500轉
最大扭矩:6.7kg·m/11250轉
軸距:1380mm
乾重:?kg
座高:820mm
無論將來是否還會有600CC的跑車,但筆者開了那麼多年的本田,發現他不是最瘋狂的,他也不是最快的,但有一點我相信大家都認同的就是最Balance的跑車。你騎著她去逛街,她就像一位美女與你溫柔交流,你要跑賽道,她就用引擎告訴您什麼叫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