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不到3000,收入驟降3成!銀行員工的工資還會降嗎?

2020-03-14     普益標準

作者:張穎馨

來源:《財經》雜誌

原標題:工資不到3000收入驟降3成 信貸不良煎熬銀行員工績效

國內疫情正在向好,但銀行業務員們依然擔心接下來工資降幅是否會更大?因為績效工資的提升有賴於業績指標的實現,但當前貸款發放首先要面臨不良率上升的拷問。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苟且。」一名國有銀行支行員工看到自己2月份不到3000元的工資,如是感慨。

據其透露,按照「底薪+績效」的工資構成模式,身處經濟下行期,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自己所在支行不良貸款率又畸高、效益差,終致績效工資基本為0。

相較而言,部分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員工的日子雖沒有那麼難受,但他們亦對疫情帶來的影響感受頗深。多名一線銀行員工告訴《財經》記者,雖然有收到績效工資,但相較疫情前,2月份工資收入「跳水」超30%。

但正如硬幣的兩面,積極的變化也在顯現。有銀行員工反映,疫情的出現,倒逼自己通過線上展業,雖然此前銀行都在強調線上化,但從未有過一定要轉變的緊迫感。「就像做飯一般,如果不把『無米下鍋』轉變為『找米下鍋』,那最後只能挨餓」。

復工首月:工資驟降超30%

按照工作一天、休息一天的輪班規劃,2月25日上午8時20分,許林如常到達自己所在股份制銀行北京某支行。他主要負責小微企業主、個體經營戶的貸款業務。

疫情發生後,餐飲、旅遊、電影、交運、教育培訓等行業遭受極大衝擊,許林雖身處金融行業,但也間接感受到這輪衝擊波威力不小。

一方面,存量客戶陸續提出延期還款申請,接下來的還款能力存疑;另一方面,線下辦理業務的人越來越少,線上雖然貸款申請增加,但出於風險防控等因素,真正符合條件,能批覆貸款的客戶數量有限。

「按照每個月千萬級的貸款額度發放指標,之前發放額度成倍增長,但目前自己能完成千萬元的信貸投放就已經不錯。」許林告訴《財經》記者,雖然分行會根據市場變化情況、支行規模等情況調整信貸額度分配和業績考核標準,但當前想要完成對應的指標,依然有不小難度。

無獨有偶,多家銀行零售貸款業務開展也面臨不小阻力。某銀行信用卡中心業務員告訴《財經》記者,此前其主要是通過線下獲取客戶,疫情發生後,辦公樓、校園等很多地方實行封閉管控,只能去超市、商場等地展業,活動範圍大大縮小。相比之前,業務量下降至少一半以上。

這樣的變化,或可從央行最新公布的2月金融統計數據中一窺端倪:新增信貸方面,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9057億元,僅同比微增199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減少413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4504億元,中長期貸款僅增加371億元。

業務量下降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工資驟降。許林及上述信用卡業務員均向《財經》記者表示,由於績效考核部分受到當前環境影響,2月份工資下降幅度超過30%。

「這至少是有績效工資可拿,目前我的新增業務量基本為0,只能領著底薪過日子。」一名股份行負責汽車金融的業務員直言,當前其所在團隊業務基本已經停滯,大家天天蹲守家中,線上參加內部培訓。

據其透露,每年年後到5、6月份,本就是汽車行業的淡季。今年受疫情影響,線下看車的人數量驟減。雖然客流轉移至線上,但由於不少汽車經銷商的上游企業(汽車廠商)位於疫情重災區,目前處於停產狀態,無法及時供貨。沒有現車,客戶便不會下單。

經銷商自己的銷售指標都無法達成,更何況與其業績緊密掛鉤的銀行汽車金融業務。「我們獲客主要是依靠經銷商,他們能賣出車,我們才會有訂單。」上述業務員告訴《財經》記者,當下用戶購車需求看似不小,但疫情帶來的傳導效應明顯,目前能做的僅是觀察供銷商有何需求,儘量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

全年堪憂:信貸指標困境

雖然目前國內疫情正在朝好的方向發展,但多名銀行業務員向《財經》記者表達了同樣的擔憂,接下來工資下降幅度是否會更大?

對許林來說,績效工資的提升有賴於業績指標的實現,但目前貸款發放存在不少現實難題,比如風控門檻無法過度降低。

據其透露,雖然自己所在的股份行推出多項針對受疫情影響企業的金融措施,但在實際操作中,風控門檻降低主要是針對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或是經營業績良好並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再者,此前企業類客戶主要是依靠固定資產抵押以獲得貸款,而當前階段主要是發放信用貸款,貸款審批通過率相較之前下降,最終體現為貸款發放量下降。

為了給貸款風險「加把鎖」,針對新增客戶,許林會按照所在行要求,讓客戶購買保險。

與許林不同,部分城商行業務員採取了更為謹慎,甚至是「封閉」的態度。華南地區某城商行對公業務客戶經理向《財經》記者坦言,除了硬性任務,如果不是比較穩妥的企業,基本上能不做就不做,畢竟這筆貸款一旦出現問題,無論涉及的金額高低,都會遭到問責。

「之前做過一筆貸款,涉及到投行業務,之後出現了一些問題,遭到央行、銀保監、上交所、我們總行的逐一審查,審查重點都不一樣。雖然最後證明我的工作沒有問題,但這樣一筆業務面臨四遍審查,我還得擔心可能面臨的問責,身心都是煎熬。」上述客戶經理說。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監管指出,允許銀行進一步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並要求落實「盡職免責」。但據《財經》記者了解,在實際業務開展過程中,銀行業務員依然存在不少顧慮。

「銀行信貸人員工作涉及到個人的問責機制,若出現不良,其會被問責,影響到職業生涯,這導致一線的銀行員工對企業信貸業務過於緊張。『盡職免責』我們一直都在做,但什麼是『盡職』,目前標準並不明確,最後變成了仍以結果為導向。」華南某銀行企業業務負責人此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運作,若出現一堆壞帳,管理層肯定拿不到獎金,員工還談什麼績效工資。

雖然有銀行零售業務員表示目前業務量影響沒有太大,但其亦對自己2020年的績效情況頗為擔憂。

「我們主要是對接房地產開發商,由後者介紹用戶來辦理公積金貸款和商業貸款。按照預約制,目前主要是處理之前已申請貸款的客戶,最近因為出行受限,客戶會推遲面簽時間,數量上沒有明顯變化。」西南地區某城商行分行業務員告訴《財經》記者,雖然他不了解所在崗位業績考核指標的具體構成,但毋庸置疑,接下來一些業務達標情況肯定會受到影響,而這與他今年的績效收入直接掛鉤。

他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據《財經》記者了解,該業務員在2017年扣除五險一金後,拿到手的工資收入(底薪+績效+年終獎)近26萬元,但受近年來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其在2019年拿到的總收入僅有12萬元,這還是在他業績指標均足額完成的情況下。

「目前我們第一季度的績效工資還未下發,但我已經差不多可以想像到『慘狀』。若疫情持續,年終獎就更不樂觀。」上述業務員向《財經》記者調侃稱,自己目前的狀況就像是「溫水煮著的青蛙」,頗為被動。

倒逼轉型:上線「找米」

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張斌比較擔心信貸塌方,因為信貸決定了全社會大家口袋裡有多少錢,新增購買力怎麼樣,總需求怎麼樣。

但也需看到,一些積極的變化正在發生。許林直言,這次疫情給自己開展業務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被逼著通過線上展業。

「之前主要是通過線下網點開展業務,根本不會主動在線上通過微信等方式與客戶聯繫,但此次疫情發生後,很多工作只能通過線上進行。這才發現,線上流量也是你的資源,此前錯失了將部分線下客戶轉化為線上資源的機會。」許林給自己定下了小目標,即便身處線下網點,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線上展業的能力,將線下用戶有效轉化。

監管亦通過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強線上服務。此前的2月1日,央行、財政部、銀保監等五部門聯合下發通知,要求「金融機構要加強全國範圍特別是疫情嚴重地區的線上服務,引導企業和居民通過網際網路、手機APP等線上方式辦理金融業務」。 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此前統計,最近一段時間,各銀行機構線上業務的服務替代率平均水平達到96%。

一場更大範圍、規模的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浪潮或將掀起。北京市網絡法學會副秘書長車寧告訴《財經》記者,此前很多銀行都在談銀行數字化轉型,但從對公業務領域的實踐來看則有些不溫不火,另外金融科技公司相關業務發展情況也並不理想。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並不在於銀行或者金融科技公司,而是在於企業側對網際網路的理解依然不夠深刻。此次疫情發生,線上辦公(移動辦公)等作為替代方式被大量推廣,以此為契機有望促進企業去重新理解網際網路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基於此,車寧進一步指出,隨著企業對線上化、數字化的需求提升,銀行機構To B端的金融科技業務亦能發展起來。那些受疫情影響較小,且在金融科技等業務上走得比較積極、準備比較充分的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等,在將來會有不錯的表現。

不過,亦有學者提醒,銀行不能盲目通過金融科技進行變革,需從用戶的真實需求等方面出發,謹慎考慮具體業務的發展方向。

據了解,近年來,部分銀行大力發展無人網點、智能網點業務,但卻面臨無人到網點的現實難題。尤其在疫情影響下,這樣的情況更為突出。許林告訴《財經》記者,此前其所在銀行支行每日客流量在40-50人,而目前每天到網點辦理業務的人數則降至3-5人。其所在行智能網點亦面臨同樣的狀況。

「我看過很多銀行的智能網點、無人網點,設備非常多,運用了不少先進技術。但有一個現實問題是,隨著物理網點客流下降、用戶行為的深刻變遷(很多用戶已習慣通過手機銀行等線上方式辦理業務),若依然在線下設立如此高大上的網點,那給誰看?又給誰使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直言,銀行應該思考的是無人到網點的問題,而不是開設無人網點。

眼下,包括許林在內的等更多銀行一線業務員,還面臨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通過線上展業,後續如何保持用戶粘性?

「每天晨會、晚會各一小時,逐一給客戶打電話做業務營銷,加上客戶微信再拉群,接下來我們團隊還要輪流在群內做直播……要想群活躍,保持粘性,就得發紅包。但看看上個月『羞澀』的工資收入,真不知道發紅包能持續多久。」某銀行分行業務人員向《財經》記者表示,已明顯感覺到線上化轉型的緊迫性,但將此前很少運用的方式真正融入具體業務中,需要一個逐步探索、轉變的過程。

(應受訪者要求,許林為化名)

(《財經》實習生王雨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zSZ8XABnkjnB-0zUi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