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畫,不管內行外行,看了都覺得好看,比如宋代的工筆花鳥畫,唐代的工筆人物畫;有些畫卻是外行覺得丑,內行覺得好看,比如明代陳洪綬的畫。
陳洪綬的畫究竟好不好呢?如果真的好,又好在哪裡呢?
《無法可說圖頁》 陳洪綬 明末清初
舉例來說,唐朝與宋朝頂尖的工筆畫通常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好看」的工筆畫。
《簪花仕女圖》 周昉 唐代(宋代摹本)
《簪花仕女圖》中,這名仕女體態豐腴,嬌俏明麗,雍容典雅,衣飾華美,神態生動。
這是「好看」的工筆人物畫。
《海棠蛺蝶圖》 宋代 佚名
《海棠蛺蝶圖》中,一枝海棠迎風搖動,花葉翻飛,姿態柔美迤邐,動感十足。三隻蝴蝶環繞花間,其中一隻動態呆板,色調沉穩,通過蝴蝶的靜來襯托花的動,使得搖曳的花枝更顯輕盈,另外兩隻白蝴蝶則若隱若現,與花瓣呼應,十分靈動。
這是「好看」的工筆花鳥畫。
接下來,我們從造型的角度分析一下,唐宋工筆畫與陳洪綬的畫有何區別。
唐《歷代帝王圖》中的人物造型嚴謹,面部結構精準,表情細膩豐富。
陳洪綬《蕉林酌酒圖》中的人物不受結構約束,面龐輪廓沒有根據顴骨、下巴等骨骼而起伏變化, 臉和人中都太長,鼻子太大,眉眼等具體細節也多有誇張。
再比較一下宋畫中的兒童與陳洪綬筆下的兒童,顯而易見,陳洪綬畫的人物比例、結構、動態都有些奇怪。
宋畫《出水芙蓉圖》中,花瓣造型豐富多變,細膩生動,就連花瓣上虛實相間、細小如發的脈絡都畫得一絲不苟,極致地復原了荷花的自然美。
陳洪綬《荷花鴛鴦圖》中,花瓣造型則比較概念,有些呆板,並不生動。
宋人荷花造型變化精微,陳洪綬荷花造型簡約,與真實的荷花相比,兩種畫風的區別一目了然。
總結:被大眾認為「好看」的造型方式通常與平時看到的實物更接近,更容易被大家接受,通俗地說,就是要畫得像。而陳洪綬的造型方式與我們常見的、自然的造型相去甚遠,所以一般人很難接受他的畫。
為什麼陳洪綬不按照自然的樣子去畫,而要畫得這麼古怪呢?
因為陳洪綬是一個文人畫家,他的畫受文人式思想影響很大。 中國古代文人基本秉承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事原則,出仕則以儒家思想治天下,隱居則以老莊、禪宗思想修己身。
《蕉林酌酒圖》 陳洪綬 明末清初
從《蕉林酌酒圖》的題材選擇,就可以看出陳洪綬的文人身份,畫中出現了芭蕉、石頭、酒、琴、書、菊花、竹子等,這些都是文人們喜歡並且時常吟誦的題材。
在陳洪綬所在的晚明時期,儒學大家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對文人影響巨大。心學崇尚「知行合一」,每個人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與實踐儒家思想,與宋代程朱理學「存天理、去人慾」相比,極大地解除了儒家教條對個性的束縛。
在當時,個性得到一定程度地解放以後,追求特立獨行的「尚奇」之風盛行,藝術作品競相爭奇,書法、戲劇等皆如此,這種風氣由傅山丑怪樸拙,支離率意的書法,也可見一斑。
《晉公千古貼》 傅山 明末清初
在這樣的背景下,陳洪綬的畫造型古怪奇特,也就可以理解了。
與儒家思想相比,道家與禪宗思想對中國畫的影響更為深遠。
對陳洪綬而言,禪宗思想對其影響更大。明亡時,陳洪綬就曾有過出家為僧的經歷。接下來我們從題材的角度來舉例說明陳洪綬畫中的蘊含的禪機。
石頭
石頭在陳洪綬的畫中常常出現,占有大量篇幅。
《品茶圖》局部 陳洪綬 明末清初
在佛教故事中有三生石的說法,以石頭見證人世的輪迴,在民間傳說中,人死後走過黃泉路,到了奈何橋,就會看到三生石。
石頭屹立於人間,歷經千古而不變,而身畔卻是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這樣的特性正暗合佛教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以覺悟的姿態看世間的道理。所以,在暗含禪機的文學藝術作品中,石頭往往占有重要地位。
《紅樓夢》中,男主角賈寶玉就是石頭化身,書名更是有《石頭記》一說,這是與陳洪綬以石頭入畫類似的用意。
《雅集圖》 陳洪綬 明末清初
鏡花水月是佛教常用詞,用來比喻人世間的空相。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人們常堅信自己對世界的判斷,殊不知人洽洽容易被自我的認知蒙蔽,不知道自己所堅信的一切或許就像那鏡中之花、水中之月,似真實幻。
電影《駭客帝國》中的世界觀也蘊含著類似的禪理——在無數人眼裡看似正常的現實世界,其實是一個虛幻的世界。
《銅盆映月圖》局部 陳洪綬 明末清初
一個銅盆,盆中裝滿了水,水中映著一輪圓月,聊聊數筆,空靈寂靜,回味無窮。
《妝檯銅鏡圖》 陳洪綬 明末清初
梳妝檯上,菱花鏡前散落著鮮花與首飾,鏡中的花看起來與現實中的花並無區別,卻是虛幻的。那鏡子前的花就是真實的嗎?在時間面前,花終將零落成泥,戴花的美人也終將化為一堆白骨,假作真來真亦假,禪意,只在意會,難以言傳。
陳洪綬的作品蘊含的內容很豐富,限於篇幅,不再展開,不過,通過上面的簡介,大約你也能理解,無論是明媚鮮艷的花,還是傾國傾城的人,都只是萬古長空中一閃而過的灰塵,對於深諳禪理的陳洪綬而言,這樣的美,終歸是表象,不是他想要表現的重點。
陳洪綬想要表現的,不是眼中的世界,而是心中的世界;不是表相的世界,而是永恆的世界;不是活潑潑的生機,而是亘古不變的寂靜。
說了這麼多,還沒有得出結論,陳洪綬畫得究竟好不好呢?
在中國畫的評價體系里,最好作品的標準有「神品」與「逸品」之爭。
神品通常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以工筆畫居多,多產生於宮廷畫家之手,比如唐代周昉的《搗練圖》。在那個沒有照相機的年代,記錄皇帝、貴族們的生活就全靠這些畫家了。
《搗練圖》局部 張萱 唐(宋摹本)
「逸」可以理解為隱逸、超逸,受老莊與禪宗影響甚大,有迴避現實世界之意。代表畫家有倪瓚、徐渭、八大山人等人,逸品畫多為水墨畫,不追求形似,更注重精神世界在畫面的棲居,其意境通常蕭瑟寂寥。
《容膝齋圖》 倪瓚 元代
元代以前,論畫多以神品為最高標準;元代以後,論畫則多以逸品為最高標準。到晚明時期,文人畫盛行於世,逸品在中國畫領域占據著絕對的話語權。
陳洪綬的畫遠追唐宋的繪畫技法,又有元畫超逸的韻致,「以唐之韻,運宋之理,以宋之理,行元之格」,堪稱工筆畫中的逸品。
逸品畫多為水墨畫,逸品畫家們是文人,大多屬於業餘畫家,缺乏美術專業技能;神品畫多為工筆畫,神品畫家們大多屬於職業畫家,其繪畫技能雖然令人嘆服,但是畫面缺少對精神世界的拓展。像陳洪綬這樣,既有極好的繪畫技能,又有超逸的格調,從古至今,都是難得一見的,他的畫風甚至對日本浮世繪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所以,陳洪綬的畫是真的好,放在整個中國美術史里看,也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