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並於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猜燈謎、賞花燈、吃湯圓……關於這個節日的習俗異常豐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元宵節還是中國的三大情人節之一,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古代,青年男女可以借這個「全民同樂」的日子尋找意中人,也可以與情人來一場浪漫的約會。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這些千古流傳的詩句中就知道,這個節日見證了許許多多的愛情故事。
元宵節這些天裡,大街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燈籠,人們會紛紛外出賞燈、到處遊玩走動。正因為如此,元宵燈會也給古代那些未婚男女們的相識也提供了一個機會。
封建時代,年輕女子是不允許外出的,只有元宵節時候才可以結伴出來遊玩。所以,未婚男女便借著賞花燈的機會,順便為自己物色一個合適的對象。
太平公主初遇薛紹,就是在元宵節。隋代《破鏡重圓》的故事、明代的《陳三五娘》故事也都是發生在元宵節。
《破鏡重圓》的故事,講的是南朝陳國後主的妹妹——著名才女樂昌公主。
樂昌公主嫁給太子舍人徐德言為妻,兩人恩愛非常。但不久隋朝大軍前來,滅了陳國,並俘虜了樂昌公主,徐德言則逃亡在外。隋文帝楊堅在俘虜樂昌公主後,亂點鴛鴦譜,將其賜給了平定陳國的大將楊素為妾。
在樂昌公主和徐德言分離之際,徐德言將一面鏡子破碎為兩部分,夫妻倆各自留了一半。他們約定國破家亡後如能活下來,便到隋朝的都城大興城(今陝西西安)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進行叫賣,拿鏡子作為信物,兩人重新團圓。
這一年的正月十五,徐德言來到大興城,見一個老人正在市場上高價叫賣半面鏡子,拿出來與自己的鏡子一比對,正好一對。原來這個老人是楊府的人,半面鏡子恰好是樂昌公主所持。
徐德言於是寫下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見到詩與半面鏡子,淚流滿面。楊素知道隱情後,立刻叫人尋來徐德言,批准他們回到家鄉,順便還賜了大量的東西。樂昌公主和徐德言就此破鏡重圓,重新恩恩愛愛、白頭到老。
《陳三五娘》的故事,講的是潮州首富黃九公之女黃五娘。
元宵節這天,泉州才子陳三途經潮州前來觀燈,與黃五娘邂逅。五娘談吐文雅,立刻讓陳三對其產生愛慕之情。恰好這時候,陳三的扇子掉在地上被五娘撿到,她見扇子上的題詩才思橫溢,頓生愛慕之情。
情竇初開的五娘,回家後看著扇子上的詩句,表示自己非陳三不嫁。與此同時,林大的媒婆上門提親,黃九公見其財大勢大,便一口應允,五娘嫌林大為人粗鄙,誓死不從。
陳三辦完事回到潮州,滿處尋不到五娘,只好委身進入黃府,充當下人。直到第二年春天,兩人才得以相見。當天夜裡三更,陳三、五娘一起逃離黃府。不久,陳三中了狀元,衣錦還鄉。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名字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另外,元宵節和正月十六,還有「走百病」「走三橋」「請紫姑神」等習俗,據說可治病強身,抖去晦氣,祈免災咎等,可以說是一種消除災禍和祈求健康的活動。
但現在是非常時期,全國人民同舟共濟,各地的朋友最好待在家裡,待到疫情結束、春暖花開之時,再舉酒歡言,踏歌而行。沐沐在這裡,祝福大家元宵節幸福,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