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曾設想過的「空中航母」為何沒有實現?蘇德日曾做一系列研究

2019-09-03     國家人文歷史

文 | 劉怡

終生為自己對海軍建設的熱忱而自豪的羅斯福總統,也是第一次目睹如此奇妙的景象——當他乘坐的「休斯敦」號重巡洋艦正由夏威夷度假地朝波特蘭港返航時,一艘龐大的飛艇突然出現在軍艦上空。接著從飛艇腹部竄出了一架圓頭圓腦的雙翼戰鬥機,俯衝著自超低空掠過「休斯敦」號的後甲板,將一捆報紙穩穩噹噹地投擲在軍艦上。總統當即下令向飛艇發去感謝電報:「精彩的表現,絕佳的導航。乾得棒極了!」

1933 年,掛載在「梅肯」號飛艇上的F9C「雀鷹」戰鬥機

這次奇遇發生在1934年盛夏,地點在夏威夷東北方的太平洋上。那艘飛艇是美國海軍最大的空基作戰平台「梅肯」號,它的全長達到239.3米,寬40.5米,主尺度超過了當時美軍最大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卻有著遠勝同時代一切艦艇的航速(最高可達75節)。在「梅肯」號的艇腹位置,有一個可容納5架F9C「雀鷹」型戰鬥機的機庫,飛機頂部安裝有「天鉤」,通過一台類似雜技鞦韆架的可伸縮吊車完成釋放和回收。而該艇的投入使用,也標誌著海軍史上第一種常規航母的替代者——「空中航母」,開始由理想變為現實。

在本質上,航母是一種可機動的遠程火力投送平台;艦載機是它輸出火力的工具,機動性則是它相對於陸上機場的優勢。但受限於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和鋼鐵材料本身的特性,航母的時速僅能維持在和大部分水面艦艇相當的水平,主尺度也不可能無限制地延展。這使得早期海航規劃者不禁追問:能否乾脆拋棄海基平台,使用速度更快的飛行器作為放飛艦載機的工具?答案是飛艇。在航母誕生初期,飛艇的有效升限依然要高於大部分雙翼戰鬥機,其移動速度則遠遠超過一切水面艦艇。英國空軍1918年在23r號飛艇上進行的測試證實:從飛艇底部放飛1噸左右的「駱駝」型戰鬥機是完全可行的,這為隨後的進一步嘗試奠定了基礎。

後起之秀美國迅速成為最激進的實驗者。一戰結束後,被英法剝奪飛艇製造權的德國齊柏林公司將其技術團隊轉移到了美國俄亥俄州的阿克倫。1929年,美國海軍向該公司訂購了兩艘用於遠洋偵察的大型硬式飛艇「阿克倫」號和「梅肯」號。在2號艇完工之前,海軍航空局局長莫菲特少將親自下達了為它們加裝機庫的指示。這兩艘德國血統的美國飛艇因此成為海軍史上第一種實用化的「空中航母」。「阿克倫」號和「梅肯」號攜帶的是柯蒂斯公司開發的F9C「雀鷹」輕型戰鬥機,最大航程258海里;加上飛艇本身高達5940海里的續航力,理論上可以覆蓋大半個太平洋。1932年5月3日,「阿克倫」號完行了第一次艇載機起降測試。

然而甚至還在試驗階段,「空中航母」就暴露出了它們的致命缺陷。飛艇是一種需要藉助內置浮升氣體來維持滯空狀態的飛行器,而美國飛艇填充的是昂貴的氦氣,不便隨意放空,這使得尺寸堪比戰列艦的「阿克倫」號和「梅肯」號,有效載荷卻只有區區83噸,還須除去燃料(57噸)、自衛武器和乘員。艇載機同樣問題不小:「雀鷹」已經是一種翼展(7.77米)和全重(1.26噸)足夠小的飛機,但由於構成飛艇龍骨的環狀鋼桁框架需要從機庫的位置穿過,理論上可以裝載4架飛機(另有1架掛在吊車上)的機庫實際只有一半空間可以有效利用。因為只安裝了一台吊車,「空中航母」不能同時進行放飛和回收作業;一旦飛機在起降時出現故障,便只能忍痛捨棄。而在如此大費周章之後,小小的「雀鷹」依舊只適合執行近距離偵察任務,無法攜帶沉重的魚雷和炸彈,甚至連在空戰中保衛笨重的母艇都相當勉強。這距離莫菲特最初的理想無疑相差甚遠。

「鎖鏈」(Zveno)子母機計劃中的一種,一架圖波列夫TB-3 和三架波利卡爾波夫 I-5 戰鬥機,

最重要的是,儘管飛艇的巡航速度相較航母要快得多,但在遭遇複雜氣候時卻遠不及鋼筋鐵骨的軍艦來得皮實。飛艇在升降高度時需要經歷複雜的配平程序,這也大大增加了發生事故的機率。1933年4月4日凌晨,故障不斷的「阿克倫」號在新澤西州附近的大西洋上空遭遇暴風雨,帶著「空中航母」計劃最有力的支持者莫菲特少將一同解體墜海。1935年2月12日,同樣多災多難的「梅肯」號也在暴風中沉沒於加州的蒙特雷灣。向總統座艦空投報紙變成了一段無關緊要的花絮:再也沒有人相信飛艇充當「空中航母」的可能性了。

饒是如此,對「空中航母」的探索並未就此終止。與莫菲特的計劃幾乎同時,1931年,蘇聯航空工程師瓦赫米斯特洛夫也提出了一個代號為「鎖鏈」(Zveno)的子母機計劃。「鎖鏈」選用的載機平台不是龐大嬌貴的飛艇,而是圖波列夫設計局正在研發的重型轟炸機TB-3。它設想在這種航程2000公里的四發轟炸機的主翼上下方掛帶2—6架較輕的戰鬥機,共用一套燃料系統,如此一來「短腿」的戰鬥機便能伴隨母機執行對敵方重要目標的空襲任務。1938年問世的「鎖鏈」SPB項目更是將TB-3主翼下的掛帶物換成了2架I-16型戰鬥機,每機可以攜帶2枚250公斤炸彈,具備俯衝轟炸能力。1941年8月13日,3架TB-3掛帶6架I-16突襲了多瑙河上的羅馬尼亞卡羅爾一世國王大橋,將橋上的輸油管道炸斷,成為「空中航母」的首個戰績。

整個二戰期間,蘇德日三國陸續進行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子母機項目試驗,但距離「空中航母」的初始目標反而愈行愈遠。究其原因,大功率航空發動機,尤其是噴氣式發動機的出現,使得戰鬥機的高空攔截能力獲得了飛躍性增長,形體巨大的母機迅速成為過於昭彰的標靶。加之戰前研製的四發轟炸機尺寸過小,已不適合攜帶重量日漸攀升的新型戰鬥機。如此一來,「空中航母」最後的生機唯有因勢利導,將更大的轟炸機和噴氣式戰鬥機直接結合起來,這也是美國空軍在50年代初啟動FICON(戰鬥機運輸者)計劃的出發點。

1951 年,一架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飛過德克薩斯上空

FICON計劃的目標,是利用安裝有6台發動機、極限航程高達16000公里的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搭載可以攜帶Mark-7型核彈的F-84噴氣式戰鬥轟炸機,對蘇聯縱深目標實施戰術核打擊。F-84平時固定在母機的彈艙內,通過一台與「梅肯」號類似的可伸縮吊車實施放飛和回收,嗣後還改裝了25架兼具空戰和偵察能力的RF-84K噴氣式偵察機。但在韓戰爆發後,B-36的速度被證明已經徹底不敵蘇聯的「米格」噴氣式戰鬥機;在掛帶F-84的情況下,其有效航程僅能達到4000公里,大大低於預期。是故整個項目在結束測試後就被砍掉。事後洛克希德公司還論證過艙內可攜帶22架戰鬥機的CL-1201型核動力運輸機方案,同樣未能付諸實現。歸根到底,空中加油技術的出現使得體積較小的戰鬥機和攻擊機也有機會執行遠距離任務,不必再依賴笨重脆弱的母機;「空中航母」意在執行的定點核打擊和前線戰術突擊任務,一部分可以由正規航母本身來承擔,另一部分則轉交給了新出現的洲際彈道飛彈。到20世紀60年代,一切形式的「空中航母」都已經終止開發,人們只能在動畫電影《天空之城》和《戰鬥妖精·雪風》中繼續暢想它們的樣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rIxOG0BJleJMoPMMv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