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絲網走向世界、最美濕地驚艷京津冀、智慧農業結出累累碩果

2019-09-29     青資訊

和城市共生長,「了不起的七十年」由隆基泰和冠名播出。用腳步丈量發展,用雙手觸摸成就,用故事講述變遷。接下來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報道——了不起的七十年。咱們河北簡稱「冀」,一個「冀」字,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那您知道這個冀字,取自哪裡嗎?沒錯,就是衡水冀州。說到衡水,接下來我們就跟隨記者一起走近衡水,感受一下這些年來,衡水市帶給人們的驚喜與希望。



今天海燕要帶著大家認識三個人,他們分別是衡水的農民、工人和工程師,他們除了是衡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里的普通一員,更是衡水發展的見證者,接下來,我們先去見見第一位時代見證者。

記者:海燕

那我手上現在拿著的就是冠志採摘園裡的千禧西紅柿了

不要看它只是一顆普通的西紅柿但是工作人員告訴我,這裡面卻蘊含著大大的科技含量。




電腦控溫控濕度採光都是智能化的

記者:那以前您是做什麼的呀

我以前是種地的,種小麥玉米。一年收入也就是一兩萬吧。現在你看我這兒環境多好呢,也不用風吹日曬的了,光這兒的工資就三萬多一年呢我家的地都承包出去了總的一年的收入比以前高好幾倍呢。

王亞桃所在的河北冠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於饒陽縣南善旺村,從2013年成立之初,他們就瞅准了現代高端農業這個路子,創建了自己的果蔬品牌,還有了認證的綠色有機產品,目標就是要生產「不打農藥的蔬菜」。像這樣的農業科技公司,在饒陽縣可謂不少,在大力打造農業支柱產業的過程中,當地的百姓把種菜做到了極致,也讓饒陽成了我省最知名的設施農業生產大縣之一。



記者 海燕

七十年前,面朝黃土背朝天時,誰能想到這樣普普通通的農產品居然還能致富。不得不說科技改變生活,而因為科技改變命運的還有絲網之都——安平,一個從「鄉」到「都」,從區域化到國際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地方。

小的時候我父母也織那種手板機,左鄰右舍街坊鄰居都是做這種家庭式的小作坊生產。那一年下來基本上也就養家餬口吧。現在咱這個企業的設備基本都是進口設備,咱們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給咱一些補貼。咱們這個訂單,國內的也有國外的也有,基本上車也有了 房也差不多了,這幾十年變化真的非常大。

在衡水安平縣,33萬人中有21萬人都在從事絲網產業,占到了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這裡,絲網加工企業有2萬多家,是絕對的經濟支柱。而這些年,擁有絲網加工技能的當地百姓也實現了從餬口到致富。



大力實施網際網路加產業行動,全縣近萬家絲網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門戶網站,網上貿易占到了總銷售量的70%以上。近年來我們的絲網產值突破了500億元, 真正實現了由中國絲網之鄉到中國絲網之都的蝶變。







不僅是衡水第三產業的代表,更是許多衡水人兒時的記憶,七十年了 衡水湖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我們來聽聽濕地保護者李宏凱是怎麼說的。



在1948年的時候叫國營冀衡農場,那時候主要是種地。1958年就是修衡水湖蓄水工程它開始叫衡水湖,2003年衡水湖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 加強了濕地和鳥類的保護。目前我們的鳥類有324種 比建立保護區之初增長了41種。另外由衡水湖濕地帶動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去年我們衡水湖濕地帶動的旅遊人數達到了二百多萬,旅遊收入在四個多億。

為了守好衡水湖這「一盆清水」,衡水市可謂是下了大力氣,拆除沿湖建築、取締網箱攔網、收蒲草、清淤泥,在做好濕地保護和修復的同時,將保護區內對衡水湖生態存在重要影響的32個村莊進行了生態搬遷,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活動對衡水湖保護區的影響。衡水湖如今的發展離不開李宏凱這樣辛勤的工作人員,更離不開衡水湖周邊居民的支持。



以前啊,我也是逮魚,開過化工廠。自從後來環境保護這塊抓緊以後,我開了一個印染化工廠。第一批第一個關掉的,關掉以後我看這個水質也好,風景也特別好。考慮搞旅遊比較好合適,在我們村第一個買船,買船以後搞旅遊。拉遊客們去玩都說這個地方特別好。只有綠水長流才能年年有餘。

有了這些年治理的基礎,衡水湖的水質已經從曾經的劣Ⅴ類提升到Ⅲ類,大氣負氧離子含量也高出了空氣清新標準的三倍。





文章來源:今日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waDfm0BMH2_cNUgPq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