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先賢集丨蘇軾——從眉州老家說起

2019-07-22     眉山東坡文化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放眼中國歷史,沒有哪一家能像蘇家一樣,父子三人稱霸文壇。蘇軾更被譽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大才子」,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曠世奇才。

人們在喜愛蘇軾、學習蘇軾的同時,也在感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了蘇軾,這其中有沒有學習借鑑的地方。

答案是肯定的,縱觀蘇軾誕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也有常人不可及的地方,但蘇軾並非天生英才,也不是一開始就註定是個偉人,他的成才和成功有許多值得人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以下,我們便先從東坡故里——眉州老家說起。

川西平原上的明珠

眉州古城牆。

要了解一個人,首先得了解他所處的環境。

環境對一個人的成才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眉山作家熊朝東在其《大寫三蘇》中提到現代社會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歸結為「場依存性」,並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場就是環境,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和才俊的孕育起著重要主導作用。因此,良好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相結合,就會誕生耀眼的巨星。

眉山地處成都平原腹地,是天府之國重要的魚米之鄉。眉山建置始於南齊建武三年,唐《通義志》云:「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而《廣輿記》說眉山含靈吐玉之地「介岷峨之間,為江山秀氣所聚」。

可以說,眉山有著良好的自然環境,這裡土壤肥沃、物產豐富。一直以來,眉山的文化氛圍都很濃厚,也出過不少文人墨客,好讀書成為了他們共同的愛好。像開鑿全世界第一個人工隧道的楊渙,以清秀博雅著稱於世;忠孝兩全的楷模李密,以《陳情表》感動天下;僧人可朋雖一心向佛,身在塵世,但他出口成章,留下詩篇無數,才情堪比李白……

詩書城公園。

眉山的讀書人多,取得大成就的人也多,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片土地上還有義務推動人們讀書的人。像「建於唐之開元,毀於五代前蜀,重建於宋」的孫氏書樓,是當時藏書最多,歷史最悠久的私家圖書館。「孫氏書樓」毀了又建,建了又毀,其背後是孫氏家族表現出來的令人敬佩的堅韌精神和文化品格,而孫降衷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市書萬卷而還」,不僅重修了書樓,還進一步擴大了書樓的規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眉山讀書人,對眉山濃厚的文化氛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就像蘇軾在他的《眉州遠景樓記》中寫道的:「獨吾州之士通經學古,以西漢文辭為宗師,其民以詩書為業,以故家文獻為重。」

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有許多人士「相繼登於朝,以文章功業聞名天下,於是釋耒耜而執筆硯者十室而九,比之漢魏而又遠過之。」兩宋年間,眉山出了900多名進士。 可以說,眉山一直是人傑地靈之地,有著足夠的養分孕育出「巨人」,而兩宋時期就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

歷史的發展階段又使他們恰逢一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又有了一定發展的「百年承平」時期。無戰事無天災的太平盛世,這為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再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宋代的眉山是州府所在地,是一座很有韻味的小城,人口過萬。當時有云:穿城三里三,繞城九里九,「三分住戶七分田」,眉山被源源不斷的岷江水滋潤著,很是肥沃。由於經濟的發展,才使眉山這座詩書古城成為當時全國雕版印刷書籍的三大中心,反而也更促進了眉山人的讀書風氣,催生出了大文豪蘇軾。

眉州蘇家的歷史脈絡

蘇味道

兩宋時期的眉山有誕生「巨人」的重要條件,但為什麼會孕育在蘇家? 我們在此便簡要梳理一下眉州蘇家的歷史脈絡。

眉州蘇家的先祖名為蘇味道,河北欒城人,在唐武則天時官至宰相,也留下過一些著名的詩作。但蘇味道名聲不太好,他為人模稜兩可,見風使舵,故世人稱其為「蘇模稜」。在性格上,三蘇父子與他們的先祖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

神龍政變時,蘇味道被貶為眉州刺史,後遷益州(即成都),但病逝於上任途中。他的一個兒子定居於眉山,便是眉州蘇家之始。

在宋代時,眉州有三大家族:程家、石家、蘇家。蘇軾的曾祖父蘇杲,善於生產經營,但他從不聚斂財富,一直到死他家裡的田地不滿二頃,房屋破舊了也不修葺,始終過著簡樸的生活。可他幫助別人毫不吝嗇,經常拿出糧食、衣物救濟貧困鄉鄰,且做了好事從不張揚。

蘇軾的爺爺蘇序為人仗義,性情上還多了幾分疏達不羈的豪俠之氣。

蘇序每年種粟比種水稻多,有時還用稻米換粟,將粟放在倉庫里儲存起來,幾年後,他的粟已經儲備到三四千石。有一年饑荒席捲眉山,他立即拿出粟來無償地救濟饑民,使他們免除飢餓之苦。這時,百姓才知曉蘇序的用心,粟能長久保存,荒災之時能解燃眉之急,這頗受鄉民們稱讚。後來蘇軾四海為官所做的那些事,幾乎是他爺爺的翻版。

蘇序愛讀書,也喜歡寫詩,其詩內容極為廣泛,上至朝廷官府之事,下至鄉里子孫打獵、捕魚謀生之事,都入其詩。他一生寫了上千首詩,蘇洵評價他的詩,雖不工整,但深求其表里洞然,豁達明快,很像偉人之作。

蘇序非常重視兒孫輩的學習,他說:「吾欲子孫讀書,不願富。」於是傾其錢財,購置了大量書籍置於書房。蘇軾後來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他祖父購置的書如汗牛充棟,自己從小就生活在一個「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的環境中。

蘇軾的兩個伯父都十分喜愛讀書,大伯父蘇澹讀書刻苦認真,可惜體質太差,不堪負重,求取功名未能如願。二伯父蘇渙,天資聰慧賢良,從小喜歡讀書,天聖五年(1027年),不負眾望,考得進士及第。

在宋代科考中,中進士與中進士及第有本質的區別。進士還不能被朝廷封官任職,只有進士及第才能步入官場。在宋初數十年間,眉山只有孫堪舉進士,但未顯而亡,無甚影響。蘇渙此次進士及第,將要成為朝廷命官,對鄉里產生了巨大影響。人們由羨慕轉而效仿,家族之長者皆以蘇家為榜樣,勸子孫讀書,一時州縣學風盛行,常常傳出琅琅讀書聲的人家有十之八九,人人向學蔚然成風。

後來,曾鞏作出一個結論:「渙以進士起家,蜀人榮之,意始大變,皆喜受學。及其後眉之學者多至千餘人,益自蘇氏始。」

可以說,眉州孕育了蘇家,也正是蘇家進一步開啟了整個眉州的讀書求仕之風。

再說蘇軾的父親蘇洵,雖然年少時不讀書,喜歡遊歷四方,但到蘇軾、蘇轍兩兄弟讀書之時,他早已幡然醒悟,在家閉門苦讀。所以,當年才能三蘇父子一起讀書、討論的和諧畫面。蘇軾的母親程夫人,她自幼熟讀詩書,性情慈仁,知書達理,端莊賢淑,她時常以身作則教導蘇軾、蘇轍兩兄弟。

程夫人教子。

經過一代代傳承,蘇家形成了樂善好施的美德和「好讀書」的家風,加之蘇洵和程夫人的共同培養,才能孕育出天才般蘇軾。當然,優秀的蘇軾要成為偉人,還和其人生遭遇,自身堅守等因素有關,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們會繼續和您探討成就蘇軾的諸多因素,從中汲取養分,為廣大眉山人提供學習的榜樣。

RECOMMEND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 張玉

編輯:劉寅

審核:周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gu5XmwBUcHTFCnfKVB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