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1個月必將會在金融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1個月內,道瓊斯指數下跌32%,納斯達克指數下跌28%,恒生指數下跌19%;10天內,道指4次觸發熔斷。而自熔斷制度施行以來,僅有五次熔斷。美股的下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港股市場也不能倖免。
63家企業下跌,4家逆勢上漲
縱觀《2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榜,境外上市公司均分布在納斯達克、紐交所和港交所。然而,疫情蔓延全球引起美國股市熔斷,港股也出現大幅下跌,2月19日至3月18日的1個月內,境外上市的67家中國企業市值總額共減少4,122億美元(約合28,978億人民幣,3月18日匯率7.03——這是什麼概念呢?也就是約合沙特全年GDP的一半!),其中阿里巴巴減少超過1千億美元,是唯一一家縮水超過千億的公司;騰訊控股縮水950億美元;美團點評、百度、中國恆大、網易市值縮水均超百億美元。在這6家企業中,跌幅最高的是百度和中國恆大,接近40%;阿里巴巴和騰訊控股跌幅最低,不到20%;美團點評和網易跌幅則在24%左右。
另,67家企業市值跌幅平均數為22%,中位數24%。
- 67家境外上市中國民企市值變化總覽
上榜企業中,於納斯達克上市的有13家,跌幅中位數是24%;於紐交所上市的有7家,跌幅中位數是19%;於港交所上市的有47家,跌幅中位數是25%。雖然美股多次熔斷,但在數據上反而是港交所上市的公司平均跌幅更高。在美上市的上榜企業平均跌幅跑贏指數,而在港上市的上榜企業平均跌幅則跑輸指數。
在這期間,67家企業中有63家的市值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跌幅10%以內的公司有3家,10%-20%之間的有18家;20-30%之間的有27家;跌幅超過30%的有15家。
- 4家企業市值逆勢增長
不過,在如此慘烈的市場中,仍有4家企業的市值保持增長,它們分別是中國天瑞水泥、君實生物、中通快遞和翰森製藥,其中2家為製藥企業。
6大板塊企業走勢
該67家公司分別來自房地產、網際網路、大消費、製造業、物流和大健康6大行業。
物流行業僅1家企業——中通快遞,作為通達系唯一在境外上市的公司,中通不但大幅跑贏同行,而且是唯一一家保持上漲的公司。
大健康行業共有13家上榜企業,過去1個月中,13家企業的跌幅中位數是18%,好於平均水平。
疫情對於大消費行業的衝擊最直接但市值跌幅中位數僅25%,並沒有明顯超出平均水平,疫情過後積壓已久的消費需求將會釋放出來。
疫情發生後,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娛樂需求劇增,但相關上榜企業的市值並沒有因此而穩定,24%的跌幅中位數持平平均值,部分視頻平台的跌幅甚至超過平均水平,電商平台表現更好。
受疫情影響,房地產行業的銷售大幅下降,但上榜企業跌幅中位數僅為25%,或許近期為對沖疫情而實施的貨幣政策讓市場又開始對房地產有了期待。
停產,延遲復工是製造業疫情期間的關鍵詞,上榜製造業企業在過去1個月的跌幅中位數是26%,略超出平均水平,當下復工復產正在有序推進,疫情的影響漸成過去時。
北向資金流出,A股初現脫鉤
本次新冠疫情對市場的影響已遠超2003年的SARS疫情。SARS疫情對於港股的衝擊從 2003 年 2 月中下旬開始產生,在同年 4 月下旬新增病例數量持續下滑,指數也隨之觸底。2003 年 2 月中下旬至 4 月下旬,恒生指數下跌10%。
當下,從全球來看,疫情趨勢仍在加速惡化,世衛組織實時統計數據顯示,已報告病例的國家和地區達166個,中國以外病例已經超過12 萬。輸入型風險成為國內戰疫面臨的新挑戰。
輸入型風險同樣也在考驗A股,在之前的1個月中,境外投資者通過滬深港通累計凈賣出840億,日均凈賣出40億。國內疫情肆虐期間都未曾出現如此大額的賣出,2月3日節後開市到2月18日期間,境外投資者反而通過滬深港通凈買入340億,而彼時正是國內疫情蔓延最為迅速的階段。
當然也不全是壞消息,3月18 日人口遷徙數據顯示,當前人員流動整體已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疫情也給國內企業帶來新的機會,近期中央指導組在國務院湖北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隨著我國疫情逐步好轉,鼓勵醫療設備的企業對接國外需求,共同抗擊全球疫情。目前,國產醫療設備企業已經陸續收到海外訂單,例如義大利政府緊急向上榜企業邁瑞醫療採購了首批近萬台抗疫設備。
新建醫院也出現熱潮,近期有報道稱,河南半個月之內有16家醫院獲批或簽約,蘇州提出將在「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一批醫院,其中三級醫院增長50%,三甲醫院新增10家。
疫情結束後,長期壓抑的需求釋放,消費將得到回補;陸續出台的各類財稅、貨幣支持政策也將逐步發揮作用。A股近兩個交易日開始顯示出與全球市場脫鉤的跡象,經過2016年「熔斷」的洗禮以及近幾年持續的「去槓桿」,A股具備了一定的「免疫力」,阻斷「流動性」風險的能力更強。儘管外盤風險尚在暴露過程,輸入型風險還會造成波動,但對未來,我們抱有信心。
END