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避稅方法大全,學會這幾招秒變大神

2019-05-07   國邦財稅

在日常稅務處理中,納稅人在會計處理上利用多種手法,減少上繳稅收;合理規避偷逃國家稅收的嫌疑。其手段隨經營方式、結算方式的不同,使會計處理方法各異,現擇在工作實踐中發現的各類手段、手法錄於此文,僅供參考。

一、銷售收入方面(銷項稅額)

(01)發出商品,不按「權責發生制」的原則按時記銷售收入,而是以收到貨款為實現銷售的

依據。其表現為:發出商品時,倉庫保管員記帳,會計不記帳。

(02)原材料轉讓、磨帳不記「其它業務收入」,而是記「營業外收入」,或者直接磨掉「應付帳款」,不計提「銷項稅額」。

(03)以「預收帳款」方式銷售貨物,產品(商品)發出時不按時轉記銷售收入,長期掛帳,造成進項稅額大於銷項稅額。

(04)製造大型設備的工業企業則把質保金長期掛帳不轉記銷售收入。

(05)價外收入不記銷售收入,不計提銷項稅額。如:托收承付違約金,大部分企業收到違約金後,增加銀行存款沖減財務費用。

(06)三包收入」不記銷售收入。產品「三包」收入是指廠家除向定點維修點支付費用外,還有按一定比例支付商家「三包費用」(含配件),保修點及商家掛帳不記收入,配件相當一部分都 記入「代保管商品」。

(07)廢品、邊角料收入不記帳。主要是工業企業的金屬邊角料、鐵肖、銅肖、鋁肖、殘次品、已利用過的包裝物、液體等。這些收入多為現金收入,是個體經營者收購。納稅人將這些收入存入私人帳戶,少數應用在職工福利上,如:食堂補助,極個別用於上繳管理費,多數用在吃喝玩樂和送禮上。

(08)返利銷售。市場經濟下的營銷方式多變,返利銷售是廠家為占領市場,對商家經營本廠產品低於市場價格的利益補償, 是新產品占領市場的有效手段, 是市場營銷策略的組成部分. 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商家銷售廠家一定數量的產品, 並按時付完貨款, 廠家按一定比例返還現金。二是返還實物、產品、或者配件。商家接到這些現金、實物後,現金不入帳也不作價外收入,更不作「進項稅額轉出」,形成帳外經營。

(09)折讓收入。折讓即折讓與折扣,相似於返利銷售,所不同的是:折讓是發生在銷售實現的時候,在發票上註明或另開一張紅票反映的銷售方式。按照稅法規定,在發票上註明折讓數額的,按實際收款記收入,另外開具紅票的,不允許沖減收入。在實際工作中,納稅人往往是用紅票沖減收入,將沖減的收入以現金方式給購貨員,購貨方不記價外收入,造成少繳稅款。

(10)包裝物押金逾期(滿一年)不轉記銷售收入。

(11)從事生產經營和應稅勞務的混合銷售,納稅人記帳選擇有利於己的方法記帳和申報納稅。

(12)銷售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包括應繳消費稅的摩托車、汽車、遊艇等,不符合免稅規定的,也不按4%的徵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而是直接記營業外收入。

(13)為調節本企業的收入及利潤計劃,人為調整收入,將已實現的收入延期記帳。

(14)視同銷售不記收入。企業用原材料、產成品等長期投資,產品(商品)送禮或作樣品進行展銷,不視同銷售記收入,不記提銷項稅額。

(15)母公司,下掛多家子公司,涉及增值稅發票、普通發票部分的業務全部在母公司核算,其它任由子公司,子公司每年向母公司上繳一定的管理費。

(16)小規模納稅人為了達到一般納稅人標準,在認定後,達不到標準將要年檢時,採取多家一般納稅人互相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貨款也互相支付,但就是一點,幾家開具發票,互相之間的業務都不增值,這些就是一些企業稅負偏低的一種原因。

(17)已開具的增值稅發票丟失,又開具普通發票,不記收入。

二、進項稅額方面

(18)商業企業按工業企業辦理稅務登記和認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抵扣進項稅額不按付款憑證而按原材料入庫單。

(19)購進貨物時,工業沒有驗收人庫,或者利用發料單代替入庫單,申報抵扣。商業沒有付完款,自審抵扣,或者先虛開一張大額現金收據,先增加「現金」後,以坐支現金的方式讓對方開一張現金收據回來辦理抵扣,這些業務沒有大量的外調取證很難查清楚。

(20)用背書的匯票作預付帳款,利用現代技術塗改多次複印充當付款憑證,用來騙取抵扣。

(21)應稅勞務沒有付款申報抵扣(委託加工、水、電、運費)。

(22)在建工程領用原材料或者用作本單位的福利等非應稅項目,不作進項稅額轉出。

(23)取得進項專用發票,開票方、收款方不一致,票貨、票款異地申報抵扣。

(24)商業企業磨帳不報稅務機關批准,擅自抵扣稅款。

(25)用預付款憑證(大額支票)多次複印,多次充作付款憑證,進行申報抵扣。

(26)運輸發票開具不全,票貨不符,或者取得假髮票進行抵扣。

(27)為達抵扣目的,沒有運輸業務,去運管辦、貨運中心、地稅局等單位代開發票進行申報抵扣。

(28)鐵路客運發票(行李票)當作運輸發票進行申報抵扣。

(29)最為典型的是個別企業將拉運垃圾的發票當作運輸貨物發票申報抵扣。

(30)進項發票丟失,仍然抵扣進項稅額。

三、應交稅金方面

(31)代扣代繳稅金長期掛帳不繳。

(32)稽核評稅、稅務稽查查補的增值稅、所得稅補繳後,不作帳務調整,該作進項轉出的不轉出,該調增所得額的不調整帳務,造成明徵暗退。有的把補繳的增值稅再記入進項稅額。

(33)福利企業外購原材料轉讓或者直接銷售,自己沒有生產能力,委託加工就地銷售、也按自產產品申報騙取退稅。

(34)福利企業該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不取得,自認為反正是退稅,造成稅負偏高,退稅也多。

(35)福利企業購進貨物使用白條,騙取高稅負退稅。

四、企業所得稅方面

(36)中央與地方企業所得稅劃分模糊,納稅人為方便,只在地稅辦理稅務登記。特別是2002年實行各50%企業所得稅以來,由於國地稅信息不共享,致使在2002年新辦證的納稅人沒有全部到國稅辦理稅務登記。

(37)企業收取的承包費不記人所得額,長期投資、聯營分回的盈虧不在帳上反映,始終在往來帳上反覆。

(38)購買股票、債券取得的收入不按時轉記投資收益。

(39)未經稅務機關批准,提取上繳管理費。

(40)發生大宗裝修、裝潢費用以及待攤費用不報稅務機關批准就攤銷。

(41)多計提應付工資,年終將結餘部分上繳主管部門。

(42)不上繳統籌金的單位,計提統籌金長期掛帳不繳。

(43)購買土地,準備擴建,將土地作為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44)盤盈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不作損益處理。

(45)白條支付水電費。

(46)購買假髮票人帳。

(47)應有個人承擔的個人所得稅進入管理費-其它。

(48)主管部門向下級分攤費用,下級只有記帳支付憑證,沒有原始憑證。

(49)郵政、電信行業收取的郵資、話費沒有按照規定開具發票,用蓋郵戳的白條、托收承付票據給客戶。

(50)報銷不屬於自己單位的發票、稅票。

(51)記帳憑證報銷多,原始憑證數額少。

(52)購入固定資產列入費用,或者將固定資產分解開票記入費用。

(53)在建工程的貸款利息記入管理費用或者財務費用。

(54)財產損失不經稅務機關批准,直接在稅前扣除。

(55)流動資產損失在地稅批覆後,直接記入營業外支出,涉及增值稅部分不作進項稅額轉出。

(56)補貼收入不併入計稅所得額,直接記入資本公積或盈餘公積。

(57)業務費、廣告費超支後放在其它科目列支,如:手續費、差旅費、會議費、有害補助等。

(58)未經稅務機關批准,在稅前列支三新費用(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技術開發費)。

(59)校辦企業、福利企業的證書沒有年檢,申請減免企業所得稅。

(60)稅務稽查審增的所得額,屬於時間性差異部分,只補稅不調帳,造成明徵暗退。

掌握納稅技巧,你就是省錢小能手!以下內容小編給你說下幾個納稅技巧,美其名曰:納稅籌劃,不籌劃不知道,一籌劃嚇一跳,原來省錢的地方有這麼多,來看看吧。

一、沒有生意也申報

企業納稅申報是一項義務,不論企業是否有稅要交。企業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稅款要繳納,例如企業處於籌建期間;企業處於免稅期間;企業處於清算期間;清算還沒有結束;企業由於經營不理想,沒有納稅收入或者收益。這些情況下,企業可能沒有稅款要繳納,但都要按時納稅申報,沒有應納稅稅款的申報就是所謂的零申報。零申報只是一個簡單的程序。一項簡單的手續,如果不辦理,將會被稅務機關予以行政處罰。

二、看損耗是否正常

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各種損耗,投進的原料一部分損耗了,一部分形成產品。在增值稅里,正常損耗的進項可以抵扣,非正常損失的進項不能抵扣,要轉出。因此,正常劃分正常損耗和非正常損耗對企業納稅非常重要。

一家化工廠,因為天氣炎熱,原料揮發了一部分,盤點造成損失。稅務管理員認為是管理不善造成,屬於非正常損失。這也是一宗冤案。天氣炎熱這是自然天氣,屬於正常的損耗範圍,怎麼能說是非正常損失?對稅務規定不熟悉的人又會付出代價。

三、各行各業有特例

稅務法規有一般的規定,也有針對特殊情況,各個行業的特殊規定。如果對自身行業的特殊規定不了解,企業也會蒙受損失。

賣普通商品的稅率17%,賣基礎農產品、二手舊貨就有稅率優惠,統一用17%稅率繳納就會嚴重的多繳納,實質就是,自己行業的稅收政策要滾瓜爛熟,熟悉使用,不懂就會吃虧啊!

四、適用稅率看產品

增值稅第二條規定:圖書銷售使用13%稅率。只要企業是一般納稅人,銷售圖書的稅率就是13%。但有一家公司,也銷售圖書,也是一般納稅人,稅務人員要求該公司按17%納稅。稅務機關有什麼依據?稅務人員解釋:該公司印刷圖書的進項發票是17%,如果該公司適用13%的稅率,那不成了交13%抵扣17%?那稅務上怎麼平衡?

使用稅率與產品有關,與進項無關。對於稅務人員的解釋一定要三思而行,否則就會聽得糊塗,納稅也糊塗。

五、巧妙應對房產稅

收過租金的人都知道,12%的房產稅是較重的,收到租金,交完增值稅及附加稅、12%房地產稅後所剩無幾,總是會減少老闆們的收入。這時候你可以想想能不能把租金分解,房產稅針對出租房產征的稅,將合同最大化分解,即房租、場地租賃費、設備租賃費等分開並重新和客戶簽訂合同,只對房租交房產稅,這就能達到節稅目的。

六、吃飯不全是業務招待費

中國是美食天堂,大家喜歡通過聚餐交流溝通,杯子碰一碰,事情就搞定。

稅務上對接待客戶的費用有限制,因此,稅務機關往往將聚餐與接待客人畫上了等號。在公司內部,聚餐的原因各種各樣。年末,員工大聚會;開會時,各個部門聚會;員工新來,一頓歡迎餐;員工離職,一頓送別餐。這些與接待客戶根本沒有關係,所以,餐費不一定都是用於接待客戶。

所以,平時公司內部的各種聚餐,應該做好記錄,歸入不同的費用項目,不要一見餐費就作為業務招待費,影響公司納稅。就目前的就餐情況可以分為:接待費、會議費、培訓費、加班伙食費、福利費、工會費等,在劃分這些科目時,要附有充分的依據作為支撐,列入不同的科目開支後,相應部分就可以稅前全額扣除了。

七、做善事也有講究

企業對外承擔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每當遇到天災人禍,作為一個有責任的企業家就會熱心公益事業,捐款捐物,風險一片愛心。

做善事也與納稅有關。企業對外捐贈的款項和實物,一是可能涉及視同銷售,繳納增值稅,因此,在捐贈的時候,要考慮到後面還有稅務負擔;一是捐贈要合理進入成本費用,還有符合稅務上的條件,包括需要通過國家稅務機關認可的單位和渠道捐贈。例如:政府機關、民政部門、慈善機構,另外還需要有符合稅法規定接受捐贈的專用收據。如果不符合條件,捐贈完了還不能進入成本費用,結果還要納35%的所得稅,這個善事也就做得太大了。

八、合同作廢也納稅

有些企業的領導喜歡簽合同,也喜歡變來變去,簽了以後發現不行就作廢以後重新來過。簽了合同要繳印花稅,即使合同作廢。例如:公司本月簽訂了合同,申報的時候繳了印花稅。領導作廢了該合同,不簽了,由於印花稅已經繳納,並且不能退還,因此,由於作廢合同導致多繳了稅。

還有一個是變更合同,如果合同金額增加了,就要補繳印花稅,如果合同金額減少了,不退印花稅

所以,如果合同金額一時不能確定,應該先簽訂金額未定的合同,等到金額確定以後再補充進去,這樣就可以避免多繳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