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被叫停的,印度卻拿去申請了奧斯卡

2019-10-27     獨立魚

印度電影,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驚艷了國人。


佳作頻出,類型翻新。


但提到裡頭的歌舞,能聯想到的,似乎還是那些咖喱風味十足的載歌載舞。


熱鬧歡脫,可總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


不過這種老套古板的印象,該在它面前摘下來了——


《印度有嘻哈》

गली बॉय



譯名簡單粗暴,直接劇透了這是一部有關嘻哈的電影。


由嘻哈巨星納斯擔任製片。


在美國這個嘻哈文化繁榮之地,此片也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爛番茄指數高達95%



此片最早在柏林電影節上首映。


前不久更被指定,將代表印度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


熱血+現實,是它大受歡迎又被寄予厚望的原因。


男主馬拉德,是生活在孟買貧民窟的一名大學生。



一家五口擠在一處狹窄破舊的房子裡。


明明經濟已經相當拮据,當司機的爸爸還是娶了第二房老婆



他們家是穆斯林。


在印度,伊斯蘭教仍然保持著一夫多妻制度。


為了討年輕鮮嫩的新老婆歡心,父親連家裡唯一的一台電視機都搬到了新房裡。


婚禮上,母親咽下滿腔委屈招待賓客,入夜也只能睡在廚房地板上。



家裡已經是一團糟,家外也不讓人省心。


馬拉德的朋友莫因以偷車、販毒為生。


雖然內心一百個不認同,但自己卻也無力干涉。



他還有個女朋友叫薩菲娜,兩人小學時就在一起了。

但同為穆斯林,家裡禁止女方談戀愛,兩家的經濟條件也是貧富懸殊。


因此這麼久以來,兩人一直談的是秘密戀情,約個會就跟地下黨碰頭似的。



生活里的無盡苦悶,馬拉德只能用音樂抒發。


他無比熱愛嘻哈,每當心中被鬱悶堆積,就寫成歌詞唱出來。



一天,他在學校的音樂節上看到了一個實力超群的嘻哈歌手,MC夏爾。


見識過他的現場演唱後,立馬被圈粉。



在臉書上得知夏爾要舉辦一場地下即興演唱,馬拉德顛顛地就跑去現場追星。


那裡人頭攢動,氣氛火熱。


馬拉德鼓起勇氣和夏爾打了招呼,拿出自己寫的詞。

還表示如果偶像不嫌棄的話,儘管拿去用。



沒想到夏爾卻對他說:


你自己的思想,為什麼要靠別人來傳達?



說著就把他推到了台上,給了他一個beat,鼓勵他大膽唱出來。


被趕鴨子上架,在人群的催促下,馬拉德竟終於唱出了自己的心聲。

贏得滿堂喝彩。



打鐵趁熱,大受鼓舞的馬拉德趕緊又寫了一首新歌,在夏爾的幫助下錄了下來。


並且傳到了網上。


他還給自己取了個藝名,「Gully Boy」,意為街頭男孩。



這個名字,是有來處的。


印度有個說唱組合Gully Boys,曾因為一首獻給孟買的讚歌《Mere Gully Mein》而走紅。


憑此離開了孟買貧民窟,走向嘻哈圈。


影片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兩個主角的人物原型,就是來自於他們。



馬拉德把歌曲上傳後,並沒有立馬爆紅。


但是吸引了一個女音樂人的注意。


她和馬拉德、夏爾達成協議,合作發行歌曲,版權各自一半。



有大佬幫推,效果自然不一樣。


馬拉德的下一首新歌,直接在網上破了40萬瀏覽量


走在學校里也能被人認出來。



就在此時,一個更大的機會送上門來。

孟買當地將舉辦一場嘻哈比賽,贏的人不僅能拿到100萬盧比獎金,還能為嘻哈巨星納斯在孟買開辦的演唱會做開場表演。


但難度也擺在眼前,從海選到總決賽,要通過層層選拔。



馬拉德和夏爾當然都報名了。


至於他們碰上了哪些波折,最終有沒有贏,魚叔就不再多劇透了。



大家都知道,嘻哈是一種反叛現實、宣洩情緒的音樂


電影中出現的歌詞,也是相當real。


右邊有摩天大廈,左邊有餓哭的孩子。

有錢是必要,不然怎麼使喚我們?



這裡的人們睡垃圾堆里,生命垂危。

而你在家裡放保險箱專門放錢。



這就體現影片揭示現實的一面了。


它表面上講述了一個追逐音樂夢想的故事。


實際上是借著主角的遭遇,全面地展開了一幅印度底層人民的浮世繪


最突出的是極端的父權制


在馬拉德玩嘻哈被發現後,父親暴跳如雷。


惡狠狠扇他兩個耳光還不夠,還要把他趕出家門



永遠逆來順受的母親終於爆發,可也一樣只有挨巴掌的份。


目睹母親被打,馬拉德怒從心邊起,上去就把父親推開,警告他:


不准你打我媽!



在印度,父權、夫權都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做丈夫的可以打妻子,做兒子的卻不可以維護母親。


馬拉德一還手,奶奶就立馬指責兒媳:


「你就是這麼教你兒子的?難怪你丈夫帶新妻子回家。」



不止窮人家如此,富戶也沒差。


薩菲娜的自由少得可憐,花一樣的年紀,卻連和男生說句話都不被允許。


她向家人坦白:


「我也想像其他人一樣看電影、聽演唱會、塗唇膏。」



這願望已經足夠卑微。


但母親聽完後,還是衝上去狠狠打她:


「你這些骯髒的想法都是從哪兒來的?」



巨大的貧富差距與犯罪問題,也是印度的沉疴頑疾。


被趕出家門的馬拉德去找朋友莫因借錢。

到了對方家裡卻驚訝發現,居然有一幫小孩在制毒。



他生氣的對著莫因大喊大叫。


可莫因兩句話就讓他閉嘴了:


「你要逞英雄,就去抓那些把他們扔到排水溝里的人。」


「至少我供這些孩子吃住,你就少對我說教了。」



印度的流浪兒問題領先世界,每年都有大把的孩子被父母拋棄。


這背後的成因很複雜。


國家人口基數龐大、窮人太多,宗教禁止墮胎,強姦又頻發……


那些流落街頭的孩子,不是在乞討,就是被犯罪團伙吸納。


有的甚至被逼迫賣淫。



貧窮與犯罪纏繞,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不止是這些墮入犯罪的人無法改變命運,馬拉德作為一個身家清白的人,他的前路照樣崎嶇。


在印度嚴格的種姓制度之下,他就是一個「下等人」。



哪怕千辛萬苦讀到了大學,也依然被認為低人一等。

有一回,馬拉德替腿受傷的父親開了幾天計程車。

載了一對有錢夫婦,正在為女兒不肯去哈佛讀書而吵架,轉而問馬拉德:


「你是什麼學歷?」


馬拉德回答後,有錢人立馬對女兒開炮:


「你看,現在人人都是大學生,你想和他同一個起點嗎?


完全不在乎馬拉德的感受,仿佛他是一個透明人。



馬拉德有個有錢舅舅,給了他一個銷售的職位。


因為要參加嘻哈比賽,馬拉德卑微地想向舅舅請個假。


但有錢舅舅是這麼說的:


「你父親是個司機,記得嗎?」

「僕人的兒子還是僕人,這是自然法則。」



什麼狗屁的法則,不過是既得利益者對自身階級的維護罷了。


偏偏他們還要將這套規則,用最冠冕堂皇的方式寫下來,欺騙所有在生活中碰了壁的人。


讓他們相信,乖乖待在一個籠子裡最好,不再嘗試掙扎與反抗


「你在外面闖不出名堂的,還是回老家來吧。」

「當個公務員多好,要不然永遠給人打工。」


當整個社會都默認了這種規則,努力反而變成了冒險,追求也變成了痴心妄想


僅憑出身,就可以解釋所有的不公正。


魚叔知道,有些天花板越來越堅固,有些道路越走越退後。


但電影中有句話說得好:


誰有資格告訴我我是誰?



縱使受挫再所難免,縱使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到最後。


但仍然希望,我們每個人選擇的道路,都是基於自己的渴望與判斷。


而不是各種成功者的「指點」,過來人的「勸告」。


生活再操蛋,也不要不戰而降。


P.S. 繼續拉票,助我上生機大榜吧:)

投票方法:在這篇文章標題的右上角或文章結尾右下角,點擊「為我投票」,然後點擊獨立魚旁邊的綠色「投票」按鈕就可以了,可以連投10票哦。投票後還可以抽獎哦!投票至10.31截止,每人每天可投10票。助我上榜,就拜託你們啦!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xjzFm4BMH2_cNUgu5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