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也想造網紅?呵呵呵呵呵

2020-05-01     普益標準

作者:鄧行長

來源:鄧行長

原標題:銀行也想造網紅?呵呵呵呵呵

受到疫情影響,大家都宅在家,直播和短視頻著實又火起來。銀行由於物理網點受限,也在探索網紅在線上獲客的應用。很多銀行人都在想,如果自己是網紅就好了,讓粉絲把錢全部存到網點,任務分分鐘鍾就能完成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今天我也想跟大家討論討論這個話題。

網紅經濟的本質都在於放大「人」在商業活動中的傳播及影響作用,講究的是「流量」。核心在於能夠驅動「大量人群」認同、跟蹤、接受意見領袖的觀點,這種認同的因素可能是因為顏值,可能是專業,也有可能是其他感性因素等等。

網紅經濟要能循環發展,必須形成一個閉環。先是流量支持(重金打造),然後成為「網紅」(花錢維護),最後流量變現(收穫),再花錢支持流量,支撐網紅髮展(循環),如此反覆形成交替螺旋式上升發展。有很多網絡名人,紅極一時,但後來都銷聲匿跡了,也就是沒有循環起來。

因此,銀行要做網紅,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銀行的循環在哪?

如果說,沒有這個全環節鏈路的考量,網紅經濟就無非是在手機銀行APP上放個視頻,與網紅經濟本身其實沒什麼關係,視頻的效果也與APP中隨處可見的功能按鈕一樣,對循環帶動業務發展沒什麼太大幫助。

「網紅帶貨」的邏輯在於:一是有足夠多的流量受眾以形成規模效應;二是有足夠強勁的消費體驗性,這種觀看體驗立即產生一種購物的衝動。絕大多數的網紅帶貨,都是以實物產品為主的,因為實物產品天然帶有體驗感,「演示」是最有效帶動轉化的方式。但是銀行產品不一樣,金融產品中除了銀行卡、貴金屬等實物產品以外,金融產品本身並不具備強體驗性,同時金融產品與實物商品不同不該帶有「衝動消費」的屬性,自然網紅經濟在銀行金融服務中的玩法,並不該是促成交易。

最後,對於銀行來說,金融的屬性決定了他不能像其他行業的網紅一樣。比如說到了要付費這個關鍵環節,就需要得有本行卡,但是線上開卡還是受到嚴格監管。就算是有了本行卡,怎麼區分是客戶自然增長還是網紅直播驅動呢?即便是技術手段能夠實現,銷售合規性及消費者保護是否跟得上?網紅造成的聲譽風險怎麼辦?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辦法去解決,銀行就沒有產生網紅的土壤。

總結而言,網紅經濟在銀行的應用,是一個挺好的話題,也是未來用戶進行交易決策的重要支撐服務。但網紅經濟的推動落地的核心一定不是要求客戶經理紛紛拍視頻推銷產品服務,分享朋友圈刷屏獲得滿足感。當前,銀行的網紅經濟要發展,至少需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1、總行需要制定流量採購及分發機制,解決「營銷到人」的技術問題。沒有經濟上的激勵,發文件喊口號吃大鍋飯肯定做不起來。

2、線上轉化流程體驗要能跟得上,不能是完成任務式的做用戶。很多典型的場景:一頓操作猛如虎,到了關鍵環節還要去網點激活。

3、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網紅,網紅的持續也不是「素人」能及,總行必須要在環境、造型、設備、運營上全程支持。在網紅經濟激烈的今天,背後的團隊一定是制勝的關鍵。

4、銀行的網紅定位一定要明確,內容上以投資者教育,行業分析等入門內容為主,以實物產品為輔,重點突出差異性,體驗感,打造粘性的客戶關係。

5、搬運過來的新聞內容,財經評論,看上去高大上,實則乾澀無味。銀行網紅成功的關鍵在於內容為王,要有持續性的原創輸出,而這都不是銀行網點客戶經理輕易能幹的活。

最後的最後,嚴肅的銀行不是不能打造網紅,而是還沒有解決網紅運營的一些問題。從用戶的角度來說,專業的網紅依然受到用戶的追捧,我們也喜歡銀行能夠帶來更多專業好玩的用戶體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K1B0XEBfGB4SiUwJY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