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涼古都講好武威故事

2019-10-15     甘肅新視覺

從蘭州出發車行大約3個小時,就到了曾經的五涼古都——甘肅武威。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均在此建都。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西漢政府在這片土地上置武威郡。千餘年來,這片土地成為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見證了中原和西域文化的交織。




如今的武威,是國家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出土地。依託著豐厚的文化資源,武威開始將文化旅遊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將歷史與文化進行串聯,著力打響「天馬行空·自在武威」品牌,走一條武威文旅之路。



攝影/王曙


據專家考證,從建築規模和收藏文物數量看,僅次于山東曲阜文廟的全國第二大文廟——武威文廟是武威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者。這裡收藏了眾多石刻,其中不少是國家級文物,如前秦·梁舒墓表、隋代·劉和墓誌、唐代·康阿達墓誌、唐代·青海王慕容忠墓誌等。


文廟對面西夏博物館裡的西夏碑,更具重大歷史研究價值,碑文正反面分別用西夏文和漢字記錄了當時重修涼州護國寺及感通塔的緣起和經過,對研究西夏語言文字、民族歷史以及武威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有極高的價值。西夏碑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收錄西夏文字最多的西夏碑刻。



而位於武威市城南祁連山由東南向西北分支的一條山脈上的天梯山石窟,開鑿於五涼時期的北涼,史學界許多專家認為天梯山石窟同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一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洞窟內有漢文、藏文、西夏文寫成的經文,它是研究我國宗教史、民族史、民族交往、古代語言文學、古代藝術的寶貴史料。窟內保存有塑像40多尊、壁畫近二百平方米。1958年,當地政府修建水庫,將除沿山而鑿的第13號窟(大佛窟)外的其他洞窟中的塑像、壁畫、經卷裝成木箱,搬遷到甘肅省博物館和敦煌研究所保存。2006年1月,這些文物又被遷回武威,現正在修復保護。



天梯山石窟第13號窟(大佛窟)。笑飛雪/攝


今年5月,武威市博物館新館建成並面向社會開放,將武威兩千多年的歷史向世人展出,館藏包括新石器時代彩陶,漢簡、漢唐木雕、西夏木板畫、西夏文文獻、明代大藏經、清代水陸畫等,讓遊客集中了解武威文化。


五涼古都講好武威故事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武威故事,今年8月,武威市召開紀念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發現50周年武威市文化旅遊推介會,並以創新方式帶動文旅發展,打造武威文化旅遊IP、西北自駕游目的地。


近期,由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主辦,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與青春工場(北京)諮詢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葡萄熟了游武威」網絡主題傳播活動,召集了全國各地各領域的20位旅遊達人深入武威,探尋河西走廊,通過網絡社交平台,用圖文、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向網友講述武威故事。活動在微博上吸引了近億人次閱讀,微博話題#天馬行空 我看武威#閱讀量達到1億多,極大地擴展了武威的宣傳範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ZFvz20BMH2_cNUgIq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