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寺俗稱「罕廟」,位於赤峰市北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蘇木,現屬奧勒吉爾嘎查管轄,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為清朝黃教八大呼圖廟之一,即皇帝廟。罕廟跟其他廟宇相比實在特別。其特別之處正在於跟清朝的康熙皇帝有關。據民間傳說,康熙皇帝竟先後兩次來到這裡。究竟是什麼吸引了一國皇帝騎著馬留連於塞外阿魯科爾沁茫茫的草原之間?據說他是在尋找自己生命和事業的依託點。他最後找到了嗎?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記錄在此,即罕廟附近曾有一小廟,是北元末代皇帝林丹汗定都查干浩特時的黃帝廟,1634年,林丹汗敗退,查干浩特皇城被焚毀,皇帝廟及喇嘛卻留存下來。
那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皇帝微服私訪到這裡,發現罕廟裡有個非常有學問的喇嘛,即第一世西活佛,因為佩服他的未卜先知,就決定動用國庫銀兩,給建造一座大廟。後來還親賜「欽定戴恩寺」廟匾,即有感謝皇帝恩情之意。從那時到1947年的牧區民主改革運動,戴恩寺曾經擁有三個活佛,即西活佛、查幹活佛和楊松活佛(一廟三佛,這在整個蒙古地區寺廟中實屬罕見)。西活佛是該廟的正統活佛,共轉世五次。後來,清朝駐京八大活佛之一的查幹活佛在阿魯科爾沁旗轉世,被請到罕蘇木廟坐床。之後,為了給他教授經文,特請來了青海塔爾寺第二席位喇嘛——楊松活佛二世,住在戴恩寺。為此,在全旗二十一座廟宇中,戴恩寺處於統領地位。1697年,康熙皇帝再次來阿魯科爾沁旗巡視,曾在戴恩寺居留。1930年,九世班禪大師駕臨戴恩寺,進行傳經活動。從康熙皇帝到班禪大師,時隔僅二百多年,卻有朝廷和宗教界兩個頭號人物駕臨,就使得戴恩寺聲名顯赫。當時有喇嘛500 多人。
1947年,開展牧區民主改革運動,戴恩寺的喇嘛們被解散,各大殿堂被蘇木及其直屬機關占用,一度受損。「文革」中,又遭到了毀滅性破壞。戴恩寺現有一座寺院和兩座宮殿(均為後來集資維修、重建)。寺院由南向北漸高,為三進院。主體建築坐落在中軸線上,逐級而上,層層有致,其建築分列兩廂,相互對稱。
天王殿建築面積13.78平方米,房高脊,灰瓦,前後均出長廊,檐下有柱四根,施朱漆,橫樑彩繪精美。天王殿前後兩門相對,殿內雕樑畫棟,左右為四大天王泥塑像,持兵器而立。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基本保持原貌。
過天王殿為大經堂。大經堂屬漢藏結合式建築,建築面積85. 12 平方米。殿宇坐北朝南,共兩層。殿宇長11. 2米,寬7. 6米,台基高 0. 8米。門外出長挑檐,有四根彩繪石明柱,朱漆門,木刻匾額。殿東南有一磚砌小佛。大門上有出筒瓦檐。經堂內矗立8根圓形明柱,支撐樓頂。大殿一層為誦經堂,東西各開一小門,門寬1. 2米,木橫樑出 挑檐。正門西側有木樓梯,可進二層。二層為樓頂,南角為樓梯間,與側相對應均為藏式平房。樓頂中央有一藏式平頂佛殿。
大經堂後是大雄寶殿,殿前立雙獅及香爐。門前有77平方米的小 廣場,兩側分別為羅漢殿和護法殿。此三殿均為在原址新建。在主體建築的東北和西邊,是一些喇嘛住房。
在大廟後院,後來又建造了承德普寧寺首席喇嘛,原罕廟哈瑪爾沙畢楞的活佛宮和蒙古包行宮。2004年,鑄造了一口大鐘。罕廟現住持喇嘛牧人又修建了一座長壽寶塔。如今,罕廟的主體建築基本恢復了原貌(戴恩寺已於2006年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內蒙古自治區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了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我們儘管不知道康熙在這茫茫的草原里最後找到了什麼,但康熙無疑是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年間一位做出了巨大歷史功績的君主和政治家。
來源:阿旗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DcA2wBmyVoG_1Z48y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